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蓝贝小岛记行

发布时间:2023/6/16 20:58:56   

最近因工作原因出海了,天天在船上过活,偶尔停靠码头补充给养和施工物资。所见人物,虽然没有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鲜活,与上海这样的城市风情比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随手拍了一些照片,做个记录。

小岛上的五金店

靠近码头,船坏了,都要上岸采购零部件,或者就在岛上修,所以类似的点极多。

手写体总是令我欣喜

想必是男人们出海带回来的吧

有种贾樟柯电影里的破旧感

一个妈妈VS另一个妈妈,还挺暖的

军产。是否还有党产、国产?总之,民产好生羡慕。

老板都吃上了,您还能不买吗?

繁忙的海鲜市场

都是最新鲜的

应该是一早靠岸的吧

鳝鱼

人力车,还兼职理发。

比做人流广告那些,受人尊敬。

小螃蟹。

一会儿就成盘中餐了。

海蛎子。都是自家男人捕的。

密集恐惧症要犯了

东海小白龙

我好像看见一条夸张的鱼混进来了。

海岛上也有新鲜的荔枝

感觉它们有点绝望。

水果

海蜇

喜欢这个帽子

像越南妹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剪爱

地上凉快

嗷嗷嗷……(苍天呐~,扎心啊)

搬个板凳就可以摆摊了,卖的都是自家种的

嘻嘻

明典。

不知道为何就想到“明正典刑”。。。

缝纫机

90年代的感觉。

每次看到穷乡僻壤里的文字,我就想起白谦慎老师的书——《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与古为徒》是吴昌硕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题写的一块匾,《娟娟发屋》是重庆一个理发店的招牌。白谦慎教授借这两幅作品,思考书法的本质问题。

自从清代碑学兴起以来,书法的经典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些相当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书写遗迹被作为临习的典范。但为什么有些书法家把古代“穷乡儿女”的字迹奉为圭臬,对当下类似的书写却不闻不问?

我们究竟以什么来界定“书法”?又如何看待书法中的“经典”?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却涉及许多社会文化的层面。

Hi

我买的帽子

修鞋的阿姨

修鞋机

总觉得这些老式的工具,富有温度。那些拨弄老物件的人,也更像生于天地之间的人。人与物之间是有感情在,不冰冷。而现如今的问题,就是把人与物的关系给破坏了,弄得人也不像人了。

前姑礁

像个龟

中姑礁

前姑礁

圣姑礁

圣姑礁是位于大洋山和小洋山两岛之间的三块礁石中面积最大的一块,这三块礁石并排的,被称为三姑礁,分别名为前姑礁、中姑礁和圣姑礁。

礁上的圣姑礁宫建于清朝,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不止如此,礁上的摩崖石刻也极具特色,清光绪十四年,也就是年,湘潭雷玉春率刘长春等7名将军巡海到大洋岛时,有感大海之情,题了“群贤毕至”四个直书正楷大字。

年4月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时,来到洋山港,站在观景平台上登高远望,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安排登上此礁,这成为他访问大陆留下的一大憾事。(当年国军从舟山群岛撤退台湾…)

靠港的船

带鱼奏鸣曲

黄姑狂想曲

黄姑,大黄鱼的姑姑/姑表。船员告诉我是这么说的。反正最后都成了我的盘中餐。

出海的潜水员

雾中风景

著名希腊语翻译,知名戏剧导演罗彤(罗念生先生的孙女)就偶朋友圈评论“安哲罗普洛斯”。令我想起这位希腊大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

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中,小亚历山大手里有一段废弃胶片,那是流浪艺人奥瑞斯特给他的。他告诉他,通过这个胶片,就能看到“雾中风景”。也许安哲就想通过镜头和胶片,寻找精神皈依,创造一个美好的风景。多年以后,他对7岁的女儿说,“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重新创造这世界。就像这样,手轻轻一挥,雾就会消失。”

洋山码头

想起了吴湖帆-年间为组织画的那些应景画。一会儿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一会儿为大跃进鼓劲儿,一会儿说什么“红旗杨柳舞春色,碧水池塘暖翠禽”总之,红得一B。

我买的帽子

一只蝙蝠

昨晚不知道怎么,我的cabin里进来一只蝙蝠,倒挂金钟,酷得一B。有朋友说,这是来送福了,福到了。那就借花献佛,祝大家端午佳节安康,福气满门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9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