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赤峰无线电收音机历史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6/24 15:14:33   

赤峰无线电(收音机)历史的变迁

牛忠仁

据史料记载,一八九六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发明了无线电电波。一九0六年美国人雷斯特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无线电,即收音机。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由美国人传入中国上海。一九二五年传入到了赤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无线电开始逐步涌入中国。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前,已基本覆盖了中国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建立了多家无线电制造厂,其产品型号多达二三十种。已沦陷的伪满洲国小城赤峰,不同型号的日产无线电数量猛增。

三十年代日本产无线电收音机。

旧时代的赤峰虽然说是中国北方的商埠之地,可又因地处祖国北疆边塞偏僻之地,没有什么支柱产业,人口稀少,除有名气的几大家族之外,广大百姓日子过的是很贫穷的。所以涌进来的无线电有百分之八十被各衙门、权贵、商号和富裕人家所占有。再加之那个时代整个赤峰街只有设在五中街财神庙对过的唯一一家“电灯厂”(即:发电厂——柴油机发电),除每年的春节年三十至正月初五整夜供电外,其余时间每晚均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昼夜长短的不同定点供电,造成无线电使用和收听时间严重受限。听长辈们讲,有了无线电的时代,最受益的是当年赤峰街最最繁华的二道街临街的糕点铺、绸缎庄等各大商户们,每晚商铺内外灯光明亮,门脸一边的墙上横着钉上两根细铁棍儿,上面放上一台功率比较大的无线电,将音量放到最大,当扩音机使用,播放着各类文艺节目或转播“电戏匣子”(电唱机)上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出品的“大黑盘唱片”,当年歌星周璇、李香兰等吟唱的“夜来香”、“夜上海”、“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等靡靡之音,用以烘托生意兴隆招揽顾客之目的!遗憾的是到了晚上十点发电厂下班停电,各商户只好无奈打烊关门。

国产“南京”、“熊猫”牌收音机。

一九五三年南京生产出了国产第一台五个电子管“红星”牌无线电收音机,接着到了五十年代后期上海、天津、北京相继生产出了以“熊猫”、“海河”、“北京”等各种品牌的无线电收音机。但由于当时生产能力有限仍供不应求。当时赤峰人想买一台类似熊猫品牌的收音机就像当年买辆凤凰、永久自行车、缝纫机一样是需要托人情走后门的。正像那个年代女孩子出嫁索要财礼一句顺口溜中所说“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像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实在爱好摆弄无线电,又因受到经济困惑的人无奈只能到当时三西街的“寄卖店”购买旧货使用。到了六十年代末全国各地无线电制造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各品牌收音机均有上市,其货源紧张程度得到了一定缓解,竟连我们赤峰于一九七二年也成立了“无线电元件厂”,生产收音机所需的电阻、电容器等零件供给有关厂家。但因当时技术水平落后,产量有限产品仍然是紧张短缺。

当年的小喇叭

全国刚解放不久的一九五二年,我的父亲租赁了三中街路南“第一小学”的东隔壁一姜姓人家的门面房,自己开设“新兴电社”一处,是老赤峰包括各旗县在内唯一的一家修理无线电收音机的门市。我清楚地记得,每年的腊月根临近年三十的前一两天,父亲都会往家搬一台已经修好的,确认该机主人是远离赤峰街某个旗县因雪天交通受阻,或是因某种原因春节期间无法取回自己的收音机,为我家暂借使用。正如老百姓所说,我的父亲也是“编炕蓆的睡土炕”其中的一员。年三十晚上八点之前,同院的几位叔叔大爷准时习惯地来到我们家,坐在炕沿、地上的板凳上围着火炉,磕着香油瓜籽(放几滴香油炒的“打瓜籽”),吃着解了冻的“黑罐梨”,抽着特意为过年准备的“大生产牌”香烟,收听着无线电喇叭里播放着的当年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启儒、马三立、常宝堃(艺名:小蘑菇)等说的相声。梅、程、尚、荀四大名旦和马、谭、杨、奚四大须生等京剧大师唱的京剧选段的“春节文艺晚会”,两个小时后的十点左右结束,同院的邻居们高兴地各自回家准备开始包“五更饺子”了。

一九五三年,最早成立的坐落在三中街路北,第一小学对过的“赤峰文化馆”(首任馆长为都元芳先生)从外地买回一台带电唱机、话筒、高音喇叭全套五十瓦千扩音机一台,拿到我父亲所开“电社”进行调试,两只二十五瓦一个的大喇叭放在了电社的房顶上,一个朝东大粮市方向,一个朝西百货大楼方面,用电唱机播放“大黑盘唱片”上筱白玉霜、新凤霞唱的“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评剧选段。房上的两只大喇叭如同惊天动地一样骤然间响了起来,立刻间招来了好多人,认识不认识我父亲的都往屋里挤,边挤边嚷嚷着:“这是什么玩艺儿,这么大的声音?”我父亲向他们介绍“这叫扩音机。”这拥挤的场面竟把当时在现场小不点儿的我挤出了屋外。待我到了屋外才发现,小电社的东面到大粮市、西到第一小学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站满了人,还有人竟坐在搬来的小马扎和小板凳上,怀着无限好奇的心边看边听。赤峰街的人真是第一次听、看到了“西洋景”。

一九五六年“赤峰有线广播站”成立,六十年代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了按装有线广播小喇叭进千家万户的宏伟工程,各街道平房房脊上放上“木马”,一颗八号铁螺线为主线,十四号铁螺线引固到各户房檐小瓷瓶上,单股细橡胶线引入屋内接在固定在墙上的纸盆小喇叭(舌簧喇叭)的一个接线柱上,另一端接入地线便完成了整个安装。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有线广播已扩展到了包括赤峰郊区的三乡(城效乡、桥北乡、红庙子乡)七个街道办事处。市区繁华十字路口的电线杆上全部按有12.5瓦千的高音喇叭。“文革”中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的最新最高指示,一分钟都不耽误地响彻市区的天空和千家万户。不论是各剧场影院还是露天广场召开的节日庆典、文艺演出、表彰会、公判镇反大会都采用了有线实况播出。人们坐在炕头儿上就像亲临现场一样的收听到。看似不起眼两三元一个的纸盆小喇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它”干掉了当年已发展了六十多年历史的无线电收音机,小喇叭曾立过大功,有线广播真正成为了党的强大的“喉舌”之音!

一直延深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进口、国产小巧玲珑袖珍的半导体收音机、随身听,各型号的卡式(录音带)、碟式(光碟)收录机,到目前的电视机、手机走进了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手中。可怜的老式的、新式的、一个喇叭单声道的、几个喇叭立体声的,几十年曾经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无线电收音机,竟与老式自行车一样已无踪无影彻底被淘汰出局,变成了人们手中的收藏古董,好不让人深感莫大地遗憾!

但是,不管将来世界科技怎样的发展,所有通讯工具包括半导体、手机、电视,就连满天发射的人造卫星,以至远赴太空“出差”执行太空科学研究任务的“宇宙航天飞天船”也永远离不开、不可替代的无线电电波!

牛忠仁

二0二二年元月十二日。

作者简介:牛忠仁,满族,生于赤峰,祖籍河北承德,赤峰市政协退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0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