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资源 >> 以游子吟为例丨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成
01《游子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在外游子对母亲的感情肯定比一般人更浓厚,游子们背井离乡,独居在外,全靠自己照顾自己,身体健康还好,如果有点小病小灾,此时的游子是格外思念母亲的。游子们离开母亲的身边后,才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母亲才会嘘寒问暖,关心你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可是在母亲身边的日子,又总是嫌弃母亲唠唠叨叨,什么事情都要问,什么事情都要管,这时才想起母亲的好。《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常年在外的而游子,既不能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游子内心深处是很纠结的,对于孟郊来说,更是如此。孟郊家境贫寒,需要他早早承担家庭责任,可是他命运多舛,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五十岁时才得了一个县尉的小官,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游子吟》题下,孟郊自注是“迎母溧上作”,也就是他得到县尉这个小官后,才把母亲接到溧阳奉养,尽孝心,这么多年来,孟郊心心念念的就是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这迟来的孝心促使他写出了这首《游子吟》。从感情方面,我们来想象一下,年已五十的孟郊,在外漂泊多年,辛酸自不必说,可是内心的焦灼却是显而易见的,放在现代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可以体会的,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是孟郊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这迟来的孝敬,背后是孟郊无尽的心酸和感慨。0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两句从细节入手,展现了一个无比熟悉的场景,慈母在给即将远行的游子缝衣服。这个细节简直可是说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一方面符合母亲的身份,中国古代,男耕女织,母亲就是纺布织布,缝补衣服,这非常符合母亲的身份;一方面能够把人心牵动起来,慈母缝衣,每当游子思念家乡,思念母亲时,这幅场景就会浮现在游子心中,久久不能忘怀。要远行的游子,还不知何时归来,衣服厚的、薄的、外穿的、里穿的,都需要一样一样地缝制好,而母亲不光缝衣服,还有额外的家务,因此只能在晚上干完所有的活后,才能拿起针,一针一线地给游子缝衣服,一根线,把母亲和游子牢牢牵在了一起,这根线,就是母子之间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三年前,送儿子上大学前,给他准备衣物的情景,也是一年四季的衣服准备好后,还有新买来的衣服,总怕衣服不结实,那是还不会踩缝纫机的我,开始学习用缝纫机,学会后,把儿子的裤子的边缝,都用缝纫机多了几道,一边缝制,一边落泪,我想儿子的衣服中,也缝制了我的思念和牵挂,此时,对孟郊的这两句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03“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两句很明显在形容慈母的心情,可谓一针见血。在外的游子,在每一位母亲心中都是牵挂,牵挂安全,牵挂穿的暖不暖,唯有把思念一针一线地缝制在衣服中,针脚密密麻麻,不会偷一点懒,因为这是给自己亲爱的孩子的。后一句,谁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回来呢,有可能是三四个月,也有可能是五六年,所以衣服一定要缝的结结实实的,防止破了。慈母的牵挂,慈母的关心就在这密密麻麻地针脚中,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穿着这件慈母缝制的衣服,游子就能感觉到温暖,就能感受到母爱。这四句简单来看,都是大白话,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可是却如此打动人心,慈母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眼前。很多人评论说,这四句就完整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不需要后面的两句也可以,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孟郊可是一个年逾五十的游子,这前面四句怎么能很完整过得表达出他的全部感受呢?0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可说是把整首诗进行了升华,三春指的是孟春、仲春和季春,也就是指全部的春天,这里作者使用了妙喻和对比,妙喻是将慈母深深的爱比作春晖,这样一来,就将母爱的温暖、无私、伟大溢于言表;作者用小草寸心对比春晖,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边无际和博大,这种感觉倾刻间充溢寰宇,令人动容。小草,正是因为有了太阳的照耀才能发芽、生长、才能努力向上,拥抱灿烂的阳光,可是小草那么弱小它怎么能够报答太阳的照耀呢?其实,作者是把小草比喻成自己,把母亲比喻成了阳光。孟郊从小就没有让母亲省过心,年轻的时候不是隐居就是四处游荡,后来母亲的多次督促下才去参加科举考试,不料仕途不顺,几次都没有考上,直到第三次参加才考上了进士,又过了四年,在年已五十时,才得到第一个官职-溧阳县尉。孟郊把母亲接来奉养后,想起母亲的付出,想起多年来自己的一举一动无一不在牵挂着母亲的心,自己没有官职,无法养活自己,也无法奉养母亲,孟郊对母亲的感情就像小草对春辉的依恋,可是,他也正和小草永远无法报答阳光的照耀一样,他想尽全力去报答母亲多年的牵挂和辛劳,可是任他付出多少,能够抵得上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吗?这句话深深的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也可以说孟郊的《游子吟》,唱出的是一首亲子之歌,唱出的是一首母亲的赞歌,这篇《游子吟》有迎接母亲的欣慰感,异常温暖,每当我们读起这首诗的时候,好似感受到阳光洒在身上,它不仅自然温暖,而且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唐诗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基因,构建出了中国特有的审美,也开启了一扇让外国人认识中国的窗口,中国也因此拥有了诗歌国度的美誉。唐朝独特、浓厚的文化氛围,给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使唐诗在中国两千年的文学长河中,一直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学上丰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