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传家宝的故事今日沧州
本报记者于艳玲摄影报道
开馆6年来,沧州博物馆共收到书画、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等社会捐赠实物余件。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深深地烙刻着时代的印记。
近日,记者联系到多名捐赠人,倾听了关于这些藏品的故事。
沧州籍艺术家
捐出“巨无霸木雕”
走进沧州博物馆一楼大厅西侧,一座精致的非洲花梨木屏风立刻映入眼帘。整座木雕一共分成6个部分,分别雕刻着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兰花、芙蓉,诠释着“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景象。
这架名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屏风,长5.15米,高2.6米,年12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沧州籍木雕大师王树元捐赠。据悉,这是沧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接受的体型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一件捐赠品。
“我老家是运河区南陈屯乡西屯村,我3岁时全家人搬到了天津,至今还有不少亲戚朋友在沧州生活。”王树元洪钟般的声音中透着热情。
南派木雕画面平,属于深浮雕;北派木雕立体感强,可称为一体式多层镂空木雕。75岁的王树元,是北派木雕的第六代传承人。出身木雕世家的他,钻研木雕技艺已有近60年时间。他曾两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作品多次作为礼品被赠送给天津的国内外友好城市。
“从构思,到设计,再到雕刻,我投入了自己全部的心力,最终和六七个徒弟一起雕刻了两年多才完成这幅作品。”王树元表示,这架屏风是在北派木雕的风格中加入了时代元素,在透视关系、层次深度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一刀一层、一起一伏都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是自己的心血之作。
“我做木雕做了一辈子,想留下点儿经典的东西。”王树元说,“人老了,就会更想念家乡。我让在沧州的徒弟帮我联系,将这幅作品捐赠给沧州博物馆,为家乡的木雕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爆米花机”式的
手摇洗衣机
在沧州博物馆二楼民俗展厅展示的一台手摇洗衣机,是在年4月由市民李芝萱捐赠的。一个红色的圆罐支在铁架子上,旁边还有一个把手,可以让这个罐子旋转起来。远远看上去,这很像前些年在路边做爆米花的机器。据了解,这种手摇压力洗衣机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我抱着这台手摇洗衣机,坐着公交车去沧州博物馆。很多乘客问,这是做爆米花的机器吗?”70岁的市民李芝萱住在黄河路附近的佟家花园小区。热情开朗的她,说起话来也干脆利落,“那些年,它可是件‘奢侈品’”。
李芝萱说,当时买这种洗衣机不但要花钱,还得用工业券。那时候,买缝纫机、电视机、自行车等大件物品,都要用到工业券。
“它销售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电力洗衣机代替,所以比较少见。它是我住在天津的二姐送给我的,后来被我保存下来,又被我捐赠给咱博物馆。”李芝萱介绍了这台洗衣机的“辗转”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早期,沧州很多家庭还在用搓衣板洗衣服,李芝萱二姐就买了这台手摇洗衣机。后来,她又买了一台电动洗衣机,就把这台手摇洗衣机送给了李芝萱。
“这台手动洗衣机跟现在的滚筒洗衣机原理差不多。在罐子里面放上水和洗衣粉,把要洗的衣服放进去,再把盖子拧牢,然后一下下地摇动手柄,衣服就在里面来回碰撞。虽然也得手动,但是比用搓衣板省劲儿多了,洗得也挺干净的。”李芝萱说起这个“小家伙”,仍充满感情。
“我用这台洗衣机的时间不太长,很快也买了用电的双缸洗衣机,但是我一直舍不得扔它。”她说。
“一方面,它象征了我们姐妹之间的情谊。另一方面,它也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李芝萱说,年,她为这台手摇洗衣机找到了好去处——捐赠给沧州博物馆,让市民通过它了解时代的变迁。
让武术名家的物品
“叶落归根”
在沧州博物馆库房中,保存着一把“千斤大力王”王子平的折扇。据悉,这把折扇扇面有部分破损,修复后将在三楼武术厅展出。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代王驾的一首诗《社日》题写在扇面上半部分。
扇面下半部分则是唐代韩愈所著《原道》的部分内容:老者曰孔子(吾)(此字为《原道》中原有之字,但扇面上没有此字,作者注)师之弟子也……后之人随欲闻仁义道德之说。
折扇的另一面则是一幅画,花枝上站着一只猫,小猫双眼炯炯有神。落款为“晚陈绪良持赠”。
多年前,王子平的后人王继成将这把折扇赠给了上海市民秦勤。为让它得到更好的保管,年9月秦勤将这把折扇和一张王子平的照片捐赠给了沧州博物馆。
“王继成是我的干爸,他是沧州武术名家王子平的孙子。他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平时和我来往的比较多。”秦勤说,王继成生前将一张王子平的大胡子照片和这把折扇拿给她,叮嘱她要好好保存。
“干爸在世时说过,他小时候,爷爷对他很疼爱,经常带他参加一些武术活动。曾经,王子平的一位美国学生想要这张照片,但是我干爸没舍得送出去。”秦勤说,王子平是沧州的骄傲,他的物品应该回到故乡。因此,自己将这些物品赠给沧州博物馆,让它们“叶落归根”。
让私人记忆
转化成城市记忆
68岁的市民陈敬鸾向沧州博物馆,捐赠了自己保存多年的糖纸、磁带、弹珠等物品。
“上世纪80年代,过年过节或者有喜事的时候,我们才能吃上糖。把糖纸剥下,展平后攒起来,在当年是件很‘流行’的事情。很多糖纸上印的内容是成套的,《水浒》人物系列、《大白兔》系列等。除了自己攒,我还会跟别人交换,就像现在集邮一样集糖纸。”陈敬鸾说,翻看这些糖纸,自己就能回忆起那个年代的欢乐。
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木板大鼓的传承人刘银河,捐赠了木板大鼓乐器一套,含三弦、大鼓、木板、醒木各一件。“这套乐器是我的师爷蒋宝升传下来的,每一件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刘银河说。
年7月,董义、高春峰捐赠“渤海刘瑶琨之宝”铭文剑。经初步考证,刘瑶坤实名刘实君,字瑶坤,沧州人,生于1年,形意拳名家,参加过抗日战争。此剑为两位捐赠人在山西偶然发现,历经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最后花重金购得。
……
据悉,很多市民将收藏多年的物品捐赠给了沧州博物馆,将私人记忆转化为了城市的公共记忆。
“社会捐赠,是博物馆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让个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有利于文物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沧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何抚顺说,仅在年以来,沧州博物馆就收到社会捐赠物品件,其中包含现代书画作品32件、民俗物品83件、历史文物10件、革命文物16件。
“为了让公众领略到这些藏品的风采,我们会遴选与现有展览体系相符的若干藏品补充到相应展厅。”何抚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