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记录携手战贫见证山海情深天眼新闻

发布时间:2023/7/16 13:42:23   
白癜风最新诊疗共识 http://m.39.net/pf/a_9325167.html

为讲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故事,充分报道和展示中国减贫脱困奇迹的新篇章,8月25至30日,“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东西部扶贫协作“6+1”省级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贵州,媒体记者们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易地扶贫搬迁、文化旅游扶贫、干部交流及产业、就业、消费扶贫等主题进行采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见证贵州好故事,解密贵州好产业,感受贵州大发展,全方位聚焦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果。

 

新华日报记者纪树霞、王子杰:

唱响苏黔一家亲“合唱曲”

“镜头装不完贵州的山水,稿子写不尽苏黔的情谊。”8月28日,江口县梵净山下的云舍村姑苏小院,新华日报记者纪树霞和王子杰低着头翻看这些天拍的照片,贵州之行即将结束,他们有些不舍。   到铜仁之前,纪树霞和王子杰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铜仁的相关信息,都说梵天净土出佳品,桃源铜仁蕴山珍,“那边真的有这么美、这么好吗?”带着这个疑问,纪树霞和王子杰走进铜仁寻找答案。   江苏采访团的第一站是沿河自治县中界镇高峰村,一个藏在大山深处、被石头围住的深度贫困村。“果子真甜!”刚进村子,两人的味蕾就被金灿灿的水果番茄惊艳了一把,高峰村脱贫攻坚指挥长杨虹带着采访团走村串户,纪树霞和王子杰分工合作,一个采写、一个拍摄,他们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高峰村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从采访对象的表情和精神上看得出来,他们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很高。”来贵州前,新华日报社给纪树霞和王子杰追加了一个任务,在当地采写“听·见小康”品牌栏目相关稿件,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帮扶高峰村的故事被他们“收入囊中”。   回忆起当时的采访场景,纪树霞依旧有些激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居住环境,让我完全看不出这里曾是深度贫困村。”   生动活泼的3D巨幅画作、怡然自得的山村生活、造福一方的生态产业,在纪树霞和王子杰创作的《这座“高峰”上的3D网红村,有一支来自江苏的“特别战斗队”》稿件中,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高峰样板”,将这个“不毛之地”打造成了“世外桃源”。   百闻不如一见,四天的时间,纪树霞和王子杰随着江苏采访团到万山区、碧江区、玉屏自治县、松桃自治县、江口县等地深入采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齐全的产业园、融入江苏元素的生态农场、极具铜仁特色的生态食品、百姓脸上洋溢的笑容……这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头戏”,让纪树霞和王子杰找到了答案。   “素材很多、变化很大、惊喜不断。”马不停蹄的采访,加班加点的赶稿、制作视频,纪树霞和王子杰通过《苏铜共建扶贫车间,这里的易地搬迁居民过上了“不敢想”的日子》《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贵州这个村66名残疾人喜提分红》等稿件,向江苏和全国人民展现了苏铜携手的点点滴滴。   把江苏的帮扶“活水”注入铜仁的土地,铜仁市脱贫攻坚连战连捷,贫困发生率从年的11.46%下降到年的1.16%,三年共有41.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我们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了很多美好的画面。”纪树霞和王子杰说,以此次主题采访活动为契机,他们将大力宣传苏黔两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夺取“双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新进展新成绩,反映江苏干部和当地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和睦奋进奔小康的精气神,用来自基层一线的画面、镜头和声音,突出宣传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发自百姓内心的声音,唱响苏黔一家亲的“合唱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交响乐”。

杭州之声主持人葛晶:   愿当黔东南的“回头客”   “你好,我是杭州之声的主持人葛晶,今天是‘贵州行’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黔东南州的丹寨县,先后参观采访了吊瓜套种板蓝根项目,扶贫安置点洗涤扶贫车间和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   “今天我们的贵州之行已经到了第三天,我们去到了台江县和剑河县,去考察采访当地的教育扶贫项目和产业扶贫项目。”……   几天忙碌的行程中,杭州之声主持人葛晶在黔东南州的各东西部协作扶贫产业园、扶贫车间里,用声音记录下了许多扶贫故事。   “采访过程中,村民们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大家用方言给我讲述过去生活的艰辛,描述着如今生活的美好,还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我知道,这种感觉叫做幸福。”葛晶说。   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作为杭州媒体,葛晶十分关心黔东南的脱贫攻坚情况。   “在杭州市的对口帮扶下,黔东南州的产业项目、文化教育、劳务协作、医疗卫生等取得明显的变化,同时,还涌现出陈立群、汪四花等典型人物。”葛晶说。   丹寨、雷山、台江、剑河、岑巩、镇远,采访过程中走过的每一个县,采访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人,在葛晶脑海中生动而鲜活。   “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利益分红,一个产业有三份收入!村民从过去的年收入几千,到现在年收入破万,实现了很大的跨越。”葛晶采访丹寨县兴仁镇吊瓜套种板蓝根项目及镇远县青溪镇花卉产业后最深切的感受。   葛晶是第一次来到贵州,第一次踏上黔东南这片土地。   “在我的印象中,黔东南山水如画,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感受到苗族姑娘的热情好客;镇远古城,享受到绚丽多彩夜景里的美好,如此种种,都让我流连忘返。”葛晶告诉记者。   五天的采访,浙江媒体代表团在黔东南的行程也进入了尾声,回去后将如何宣传黔东南州的脱贫攻坚好声音?   “以前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看到的成绩基本都是数据的变化。来到黔东南,我看到的是生动的生活剪影。”葛晶说,这次他采访了很多本地基层干部,贫困村民,他将通过自己的笔和话筒把他们脱贫后的喜悦告诉杭州市民。   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希望未来,还能再次来到黔东南,不仅是到黔东南领略山水风光,感受民族文化,更多的是希望见证黔东南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百姓的小康生活,为了这些,我愿意再当一次黔东南的‘回头客’。”葛晶激动地说。

在正安·国际吉他园,来自上海的记者向企业负责人了解吉他的产销情况。

上海采访团赴遵义市——   不是帮扶一阵子 而是携手一辈子   “遵义的茶海美、产业强、农民富,怪不得说当遵义农民真幸福。”8月29日,“山海同行·决胜今朝”东西部扶贫协作“6+1”省级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之上海采访团遵义采访之行圆满收官,回想起在遵义5天来的所见所闻,上海采访团的记者们感慨不已。   采访活动启动以来,上海采访团先后深入到遵义市湄潭县、凤冈县、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正安县,通过采访援黔干部、看产业发展、挖协作经验,用记者的视角见证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果,文字和镜头中溢满了浓浓的沪遵情谊。   “一亩香葱能挣2万多元,上海‘冰力’和遵义‘给力’缺一不可。”在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官堰居的香葱基地,为了把上海出资建起的制冰厂帮助湄潭小香葱迎来的大发展全方位展现给上海观众,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毛睿和搭档孟雷扛着摄像机在烈日下持续拍摄,援黔干部、基地负责人、葱农、群众……每一个细节都不愿遗落,素材收集到满卡。   采访团此行收获的不仅是新闻素材,更有满满的感动。   在凤冈县彰教工业园区,看到作为上海援黔产业合作项目的遵义星丝路科技有限公司不仅解决了当地70多人的就业,还将种桑养蚕的先进技术带给了凤冈群众,新民晚报记者吴健简直是挖到了新闻的“富矿”,直呼:“舍不得走了,这里的故事是真精彩。”   遵义的精彩何止于此,采访团笔耕不辍,脚不停歇,从遵义东部一路向北。   在务川自治县,这座小县城里的“大教育”,让采访团“开了眼界”。   “务川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比上海的还要好。”站在务川奉贤幼儿园的教室里,东方网记者潘丽娟把眼前的画面发给了上海的朋友。   采访团越走越有劲,越看越好奇。在道真自治县隆兴镇浣溪村花园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区里,个标准化的香菇大棚里孕育着一颗颗饱满的香菇,这里年产鲜菇近万斤,实现产值余万元,带动当地余人就业。   “也许明天家里人就能买到这里的‘致富菇’,想想就兴奋。”在得知这里的香菇将会卖到上海和其他城市,大家决定大显身手,亲自给千里之外的上海亲人们采下鲜菇。   手上还带着淡淡的菇香,采访团便马不停蹄地奔赴正安县。在正安·国际吉他园,记者们从一曲曲优美的吉他声中,听见了正安吉他产业发展的最强音。   “正安吉他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如今在上海杨浦区投资万元项目资金,打造智能化、机械化吉他扶贫车间,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正安吉他的生产线正在向全自动机械化提升,这个产业前途无量……”在采访本上记录下最后一个采访点的内容,上海采访团的记者们意犹未尽地说,“故事精彩,内容丰富,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沪遵两地不是帮扶一阵子,而是携手一辈子。”

平坝区高田村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内,山东采访团记者倾听村民介绍红火的日子。

青岛市采访团赴安顺市——   相隔千里温暖同行   “搬迁之前,你住在哪里?出门买菜、小孩上学方便吗?”   “来到口罩厂工作后,给你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在镇宁自治县产业园区安顺馨思雅妇幼用品有限公司口罩加工车间和胶州——镇宁联合共建扶贫车间里,山东采访团的记者仔细询问着镇宁丁旗镇村民廖万兰。   “以前我们生活在村里,山路又滑又陡,出门非常不方便,搬迁以后,我们住进了楼房,孩子也在附近的小学读书;今年3月口罩厂建起来后,我们就来这里上班了,现在主要负责在生产线上剪片和包装,每个月有元,既找到了工作,又能照顾家里,生活大变样!”廖万兰介绍。   过去,安顺馨思雅是一家只生产妇幼用品的企业,在今年疫情防控最紧张的阶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及时转产投产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   今年2月,安顺馨思雅申请东西部协作青岛对口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购买生产设备,建成口罩加工扶贫车间,车间目前46名工人,其中41名是精准扶贫对象。   “口罩厂利用对口帮扶资金共建扶贫车间,帮助更多的精准扶贫户就业是对口帮扶的一个缩影,青岛和安顺虽然隔着上千公里,但通过对口帮扶让两座城市走在一起,采访中,我看到当地通过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看到了无数村民的笑脸,听到了很多感人的脱贫故事。”青岛早报记者王建亮说。   “几天的行程下来,我深刻感受到安顺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村民在对口帮扶的帮助下,生活越过越好,让人非常感动。”齐鲁晚报记者时培磊说。   在青岛的大力帮扶下,安顺产业发展带来了活力,也让对口帮扶成效凸显。西秀区的青岛-安顺共建产业园区、平坝的蔬菜产业、普定的韭黄和肉兔产业、镇宁的火龙果产业、关岭的关岭牛产业、紫云的红芯红薯产业、经开区的美丽乡村示范点、黄果树的文旅产业……几天的所见所闻,采访团的记者们看到了对口帮扶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收获。   一路行走,一路记录。山东采访团记者在安顺市边听边问,真切感受东西部对口帮扶给安顺市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通过这几天的采访,让我看到了安顺的变化发展和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看到了当地干部一心为民的感人情怀,深刻感受到了对口帮扶的显著成绩。我将这些温暖人心的感人故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安顺。”山东商报记者刘建宇表示。

8月30日,广东媒体走进三都中和镇雪花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采访,水族绣娘们在缝纫机前紧张忙碌。

广东媒体采访团赴黔南——   山海无界勠力同心   “好香啊!”8月28日,广东媒体采访团一行走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的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兰花大棚,阵阵清幽的兰花香,扑鼻而来。   “大家看到的这个兰花产业大棚里,有广州市万元的帮扶资金。兰花香,广州对我们的帮扶情谊长。”惠水县好花红镇党委副书记高刚笑着说。   高刚介绍,该项投入广州对口帮扶资金万元,建成温室大棚7栋3.7万平方米。该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好花红村集体所有,产生的分红收益归项目覆盖的村集体和贫困户,可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直接受益。   在基地工作的王科刚就是受益者之一。43岁的他是好花红村的村民,常年在外务工。年,在村委会的介绍下,返乡的王科刚进入兰花基地务工。   “兰花的销售情况如何?”花香四溢的大棚中,记者们围着王科刚追问不停。   “最开始我是种兰花,现在成了管理人员,兰花种植技术指导、销售我都在做,一年算下来有6万多元收入,够我们一家人生活了。”王科刚腼腆地笑着说。   “在这里上班有什么不一样?”南方都市报记者徐慧莹问。   “以前我在广东的印刷厂,工作强度大,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现在这里每天工作8小时,周末休息两天,工资有多元,还能照顾老人,比以前幸福太多了。”王科刚说。   “来惠水半年多的时间,让我感触很深。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斗志昂扬,一心为了百姓,让我很感动。作为一名专责的帮扶干部,我将履职尽责,把广州南沙的帮扶任务落到实处,从人才、产业、教育、医疗、消费扶贫、劳务协作等多方面发力,和贵州人民一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也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打好基础。” 面对广东记者们的提问,来自广州南沙区挂职干部,现任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德成胸有成竹。   满棚兰花分外香,东西部协作情谊长。在生态之州黔南,一个个这样粤黔同心战贫困的产业遍地开花,为黔南州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收获感与幸福感,搭建起黔南与广州的深情厚谊。   都匀墨冲镇良亩蔬菜基地,千亩沃野上挂果飘香,丰富广州市民餐桌,鼓足黔南群众“钱袋子”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获得采访团点赞。   在贵州石头造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里,石头与塑料之间奇妙情缘催生的环保包装材料,让南方都市报记者张驰不由赞叹:“很环保,很有前景,很开心能看到广东技术与贵州资源的有效结合。”   小七孔镇工业园彩道公司的扶贫车间里,荔波群众巧手“绘”脱贫,采访团记者们一边问收入,一边把玩起“萌萌哒”的小饰品,镜头前,是一张张荔波群众为幸福奋斗的笑脸。   为期三天的黔南之行还在继续,采访团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脚步丈量的,是幸福黔南里的广东味;镜头记录的,是黔粤携手共同浇开的致富花朵;笔尖写下的,是山海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的康庄大道。

相机内存不够了,浙江日报记者肖淙文用手机拍摄万峰林美景。

相机内存卡装不下万峰林的美   8月28日,微风不燥,阳光正好,浙江媒体团一行来到了曾被古代旅行家徐霞客赞誉“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成峰林”的兴义万峰林。   “这是什么神仙地方,也太漂亮了吧!”置身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田园风光之中,浙江日报记者肖淙文发出感慨。   从进入景区开始,记者们手中的相机快门“咔嚓”声就没有停止。   乘坐在观光车上,伴随着导游的介绍,采访团一路欣赏着将军峰、纳灰河、八卦田、天坑等山地奇景,一边享受山间清风带来的凉爽。   “滴、滴……”浙江在线记者张孙超的相机发出提示音,上面显示着SD卡内存不足。“我真是后悔没多带几张内存卡,这么多美丽的风景不能全部拍下来,真是太可惜了!”   “张记者,下次你带着家人朋友一起来玩,多几天时间慢慢体验我们山地旅游的魅力!”导游发出邀请,还告诉了大家旅游优惠政策的好消息。   “从8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黔西南州所有开放的A级旅游景区(不包括温泉旅游景区和景区内特许经营性项目)对全国游客实行景区门票挂牌价五折优惠。而通过‘一码游贵州’   “太好了!我回去就把出游计划提上日程。”张孙超说,这两天我们到了晴隆二十四道拐、兴仁放马坪和兴义万峰林,风景各异,旅游业态丰富,之前看过近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报道,知道贵州的旅游发展得很好,这次来体验了一把,感觉比我想象中的更好。   记者们来到万峰林脚下的万福村,采访了宁波帮扶建设的“万峰鲜油”传统榨油坊、万峰林东西部协作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记录东西部协作项目对当地村民增收和文化旅游发展的助推成果。“从年起,宁波对口帮扶工作队兴义工作组对万福村连续三年每年投入一个东西部协作社会帮扶小项目,帮扶实效凸显!”宁波晚报记者房伟说道。   山海情深,携手并进。黔西南州正借“山地”大书文章,探索一条融原生态山地民族文化和现代山地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扶贫新路,而宁波市源源不断力量的汇入,必将助力西南山区的旅游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辽宁采访团在岩博酒厂采访村民脱贫的故事。

人民小酒为幸福生活举杯   “我年的时候就已经是‘人民小酒’的经销商了,这次来,主要是带我的客户考察岩博酒厂的产品工艺,顺便来盘州游玩。”在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辽宁采访团偶遇了来自湖南湘潭的经销商刘好。   建厂以来,岩博酒厂依托岩博“小锅酒”的传统和基础,组织村民筹资入股万元,村集体投资万元与万峰酒业合作办酒厂,创办了岩博酒业有限公司,从私人酿酒小作坊变成了花园式规模酒厂,打造了独具特色“清酱香型”酿造工艺。   “这间房子是直接从百姓家里搬来的吧,现在压根看不到这样的木头房子了。”   “这个是老式的手扶拖拉机,我们那边也有。”   在贵州岩博党性教育培训基地里,采访团记者一边参观,一边拍下展厅中写满沧桑的展品。   为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先进模范事迹和“三变改革”等典型经验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培训作用,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进一步壮大和丰富村集体经济,岩博村以人才培养为契机,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区域条件,投资1.5亿元在年建设完成贵州省岩博党性教育培训基地,现已投入资金万元,完成60%的建设,于今年7月7日正式开班运营。   截至7月底,已经接受培训学员20余批次,经营收入35万元,带动产品销售约12万元,就当前的趋势来看,整体效果都朝着预期发展。   岩博酒业的发展带动周边乡镇种植高粱2万亩,且全部与酒厂签订收购合同,酒厂的酒糟还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公司在盘州市投资设立全资销售公司,销售人员达多人,一级经销商余家,分销商多家,遍布全国各省、市(港澳台除外)。年,公司完成营业收入3.9亿元,按照现有的基础和趋势,预计年完成吨基酒的生产和5亿元的销售额。   公司董事长余留芬介绍:“年,酒业实现营业收入近4亿元,预计联村每户村民分红达元。同时,岩博酒业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已就业人员年均工资在4万元左右,其中近名职工为联村或周边村民,有名股东既是村民又是员工,真正做到‘联产联业’‘联股联心’”。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江佳佳田勇李丽余欢

黄霞杨伦丽吴浩宇

胡彪姜雨熙莫宇

梁晓琳谭支乐

宋洁黄瑶聂建云

编辑刘娟利   编审杨仪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2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