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口罩amp测温枪行业的疯狂两个月好像

发布时间:2023/3/2 16:48:04   
中成药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0093.html

之前小省做过一期文章,讨论疫情之后那些行业会迎来大爆发。当时提到生鲜电商、直播、在家办公等等,没有提到医疗行业,原因是小省相信党和政府能处理好,等疫情结束,口罩、测温枪等等价格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

没想到,生活远比想象刺激,现在中国说我快完了~外国也说我快完了!

医疗行业似乎又将迎来下一个高峰。

人生总是起起落落

冲向人生的巅峰

两个月前,新冠疫情在中国爆发,口罩、测温枪等等成为最抢手年货,全国人民统一认证,收到都夸好。口罩厂更是翻身做主人,以前都是到处求着药店、医院,人家还爱理不理,结个款都要拖大半年,现在终于体会一把众星捧月的感觉。

除了原来的口罩厂,一些眼看开工无望,即将破产的服装、化妆品、卫生巾、纸尿裤等等工厂利用现有的设备、无菌车间转产,其中既有中小工厂,也有中石化、比亚迪、通用、上汽、格力等等制造业大牛。

一些心痒痒的人们看着行业大涨,也拿上银行卡,紧锣密鼓买设备、招人办厂。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21日,口罩和呼吸防护相关的企业共计家,2月份以来新增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高达%。

有人做过一笔计算,假设用万买4台口罩机,一台日产量10万个,当时口罩价格疯涨,一个口罩纯利润怎么说都有1块钱,不到三天就能回本。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让人欢喜让人愁

要生产口罩,最基本的两样东西就是设备和原料。

口罩机原来是小众设备,十来万一台,更加便宜的几万块就有一台。可是随着办厂的人增多,口罩机也变得紧俏,价格最高的时候一台机器被炒到上百万。

口罩机供不应求,让很多企业转产。36氪就报道过一个转产的故事:

陈先生原来做的是自动化解决方案和硬件设计,原计划年第一季度要营收万元,遇到新冠疫情后,计划就变成了年要活下去。

后来决定转产,制作口罩机,他花了6万元买来一份图纸,和工程师拆开一看,嗯?大概需要~个零部件?!没办法,到处去抢零配件吧。

其中最麻烦的还是超声波电源,超声波就像是缝纫机,可以把无纺布合在一起。技术含量的确不高,问题是制作流程复杂,出厂时候要把波形调到特定范围。

这种形势,去哪里找工程师?陈先生只能请来自己的师兄救场,8人小组中,两个剑桥博士、两个浙大博士,如此豪华阵容研究了3、4天才攻克。

对陈先生来说,口罩机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可对口罩厂来说,抢到口罩机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隔行如隔山,抢到≠会用,口罩机调试不出来,一个口罩都生产不了,生产出来了也可能出现耳带长短不一、鼻梁金属条卷线等问题,导致投入的钱变成废纸。

于是,口罩机调配师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平时工资只有~0元,现在老板们砸两万元直接挖人,最高时候涨到8万每天(注意是每天)。

口罩机的问题解决了,原料的问题又来。

熔喷布,口罩的“心脏”,它是口罩中间的过滤层,隔绝病毒、飞沫的材料。

虽然名字中带有“布”字,但是它并不是布料,而是一种借助高速热气流喷吹形成的细纤维。绝大多数厂家每天的产能都不足1吨。

产量小需求大,熔喷布的价格迎来了巅峰,疫情前不到2万元一吨,2月份涨到20万/吨,3月份上旬再度涨到52万元/吨,涨价29倍。

熔喷布不仅涨价,而且是一天一个价。

星期一问:“老哥,熔喷布多少钱啊?”

“20万/吨。”

星期二问:“老哥,熔喷布多少钱啊?”

“35万/吨。”

想要在口罩行业赚钱,就要跟时间赛跑,疫情一天天好转,产能一天天上升,晚一天开始都有可能被套牢。抓住厂商着急的心理,倒爷、骗子、不法厂商携手出现,向他们的钱包发起冲击。

倒爷的业务很广泛,有的囤熔喷布等口罩原料、有的囤口罩机原料,有的更硬核,直接囤口罩机。

除了囤货,他们还有新玩法,每天到处去询价,还装作银行、中石油等的“领导”,跑到厂里搞起签约、合照,然后拿着照片和聊天记录在朋友圈大吹特吹,口袋里空空如也,也能吹出一种家财万贯的感觉。

等到真正有需求的人找上来,付了定金,他们才开始找货,从中吃回扣。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货物价格被炒到奇高。

不法厂家也是艺高人胆大,刚画出图纸就敢大批量生产口罩机,买到这些设备的厂家请机械之神来都没法调试好,亏到爬天台。

至于骗子,那花样就更多了,这里就不展开说。

3

消毒液与测温枪

除了口罩,消毒水和测温枪也迎来了爆发。天眼查数据显示,年以来,我国共新增63家经营额温枪业务的相关企业,且全部于2月之后新增成立,占总数的20%。

核心元器件红外传感器从4元/颗,疯涨到多元/颗,测温枪巅峰时期涨到多一把。

2月19日,咨询公司贝恩和天猫公布报告。年春节期间,家庭清洁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了%。苏宁也表示,疫情期间消毒洗手液销量猛增23倍。

如果说,口罩是疫情期间硬通货,行业红红火火,那测温枪和消毒液就是实实在在的“虚火”。

口罩毕竟是快消品,基本是每日一片。而测温枪,一把就能用一两年。

据《财经》记者了解,截至3月15日前后,光东莞地区的额温枪模具都有多个种类,这意味着每天至少有几十万上百万的测温枪面世。

就算全面复工,每家公司都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测温枪,现在光倍尔康一家工厂日产量就有8万把,怎么算都是供过于求。

测温枪的市场零售价已经断崖式跳水,从元跌到元左右。随着工厂全面复工,未来还有大量测温枪面世,价格只会越来越低。

至于消毒液,它属于消字号产品,需要经过地方卫生部门审核批准的卫生批号,有些厂家等不及,私自更改生产线,现在可能是疫情期间来不及监管,要是被举报,那就……

对于疫情后,消毒液会不会走红,小省也持保守态度,毕竟03年非典之后囤的消毒液,足足用了两三年呢!

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信达证券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口罩日产量已经从2月初的万只增长到了3月初的1.16亿只。

产能上涨的背后是国内需求的日益萎缩,上游厂家恢复产能后,所有原材料价格都在暴跌,熔喷布已经回落到30万元/吨,一次性口罩的出厂价甚至跌到几分钱。

与此同时,国外疫情开始爆发。3月16日,境外确诊病例超过中国。4月1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85万例,达例,死亡病例达例。

国外的口罩价格大幅上涨,在美国,5只口罩美元(约等于.39元)。在意大利,口罩单价也涨到10欧元(约等于76.2元。)

于是,口罩厂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但是出口并不简单,资质和渠道成为阻挡他们的两座大山。

资质是个难题

出口到欧盟需要CE认证,出口到美国需要FDA认证。大批口罩商扎堆办理认证,引起认证价格飞起。

平时,CE认证的个人防护类费用在~00元,医疗产品类费用在-元。

现在呢?民用口罩的认证费是元,医用口罩的认证费是元,还不含税!

费用可以咬咬牙掏出,那审核时间就非常磨人,FDA需要2周左右,而CE需要3~4周,那时候口罩都凉了。

不过,由于口罩紧缺,欧盟和美国放松了相关物资的资质要求,前提是,这些物资要由政府集中采购,且要到当地市场上销售。也就是说受益者是专业公司以及转产的巨头,中小型入局者还是乖乖地排队吧。

(截稿之前,小省特意上网查了下,发现美国又改口,拒绝批准进口中国KN95口罩,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需要中国的口罩)

渠道又多风雨

解决完资质,渠道就成为头号难题。

货我是有了,问题是怎么卖出去?

卖给当地的药店、医院?欧美国家医药圈子非常小,比较封闭,靠一封邮件、一通电话就能打动他们?有这个能力你早就发财了。

一些转产的口罩商,之前可能累积不少海外合作商,靠着前期资源,有可医院采购体系。

但是,对于大部分口罩商来说,卖给外贸公司以及其他“中间商”是出口的唯一途径。

现在国内口罩产能趋于过剩,口罩的利润本来就不怎么高,还有中间商赚差价,这就意味大部分利润都拱手让人。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牵桥搭线,一边联系大型外贸公司、本土有资质的工厂,一边积极在海外寻找客户。受益者嘛,当然还是专业公司以及转产的巨头。

解决完资质和渠道,也别先松口气,迎面走来的是国际倒爷和骗子。

有些人先来询价,然后加价卖给欧美;有些打着询价的旗号来砍价;有些专注假单子二十年。这些人逼到生产商变成暴躁老哥,忍不住咆哮:“你到底买不买!!!!”

就算运气好,邪灵速速退散,依然很容易踩各种各样的坑,老司机都可能翻车。比如运费,有些公司报价时候写着含运费。后来客户爽快下单,生产线突突开起来,却发现航空运费涨了6倍。

目前,国家并没有禁止口罩等医疗产品出口,问题是对于中小厂商来说,这条路实在太难了。

对于受疫情影响被迫转产的企业来说,他们在疫情期间大赚一笔,疫情后随时可以回到主营业务。

有些厂商还能积累下一批客户资源,例如上文提到转产口罩机的陈先生,他研究新客户之后发现,至少有60家左右存在潜在的自动化改造需求。

对于临时入局的企业来说,固然赚到不少,但也要开始考虑接下来怎么办。就拿口罩机来说,它就跟月饼一样,八月十五当天是畅销货,八月十六就变成赔钱货。

国内需求萎缩,国外情况不明朗,转产生产口罩机的厂商以及口罩商应该怎么处理这批机器呢?

最后,用一句话形容这两个月的医疗产品行业:就当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4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