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统一街消失倒计时,这一次真的要说再见了
在武汉,无人不知江汉路的繁华,花楼街的生活气,而与花楼街平行而对的统一街要落寞许多,鲜少有人问津。
虽说名气不大,它却是吃货们眼中的美食天堂,老汉口人的故乡,藏着许多人童年和美食的回忆。
小时候经常跟外公、外婆去民众乐园玩,那里除了看戏,饭堂、电影院、理发店、戏台、图书馆一应俱全,最期盼的事就是去民众乐园看木偶剧和杂技表演,然后在巷子口买一份红豆糍粑……
三月的某个晴天来到统一街,穿老街走小巷,像看了一场老电影,杂乱不堪的街道,狭小的老房子,破败的筒子楼,老式的木质楼梯阴暗潮湿,看着岌岌可危。
街头醒目的红色条幅写着拆迁标语,杂乱无章的电线满天飞,街道中间挂满衣物,破旧窄小的房屋大部分已搬空,无人居住。
偶尔有飞鸟盘旋在屋顶,像逃亡者一般匆匆来过又离开,整个空间仿佛染上复古的黑白色调,给人一种压迫感。
窄小、破旧、却依然充满人情味,很符合汉口里份的特征。
有人给了这里一个更贴切的形容词:汉口最贵的贫民窟。
这话不错,贤乐巷内,一间50平左右的麻将室,月租。这样的麻将室,在统一街最少有数十家。
贯穿民生路,民权路与大兴路,与中山大道一街之隔,黄金地理位置让它有底气。
一墙之外即是青年人的车水马龙,一墙之内,是麻将声昼夜不休的繁华,是中老年的狂欢。
这里不缺故事和有故事的人。
改衣店的师傅们,静静踩着缝纫机哒哒奏出改衣圆舞曲,复古蓝红配的手写招牌静静立在一旁,上面一笔一划认真描绘着曾经的辉煌过往。
湖南韶山来的爹爹不辞辛苦,带着自制家乡特产来这里叫卖,从穿着到言行都让人看出,他对那个红色年代印象有多深刻。
饭点快到时,整条街都弥漫着酒香和菜香,肚子里的馋虫,总是特别容易在这些老街里被勾引。
走在这样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街道,即使是脚踩高跟鞋的都市女孩回到这里,也会放下矜持,变身风风火火的市井少女,不需要过多掩饰,只需肆意欢笑。
不同于花楼街的市井,统一街安静低调,行走其间,能偶遇楚戏团团长在门口呼呼大睡,也能偶遇醉汉拉着你说个不停。
统一街曾是飘溢书香的文化街,上世纪起,这里就留下了文化种子,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聚集,有了文书巷,又慢慢有了后来的楚戏团。
深夜演出的花鼓戏深得大家喜爱,喝茶听戏一度成为这里人的生活日常。
三民路兴建后,这儿又成了远近闻名的书市。广益书局、兴华书局、东亚书局,老一辈的人绝对能说得上来。
每到过年,这里的热闹程度堪比汉正街打年货。来买年画、教科书的人能把本就不宽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兴起公私合营,书市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直至今日,这里再次被人知晓,是因它是汉口吃货们眼中的美食一条街、以及打货人眼里的五金一条街。
很少有人了解统一街的过去,这条老街有年的历史,最初是袁公堤堤尾,后来河床逐渐干涸形成了居民区,分别为半边街、土垱街、港边,上世纪20年代,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合并为“统一街”。
现在走进统一街,还能从门牌、街道名称中找到历史遗留的痕迹。
提到历史,不得不说统一街延伸处的一条小巷——积庆里。
同样是个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因电影《二十二》热映被网友扒出前世今生,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拍照。
作为世界范围内保存完整的慰安妇旧址之一,这里也难逃拆迁。
从民众乐园转弯进小巷,便是积庆里,巷子里挂满拆迁横幅,几十栋矮楼密集交错,漆黑的楼道阴森可怕,窄木楼梯踩上去嘎吱作响……
原先的入口处已经被封了大半,里面的人无法从这里出入,外面的人也只能望着旧日牌匾感慨岁月变迁。
小巷多而深,是统一街的特点。
儿时在这里穿梭总要借助竹竿,划着墙走才不会迷路,现在大了,却闭着眼都能辨认出家的方向。
统一街尽头,是链接清芬片的五金一条街,再往前走,到回民小学的位置,路已被封死,行人无法继续前进,入口处还有两三个保安模样的人在巡逻。
在幽静的小巷里,所到之处,少有人迹,那些拆掉的老房子都透着一股陈年的腐败气息,站不了一会就想抬脚走人。
唯有废墟后的绿植依然绿意盎然,一派生机。
年9月,文书巷、贤乐巷、洪益巷、包括统一街的大部分区域和延伸的积庆里,都被划为汉口老城拆迁改造区。
户居民搬离,大多搬到姑嫂树、欢乐谷一带。曾经熟悉的邻居搬走了,住了多年的老屋也快留不住了。
在这里生活55年的严利新,对统一街有难以割舍的怀念,谈起这里,有那么一瞬间他眼角有泪光闪过。
生于斯长于斯,拆迁后25平的老房子补贴了98万,给儿子在武昌二环付首付买了套新房。
而他则独守统一街租来的麻将室,吃住都在这里。
他看问题通透,早早签下协议,拿了98万的补偿款,他说:“早签晚签都一样,晚签钱多,房价也在涨。”
现在这条街没剩多少人家,留下的居民似乎不急不躁,在周围的一片狼藉中,和邻居打招呼聊天,安之若素地坐在门口晒太阳,见证这里一点一滴的变化,坚守到最后一天。
在统一街进入消失倒计后,在此生活的人们选择用最平和的方式面对一切,可我总觉得这种平静只是表象,或许他们内心深处早已暗涌流动。
那时候爱去文书巷闲逛,看楚戏文化团的演员们穿上戏服在文书巷咿咿呀呀,等演出开始在门外偷瞄,好奇里面的人在干什么,后来才知道是楚戏。
这里依旧保持着原貌,却不见往日的辉煌,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从一周三次演出到一周一次,去的时候正赶上团长在门口呼呼大睡。
民权路小学拆了,民众乐园更是几度更名、翻修,现在它安静的伫立在路边,正式成为老汉口的一个标志,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
鸡架子老万因拆迁去年五月从文书巷搬到统一街号,生意依旧火爆,拆迁后那些吃他家东西长大的武汉伢,又该去哪里觅食呢?
洪益巷上的吴长子卤菜馆,还是一口大锅,飘香四溢,地面和墙壁饱经风霜,环境简陋,却藏着记忆里的味道。
曾经觉得最幸福的事,就是深夜叫上几个朋友吃彭记牛杂,一碗牛杂粉配一瓶酒,吹牛皮、侃大山。
路过湖北菜老字号老復盛,发现老店只剩落寞的招牌,颇有点物是人非。
可惜这些承载着记忆的地标、街道就快没了,楚戏文化园、美食老店将来不知会搬到何处,这些故事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了解。
你曾无数次梦见记忆中的街道和老房子,
穿行其中,回到那一年夏天,
醒来发现是梦,心情复杂,
很多个片段在脑海中回荡,
一切仿佛刚刚开始却又恍如隔世。
来源:武汉同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