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江苏张家港老街的记忆,藏在这家没有招

发布时间:2023/6/26 19:16:50   

南丰北街是许多南丰人记忆中

曾经最繁华的街道。

说起北街,

许多人心里免不了一种期盼的情结。

多么希望街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

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

……

可是,岁月沧桑,世事多变迁。

北街

继续往前走,

一阵“哒哒哒、哒哒哒”的声音在耳边盘旋,

老式缝纫机的声音从这间屋子里传出。

和其他店面不一样,

这家店没有招牌,

只有门口一侧贴着“修改缝补”四个字。

店主梅森今年71岁,

18岁时从师学艺成为一名农村裁缝,

年在北街开店至今。

50多年功夫让梅森拥有了令人称赞的精妙手艺,

北街周边居民遇到扣子掉了、裤子太长的问题

都会去找他帮忙,

而他往往只收取最低的成本费,

也因此积累了较好的人缘口碑。

20世纪60年代,

初中毕业的梅森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

因为家庭不富裕,生活非常艰辛,

在生产线上赚得的微薄收入不够补贴家用。

当时,手握剪刀、脚踏裁缝机的裁缝

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

能掌握这门手艺,就意味着可以养家糊口。

于是梅森便拜师学习裁缝。

“以前做学徒不管饭,

去师傅家得自己带粮食。”

梅森勤快又好学,

他从针线都没碰过到能独立做出一件像样的衣服,

只用了一年时间。

出师后,

梅森每天上门给顾客做衣裳。

“那个时候我没有手表,

有一次干完活回来,

抬头看天上月亮都不见了,

走着走着天都亮了。”

从梅森的眼神里可以看出,

他是真心喜欢裁缝这个工作。

“我挺相信命运的,

但有好的机遇一定要争取。”

梅森在沙洲县服装厂工作了5年,

年他觉得新疆的发展前景广阔,

于是离厂前往新疆发展。

而正当自己裁缝生意做得红火时,

梅森的妻子生了重病,

他就回来照顾。

等妻子康复,梅森又去北京发展,

可没过多久,他的母亲也身体抱恙,

于是梅森再次回到家乡,

用多年的积蓄在北街盘下了这个店铺。

他决定一直留在家人身边,不再出去。

“我一辈子就是为生命而奋斗,

为生活而奋斗。”

梅森已经在这条街上开了近三十年的裁缝店,

基本全年无休,

也见证了北街的变迁。

裁缝店对面这幢已经废弃的楼房,

曾经是北街最好的房子,

也做过金陵体育的办公楼,

如今已经废弃了许多年,

连房顶都不见了。

“虽然都是平房,

但这里以前是最繁华的地方。”

梅森说,几十年前北街占尽了地理优势,

学校、菜市场都在边上,

街上卖东西的店铺有很多,

早餐、布匹、理发、杂货......

居民办事十分方便。

每逢华灯初上,

街道人流如织,

灯火阑珊、小贩叫卖,

交织着传统民俗的市井热闹

……

在岁月的打磨下,

这里已经没有了熟悉的模样。

和梅师傅同时代的人大多已经离开,

曾经的老店也都悉数搬走。

▲半掩的门扉,仿佛还能回到那过去的时光。

“现在我不像以前那么累,

但这本来就是一辈子的手艺嘛。”

梅森在几年前开始不做服装定制了,

只做衣物修补。

岁月无声,

老式的缝纫机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但梅师傅依然坚守着。

这家从来不挂招牌的裁缝店,

留住了北街最后的记忆。

也许繁华已经逝去,

可老街还得继续前行,

去增加历史的厚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1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