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为信仰站岗退役大校15年义务讲军史感动2
9月5日下午2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沈阳人巡讲报告会上,一位头发斑白、身材消瘦的老者所做的题为《我愿意做一颗火柴,点燃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之火》的演讲,赢得了全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这位老人,就是退役大校军官、东北军事后勤史馆(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的创建者和讲解员、全国最美志愿者徐文涛。
15年里,68岁的徐文涛为观众义务讲解多场,多小时。多平方米的战区后勤史馆成为传承经色基因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他也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先贤不朽兮风浩浩,后继可期兮柏青青。”他为后勤史馆写赋,结尾这句话也成了他的标签。
“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爱,我相信只要心怀火炬,就能点燃梦想。”9月5日,徐文涛对记者说。
徐文涛。本人供图以史鉴今退役大校建军史馆
在后勤史馆展厅内,从抗美援朝到抗震救灾,从国际维和到抗击疫情,十余张巨幅照片记录了后勤部队奋勇御敌、保障军需的场景瞬间。红军背过的老式缝纫机头、志愿军穿过的黄胶鞋,每个文物背后,都书写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身为馆长,一年天,徐文涛一到史馆就忙得像陀螺一样。
徐文涛出生于年,“作为一名69岁的老同志,我切身体会到我们国家是如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充满了忠诚和热爱。”
年,沈阳军区后勤史馆的计划被提出后,徐文涛主动辞掉原联勤部二分部副部长的职务,请缨筹建后勤史馆。
徐文涛放弃了所有双休、节假日,既当馆长又当设计师,甚至还当起木匠。他走访了几百位后勤系统的老前辈,考察了几十个博物馆和展览馆,收集了几千幅照片和数百万字的文献资料。走访,搞调研、收文物、撰写布展大纲、为史馆打家具。年,慢慢被上千件文物、数千张照片填满的食堂,挂上后勤史馆的牌子,开门迎客。
放着好好的部队领导不当,去干一个费心费力的活,对于徐文涛的“转型”,很多人不理解。对此,徐文涛认为,“每一个文物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就是一座丰碑,‘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意义更深。”
义务讲解15年感动20万观众
史馆开馆,没有讲解员,徐文涛又义务当起了讲解员。时至今日,他前后接待了二十多万人次参观,义务讲解多场。
徐文涛的讲解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固定解说词。他通常都是根据参观者的行业、身份、年龄一对一“随机发挥”。因为对史馆的每个物件、每张照片都了如指掌,他讲起来总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几乎每一场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小学生来史馆参观,不懂什么是后勤,他这样启发道:“你们家谁买菜、做饭、管家务呀?”小学生齐声回答:“妈妈!”“那你们的妈妈就是后勤部长……”
“他把鲜为人知的后勤史做成了精神盛宴!”一名前来参观的领导曾这样评价徐文涛。
无论参观者是几百人的团体,还是一个老百姓,故事的内容或许会因人而异,不变的是徐文涛永远地激情与认真。一场下来少则讲2个小时,多则讲3个小时。有时候,徐文涛每天要讲4场,一天下来常常深感体力不支。然而第二天,他仍然会早早出现在史馆里,迎接下一批参观者。
见过徐文涛的人发现,最近几年,徐文涛的身姿明显消瘦了,头发也越发斑白。有几次,有人发现他在讲解时身上还藏着个尿袋子。原来,徐文涛患了严重的糠尿病,急性前列腺炎造成尿潴留不下10次。疾病加上操劳,4年来他的体重掉了20公斤。
“带着尿袋子给观从讲解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外地的参观团队预约好了要来,已经发了通知,也租了车,我希望能带给他们最好的参观体验,轻伤不下火线嘛。”徐文涛对记者说。“我年开始学雷锋,到现在50多年了,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信仰。在学雷锋的路上,我不能吃老本,我要继续干。”
赤诚坚守用军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有多少国人罹难吗?”几年前,面对前来参观的沈阳某高校大学生团队,徐文涛随机的一个提问,难住了在场大部分人。这种情况让徐文涛警醒。
“我记得有句警示:‘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新形势下,传承红色基因任重道远!”徐文涛对记者说。从那以后,他主动担起了这副担子,以史馆解说为依托,同时借助主题教育、巡讲的机会,深入小学、社区、机关,传播红色传统。
年,军队体制改革,后勤史馆没有经费保障。为了节约开支,徐文涛退掉了单位给自己的配车,改为骑自行车出行,这样可以省些油钱和司机工资钱;为了省保洁钱,每天晚上观众散去后,他都会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扫地、刷马桶。
徐文涛在生活上十分节俭,穿不超过元的衣服,磨旧的裤子,有裂缝的皮鞋,这与他退休大校的收入极为不符;然而,在某些花销上,他却是阔绰的:花多元钱买一双志愿军战士穿过的黄胶鞋,花一万多块钱买一台红军背过的老式缝纫机头……史馆里,随便一个老物件,都值几百上千元。这些都是他自掏腰包“淘”来的。
后勤史馆有一个参观留言簿。一名战士留言称:参观后,“居安思危”4个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某大学大学生留言称:曾经以为历史遥远得像摸不着的天空,但徐馆长把那段历史鲜活地拉到我们面前,同时给予我们深切的期许——不能虚度青春年华,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身上。
“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感恩,我就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徐文涛说,“我愿做一根火柴,点燃每一名观众心中的信仰之火,把红色基因一直传承下去。”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记者董丽娜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编辑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