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张月音母亲的一树繁花
长成一树繁花
记忆中,总有些瞬间,温暖我的整个人生!
昏黄的灯光下,一机一凳。母亲端坐于缝纫机前,脚踩踏板,手接布片,全神贯注盯着针线。一针一线,线下生花。线条,如水般在母亲的手缝中流淌!“笃笃笃——”富有动感和节奏的声音,穿过门楼,飘荡在巷子上空……这样的情景,不止一次的,回映在我的脑海中。
记忆里,童年的冬天,满是寒冷,寒风到处乱窜。由于穿得单薄,经常冻得瑟瑟。那时,商品经济尚不发达,买什么,都需凭证。六兄弟姐妹的穿着,全凭珍贵的布证扯来的布料,由母亲加工而成的衣服。衣服,通常由大姐穿小了,传给二姐,二姐穿小了,传给我,我再传给小妹,如此往复。二位哥哥,也这样传接。只有到了年终,六兄弟姐妹每人就有一套新衣服过年。对新衣服的期盼,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印记!
母亲不识字,也没学过一天裁缝,却能量体裁衣,缝制加工。什么款式的衣服,她一过眼,就能仿制裁缝出来。只见她,娴熟地量好身体尺寸,利索地把布料摊在台板上,竹尺一摆,划粉“横竖弯点”左右勾勒、绘画,剪刀“咔嚓”几下,布料即时被分解,成了碎片。其时,灯泡的光芒,碎金一样洒落在母亲温和的脸上。那一刻,我觉得母亲也成了一束光,暖暖的,罩着我!
接下来,缝制衣服是一个精工慢活的过程。缝制的工具,便是父亲买给母亲的那台蝴蝶牌缝纫机。
年代,缝纫机稀少。母亲的缝纫机,就成了我家的珍宝!每每走到巷口,听到缝纫机“笃笃笃”的声音,那熟悉的、亲切的、美妙的声音,便知道是从何处传来了!我三步并作两步,迈进家门,登上二楼,只见母亲像一尊雕塑坐在缝纫机前,娴熟麻利地操作缝纫机,她手脚并用,眼睛专注地盯着针线来回穿梭……线路密集且柔顺,均匀且周到。缝纫机发出的“笃笃笃”的声音,如同墙上的时钟声,那么美妙!
难忘的是母亲缝制我的那件格子裙。那一年,我就读的中午班(幼儿园)“六一”表演节目,我要上台表演快板,而服装怎么解决呢?至今,那一个风雨交加的情景,在我眼前,挥之不去。母亲为了买到布料,冒着风雨,在经销社布铺前,排了二个多小时,等买到布料赶回家,已是满身湿透,红格子布料,却被母亲裹夹在衣服里,完好无湿。那天,母亲忙完农活家务活,连夜为我缝制裙子,那一幕,一直温暖我的记忆。我曾用诗歌记下:《乡间花朵》//我看见/月亮都打盹了/母亲,您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柔和地落在/用积攒一年的布票/剪来的格子布//剪刀和布尺/巧妙地裁剪日子/日子有格子裙/在乡间开出花朵/柔柔的线/缝进去的是母亲的温暖/月光/在线下开花了/线在针下/编织美妙的世界……
因为母亲和她的缝纫机,我们兄弟姐妹从不缺衣少穿,着装,也从不邋遢和残破,较于周边小孩,大方体面多了。七十年代的小裙子、背带裤等较为时尚的服饰,常常让我自豪!也因此,我们的衣着,总能招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眼光,这给我幼小的心,埋下了审美和自尊的种子!
母亲和她的缝纫机,还服务了邻里亲友。那家有缝缝补补、赶制的衣裳,请母亲帮忙拾掇的,母亲从不推辞,不管多忙,都挤时间效劳,从而获得了认同,积攒了人缘,也建立了互帮互助的睦邻关系。
很多时候,母亲缝纫,我就搬张凳子坐在她旁边,看她缝纫,听她谈趣事、谈做人。她曾多次指着针线告诉我:做人要直、要正,就像这缝的线条……缝到前面没有布啦,就要转弯,或者掉头……做事,要实打实,一步一针,针针紧扣,切切不能一步几针,容易掉线……生活如线条,要清晰,不能乱,乱线了,就缝不成了……那时,听着,懵懵懂懂。但经年后,细细品味,母亲的语言,饱含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是人生的至理箴言啊!
后来,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女儿出生后,母亲还是闲不住,缝纫机更停不下来,女儿的小衣服、小枕头、小被子等,母亲都要亲手制作。当母亲兴奋地端详她的小外甥穿上她做的新衣服时,我会十分欣喜地说,很好看呀,外婆的手艺真棒!母亲呵呵地笑着、乐着,她是要用最舒适的棉布,做出世间最温暖贴心的服饰,延续给下一代啊!
母亲和她的缝纫机,服务了一代人,是我们这代人幸福温馨的记忆。我想,母亲对于子女的引导与教育,更是融汇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一种最有力量、最美丽的无声语言!
现在,母亲已离开我们二十年了。而母亲人生里的爱与美好,在我必经的路上,长成一树繁花!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图+1/记者曾嘉慧◆编辑:徐向东◆二审:蓝运良◆三审:魏礼军◆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