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桐庐合村一双绣花鞋的共富实践

发布时间:2023/7/12 23:44:16   

门前树荫下的柔光里,绣娘们拿出鞋面,抽出彩线,绣起花来。

日前,桐庐县合村乡合村村的昭德水街上,随着修葺一新的合和布鞋厂开门试营业,这项千年老手艺——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得以“越来越年轻”的同时,也让全乡的共富路越走越宽。

千年老手艺“越来越年轻”

合村绣花鞋,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手工艺,起源于唐朝宝应年间,其实再往前倒个几十年,那时的合村女子,几乎人人都会做绣花鞋,至今,合村乡会这项技艺的还余上千人,同时多地也还保留有新娘出嫁将绣鞋作为嫁妆的习俗。

“你看,这双鞋还将特殊加工过的笋壳垫入鞋底,有吸潮、透气、健体的功能。”拿着手工纳的千层底鞋,合和布鞋厂共富项目合伙人王晓芬给来人科普,一双绣花鞋从鞋底到鞋帮,从滚边到绣花,十多道工序都需由手工精制完成,包含女红般般“武艺”,要求制作者有一定的绘画和剪纸功底,掌握刺绣技艺,最主要的还需极大的耐心。

其实,绣花鞋传承至今,其间也曾面临失传之虞,幸而在当地的大力扶持下,“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次第被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为进一步挖掘保护绣花鞋,合村乡还建立“绣花鞋开发研究中心”,并投入余万元建造绣花鞋非遗场馆,同时组织开办免费的绣花鞋制作技艺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的老中青技艺传承人。

只是,一直以来,合村布鞋都以传统的家庭作坊方式经营,由于其小而散的经营模式,缺少市场竞争力。但在两年前,合村绣花鞋精湛的刺绣技艺吸引了王晓芬的注意,并通过政府组织服务、乡贤投资引智、群众响应参与的模式创立“合和布鞋厂”,以打响生仙里品牌、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市场化运作带动村集体经济的运作新思路,发挥各方优势资源,推动山区乡镇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

一旁的展柜上,一字排开的绣花鞋绣纹图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之后通过“互联网+”,这里的绣花鞋将坐上“网上农博”快车被销往全国各地。

“对待老手艺需要工匠精神,而面对市场则需懂得与时俱进。”王晓芬说,除了品质、工艺等固有传统传承,也要紧随年轻消费者需求变化进行款式种类的创新,增强绣法创新与产品潮流性,将“千层底”由原来单一的普通布鞋发展到现有的20多种花色品类,去年年底上架至今,一直都是网站“爆品”,受到上海、江苏、绍兴等地消费者的欢迎。

共富路越走越宽

市场打开了,布鞋厂又注册“合和布鞋”商标,以做好品牌的决心闯市场、赢市场。如此,订单式合作,不断为布鞋厂注入创新元素和经济收益,也增强了绣娘们的积极性。“有了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我们在家就能将爱好都能变成钱了。”绣娘王惠芳说道。

合村乡的村民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还能靠着一技之长“居家上班”。“其实很多人都会做千层底布鞋,手艺也很好,这样易上手,也减少了我们的培训时间。”王晓芬说,不过,贴上“合和布鞋”商标的鞋子将会执行一套“严格的标准”,比如中等千层底糊的鞋底须为37-40层左右,并根据不同的码数须纳上13至15圈不等。“接下来,我们还将购置缝纫机及其他老式制鞋用具。同时,为保质提效,我们还将邀请绣花鞋“能手”进行技术指导与统一培训。”

为实现“合和布鞋”品牌的可持续运作,探索了“1+1+n”品牌运作模式,以村企共建的合和布鞋厂为品牌运作载体,以省级乡村电商平台网上农博为主导的品牌营销阵地,带动村民、非遗传承人、村集体等多个参股主体受益,积极探索可学习、可复制、可带动的非遗文化发展“合村模式”。

合村村党委书记潘勇介绍,通过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集合村绣花鞋设计、研发、培训、生产、销售、展示、体验研学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初露端倪。除了传统绣花鞋外,合和布鞋厂还将融合传统刺绣元素与现代美学,研发一批有美感的袖套、围裙、宝宝周岁礼、荷包、香囊等“潮品”。

“合和布鞋厂原为一处闲置老屋,收储后进行微改造,作为布鞋厂的操作间和展示间。”合村乡党委委员卢飞燕表示,布鞋厂目前有全职绣娘3人,都为合村乡村民。接下来布鞋厂也将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为合村乡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能做好非遗的活态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2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