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巧手翻转凤飞舞,走进畲族服饰传承人与凤

发布时间:2024/8/20 14:09:09   

N海都全媒体记者李琪马俊杰文/图

头顶盘着红绳,象征凤头;衣服绣上花边,好似凤羽;花带扎在腰后,如同凤尾;银饰叮当作响,象征凤鸣。这便是畲族女性服饰的精粹——凤凰装。年6月,畲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市罗源县畲族村落竹里村,有一个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非遗畲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兰曲钗和他的儿子兰银才作为如今为数不多的畲族裁缝,仍守在这里,一针一线制作着华丽的“凤凰装”,守住畲族原汁原味的民族风。

非遗畲族服饰第五代传承人兰银才

一针一线绣出畲家风情

走进竹里村的畲族服饰传承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展柜里精美绚丽的畲族服饰、头饰、花鞋,精美的绣片被等比例放大,让参观者能够看清一针一线的细节。再往里走,十来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两三台缝纫机,五颜六色的花边堆满箩筐,缝纫机“哒哒哒、哒哒哒”有节奏地响着,兰曲钗和儿子兰银才正埋头赶制着畲服。

57岁的兰曲钗制作畲服已经40多年了,因为祖辈就是畲族裁缝,他13岁便跟着父亲绣制畲族服饰,15岁学成出师,可以独立完成畲服的缝制了。“凤凰装”最大的特色在于胸襟、袖口、围兜上的花纹,畲服制作最精妙、最难的工艺也体现在这里。“绣制花纹要根据个人的身材来决定捆扎条的宽度,再一条一条从外往里车,需要在10厘米左右的空间内完成花纹的搭配,画多宽就做多宽,稍微偏移一点,衣服就不合身了。”

非遗畲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兰曲钗

兰曲钗不善言辞,但介绍起畲服制作来却是滔滔不绝,“以前没有电熨斗,都是用烧炭的熨斗,学做衣服的第一步就是先学烧炭。”兰曲钗将老工具展示给记者看,烧炭的老式熨斗、竹制包铜的打版尺还有木质的梭子,这些老工具曾经陪伴着兰曲钗制作出一套套华美的“凤凰装”。如今,制作工具已经换上了现代化的电熨斗和缝纫机,但制作工序却没有少,即使是样式最简单的“凤凰衣”,也需要花费一天半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若是定制的纯手工绣制的“凤凰衣”,则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

传统畲服凤凰“飞”上身

据介绍,罗源的畲族服饰,完整保留了传统畲族“凤凰装”的样式,由凤冠、凤凰衣、银扣、蚕丝带、花带、围兜、裙子、绑腿、花鞋组成,呈现出整只凤凰造型。畲族女子的“凤凰装”随着年龄的不同,有严格的区分。以罗源为例,未婚的畲族女子穿“小凤凰”,头上戴着头圈;已婚的妇女穿“大凤凰”,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凤冠。

海都记者体验畲族少女装

“凤凰衣胸前的捆扎条层层叠叠,象征着凤凰的羽毛,胸前的银扣,最早的时候是可以扣上的,后来慢慢演变为装饰,也有辟邪之用,银扣上的铃铛走起路来会发出响声,象征着凤鸣……”作为家族畲服制作的第五代传承人,兰曲钗的儿子兰银才18岁开始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畲服制作,他对畲族文化也颇有研究,他的介绍让人很快便陷入畲服的魅力之中。

“畲服围兜上绣的图案没有固定的样式,因为以前畲族妇女都是将自己绣好的图案拿给裁缝做衣服,她们会将自己喜爱的物品和美好的向往绣进围兜中。”兰银才拿出一幅传统的凤凰衣围兜绣片,绣片上赫然绣着蛏干、虾子等,惟妙惟肖、意趣十足。而另一件近百年前制作的围兜上,有着少见的渔网纹,凤凰刺绣上还镶嵌着金丝线,足见传统畲服制作技艺精湛。

搭配凤凰装穿着的绣花鞋,经过特殊工艺能防水防潮

一度式微如今焕发新魅力

“以前凤凰装是畲族女性的日常服饰,不管是下田种地还是串门吃饭大家都穿畲服。到了后来,只有结婚、祭祖、‘三月三’这样的重要日子才能看到穿畲服,做衣服的人更是少了。”上世纪90年代,畲服行业陷入低谷,甚至濒临消亡。兰曲钗也一度带着家族几十人离开家乡,到泉州石狮的工厂制作西装,谋求生计。

这件近百年的围兜上各式绣纹做工精细

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也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5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