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一位老者的自行车记忆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3/6/28 20:36:39   
白癜风如何治疗最好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新华社昆明6月3日电题:一位老者的自行车记忆

新华社记者岳冉冉

在中国,每个人都对自行车有独特记忆。你被自行车后轮夹过脚么?你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山地车、竞速车,还是老式“凤凰”“飞鸽”,或是改装版二八“永久”大杠?从昂贵的奢侈品,到生活的必需品,再到共享的交通工具、健身方式……时代在变,自行车也在变。65岁的周永安说自己最有发言权。

(小标题)一年绕地球骑了一圈

周永安一年骑4万公里的目标实现了。年全年,他总共骑了公里。“等于我一年绕赤道骑了一圈多!”老周很骄傲。

6月3日是“世界自行车日”,周永安在头一天刚绕着云南省红河州异龙湖骑了10圈,有点疲惫。但一说起自行车,他立刻来了精神。

周永安是云南玉溪澄江市的一名退休工人,高1米64,重48公斤,白胡须留到喉结,“我的胡子长得比头发快,两年就能长到胸口。”他很享受骑车时,清风拂过胡须的感觉。

老周家的书柜里全是有关自行车的书,他说自己与自行车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都长。他一天要骑行近10小时,公里。他的速度不快,胜在耐力。“骑车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已成为习惯,不骑浑身不舒服。”

只要不比赛,周永安每天都要绕着家门口的抚仙湖骑行。天气好时,他骑到出汗,汗水挂在胡子上,骑行服里有盐花;下雨时,他穿着雨衣骑,“雨天空气最好”。

路上无论遇到什么,老周都是笑脸相对。路滑摔倒、爬坡疲累、车胎破损、弹石路颠得脑仁疼……“停下来一切都能补救,吃口干粮,喝口热水,看看风景,继续上路。没有过不去的坎。”

(小标题)没有自行车,媳妇不结婚

老周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谁家有辆自行车,比现在有高档轿车还阔气。当时,一辆自行车售价一百多元,而普通工人工资每月就三四十元。

老周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年买的26寸凤凰,元。父母取到车的第一件事是拿塑料条把大梁、车把缠起来,防止磨掉车漆,隔三岔五要用棉纱布擦车,还要上油。

到年老周结婚时,他送的彩礼已是标准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作为家庭必备物,自行车到处脱销,‘凤凰’‘永久’‘飞鸽’等牌子货太紧俏,没有自行车,媳妇还不嫁。”

老周回忆,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能驮一家三口的28寸男款“永久”牌自行车成为时尚。“孩子坐前,媳妇坐后,小孩偷学的也是28寸车。我还记得女儿握着车把、斜着身子,脚穿过横梁下方空档,去够脚镫子的画面。”

再之后,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大家结束了骑旧车、骑大号男车的历史,各种颜色、款式的自行车越来越多。

“九十年代算是我国自行车全盛时期,中国当时被叫作‘自行车王国’,大街小巷,城市农村都是自行车。”老周说。

(小标题)骑行成为健身时尚

进入21世纪,普通人拥有私家车的梦想很快成真,骑车出行的人开始减少。自行车也从单纯的代步工具,变为时尚运动。

山地车、变速车渐成主流,普通车被挤到角落。与此同时,中国的一大批公路自行车赛孕育而生:环青海湖、环海南岛、环太湖……参加比赛的爱好者越来越多。

老周也是在这个时候迷恋上了参赛,他的完赛奖牌有50多枚,而他最看重的却是第一次参赛的那块。那是年举行的“瓦藤”云南玉溪环抚仙湖国际自行车节,老周改装了26寸凤凰自行车后就参赛了,没想,在与国际选手较量中,老周竟得了第六名,这让他大为鼓舞。他说:“骑完了78.8公里,我一点不累,心情特别好。”

从那以后,老周一发不可收。“我对这个世界,依然好奇。”自行车像是展开的触角,让他接触到了更广阔天地,也带他去了更远的地方。他环过渤海,到过西藏,把云南九大高原湖泊都游了个遍。

他的七辆车,大多自己组装,零部件也是网上淘的。每次骑车上路,巴掌大的补胎工具盒、多用螺丝刀、气筒是必带的“应急设备”。骑行路上,老周帮着解决的突发状况有十多起。

因为骑车,老周生病少了,以前到冬天总感冒,现在,一周准好。老周爱吃糖,喝牛奶都要放糖,他说:“骑车让我不用太忌嘴。”

老周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骑行队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驾驭自行车的快感。”他说。(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1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