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荡荡这条上海小马路听网红爷叔侃咖啡经喝

发布时间:2023/7/13 3:52:24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年6月4日傍晚5点多,店里生意清闲,娄镔喝下杯中最后一口美式,起身准备回家吃饭。从店里到新家步行只要两分钟的时间,对于娄镔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回家吃妻子烧的饭。

作为一个追求“腔调”的上海男人,上海二字摆在娄镔美学世界的第一位,开的店要海派,吃的饭也是从小习惯的本帮风味。

娄镔是永康路上重生咖啡馆的老板。自去年4月开店以来,有意无意间,他的活动半径就圈定在了咖啡馆周边一公里。他喜欢这条街,这是上海咖啡业的英雄地;他喜欢自己的店,这是他的另一个会客空间;新朋友老街坊来往穿梭,他经常要在店里待十几个小时。

头发花白的腔调爷叔娄镔。

百年永康路几经变迁,现在成了上海咖啡网红一条街,尤其永康路东起嘉善路、西到襄阳南路的这一段,叫作永康里。短短米的马路,扎堆开了十多家咖啡馆。

截至今年1月的数据,上海有超过家的咖啡馆,单一城市的咖啡馆保有量世界第一。可对于很多咖啡老炮和打卡粉丝来说,永康里还是特别的。

永康里吸引着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每到周末,永康里小马路的通行属性被压缩到最低,它成了自成一格的欢乐街区:在路边啜饮咖啡的型男潮女,在店里自拍打卡的“网红小姐姐”,蹲守拍照的上海爷叔,轰着油门招摇过市的摩托车友……活脱脱一部“今日上海”的纪录片。

娄镔在形形色色的人之间自在地穿梭,不时和擦肩而过的人轻快地打招呼。他说,他就是永康里的职业导游,经常带朋友从西到东把沿路小店逛个遍。带记者去探寻永康路的网红DNA,不过就是他熟门熟路的“经典一日游”路线。

网红

娄镔的店装修很“壕”,原因是店堂里6只半人高、全球限量版的巨型Kaws搪胶玩偶。当年入手一只就要10多万元,如今据说已经涨到令人咋舌的上百万元。Kaws的陈列是潮人最硬核的标签,“重生”也因此从开店之初就被贴上“网红潮店”的标签。

6只全球限量版的巨型Kaws搪胶玩偶为“重生”带来不少流量。

起初开店当然是为了腔调和“扎台型”,毕竟有一家摆满Kaws玩偶的咖啡馆,大概是不少潮人的终极梦想。但开店就是生意,生意就得赚钱,就得事无巨细,脚踏实地,因此娄镔全没有网红店老板的优越感,“开了一年店,我想通了,还是回归接点地气吧,不要去想这套玩偶的价值所在。以前我想这套东西没人能比,现在我想清楚了,我们是家咖啡店,把咖啡做好,店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把“重生”开在永康路不是没有原因的,娄镔“混”在这里已经有八年时间。

年,娄镔置换住房,距离永康路咫尺之遥。这是永康路酒吧一条街的时代,到了晚上热闹非凡,难免扰民。楼上居民阿姨兜头一盆洗脚水泼到路边拿着啤酒的老外头上,是传为笑谈的戏码。

现如今永康路的酒吧已经凤毛麟角。

年,永康路业态调整。几年里,归于平静的街区进驻了一家家咖啡小店,娄镔成了咖啡馆的常客。

娄镔自己说,“重生”赶上了一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期。年,喜欢帮开店朋友出谋划策的他,终于萌生出自己开店的念头,到了11月永康里有店面腾出来,他焉能不知这爿店面的宝贵,毫不犹豫地就拿了下来。

不料年初遭遇疫情,装修耽误,直到4月才正式营业。

“重生”这个店名是娄镔一开始就想好的。有客人猜,这个名字寓意的是疫情后小店的重生;有朋友一本正经地说,这是娄镔人生开始新篇章的象征;娄镔最早“官方”的解释,是因为这间店所在的老房子已经有90多年的历史,敲掉了之前几次店家叠加的装修,露出原来的水泥墙面,是老建筑重生的过程。

但娄镔现在不解释了,只是对这个名字很满意,解释的多重性和多义性,让这家小店又多了一些话题性,这没什么不好。

今年4月,“重生”办了一场周年庆的送黑咖啡活动。

“重生”的第一任店长,是之前在永康路开咖啡馆的女生。因为疫情,小店难以为继。娄镔想着自己也没有开咖啡馆的经验,索性邀请女生过来当店长。

因为这套上海滩少见的Kaws搪胶玩偶加持,“重生”刚开店那会儿,娄镔稳坐钓鱼台:“每天有网红来打卡,生意好得飞起来。开精品咖啡馆,我当时的理解,舒适、随意、个性化就好了,员工也是打扮得越花哨越好。做出特色,还愁没生意吗?”

短短几个月后,娄镔咂摸出了些不一样的味道。

“真正来喝咖啡的人少,一拨拨网红博主来拍照打卡,她们是没有黏性的。我越想越怕,这批人打过卡之后呢,真正想喝咖啡的人来了,说你们的咖啡也没有很好喝,不就是靠着一套玩偶撑的网红店吗?那我完蛋了,这店分分钟要关门的。”

永康路有着很强的网红打卡属性。

网红流量带来了直线飙升的营业额,但是娄镔从中嗅到了危险的气味。他承认,那段时间店里咖啡品质不够稳定,更谈不上研发。有时顾客冷不丁来一句“老板!今朝咖啡味道比上趟好!”娄镔只好尴尬地笑笑。

当时店里的格局也跟现在不同,吧台挤在最里面,有顾客进门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搞不清这里是咖啡馆还是艺术空间,进来拍几张照片转身就走了。

针对场地、出品、员工管理的诸多问题,娄镔几次跟店长提出要求,希望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她可能以为开一家咖啡店只是玩玩的,可‘重生’不该昙花一现。如果只有这套玩偶是这家店核心的价值,那我直接收门票送咖啡不就好了吗?”

一筹莫展之际,一次和店里兼职打工的小姑娘的闲聊打开了娄镔的思路。他们盘点了店里布局、定位、产品、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娄镔决定让小店再“重生”一次。

今年过年前,娄镔对店面进行了重装。

L型吧台搬到进门处,顾客一踏进门就有员工招呼。吧台高度降到85厘米,顾客可以看到每一杯咖啡的制作流程。员工穿上统一工作服、每一把咖啡豆都上秤。

那位当时提供专业意见的兼职姑娘,如今被娄镔挖来成为“重生”的新店长。现在进货、品控、研发由她一肩扛起,每三个月推的一批新品也成了点单率很高的产品。初夏时节,小粉椰美式和西柚冷萃这些口味新、点击率高的特调咖啡,都出自她手。

这就是娄镔的“重生”,个性是独立咖啡店的标签和特质,但随意不是。品控和标准化,是咖啡连锁店的精髓,同样值得独立小店学习。

娄镔的父母(右)偶尔也会到儿子的店里坐坐。

娄镔又恢复了每天在店门口稳坐钓鱼台的状态,“我的店应该是一家社区店,是附近的居民、白领,没事都会来喝一杯咖啡的地方。”

定力

年底,没有店面的熊爪咖啡火了。开业前三个月,人气爆棚,一度需要8个城管现场维持秩序,甚至惊动警察出动,拉起警戒线。

“路过不懂的人还以为发生案子了。”娄镔笑着说。

面对这样的阵势,周边的咖啡馆自然很难淡定。看着店外乌泱乌泱的排队人群,店内是冷冷清清的生意,老板心理阴影面积不言而喻。先是“重生”,又来“熊爪”,永康路从不缺少自带话题和流量的网红店。

熊爪咖啡是永康路近期的流量担当。

所以,在永康路上开咖啡馆,节奏感很重要,面对搅起风云的玩家,有自己的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线,哪怕不会一夜爆火,也能收获网红马路流量的加持。

薛勇敏对此最有体会。

“茶是一枝花”泡茶店在永康路开了四年,算是“初代网红”,薛勇敏是主理人。

因为是入局较早的玩家,薛勇敏见证了永康路再兴的过程。刚来时,旁边的居民问他,“你怎么现在来开店,这条路已经没有生气了。”

老薛倒是没想那么多,这个被创意和客户折磨得掉了一大堆头发的广告人,一心就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茶饮店。

茶饮与咖啡的制作,在薛勇敏的手里已融为一体。

四年里,永康里的大小店面少不了隔三差五就改换门庭。尤其去年疫情发生后,又有一批店面易主。老薛和自己的泡茶店坐看云卷云舒,在咖啡网红马路上稳稳做着自己的生意。

老薛是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的弟子。然而,茶也好,咖啡也罢,他觉得定义自己到底是什么,不如直接一口就让客人惊艳来得有意思。

最近,一款名叫“卡布tea诺”的饮品在店里风头正劲。将茶叶像咖啡豆一样烘焙、研磨,然后用意式咖啡机高达9帕的压力萃取浓郁的茶浓缩,再像制作卡布奇诺那样,加入打泡后的牛奶,拉花,制作出一杯带着浓郁茶香、但口感又很“咖啡”的奶茶。

老薛原创的今夏特饮“茉茉哒”,一杯融入茉莉花香的漂浮拿铁。

“卡布tea诺”是薛勇敏诸多创意的一个代表,它管这种创新茶饮叫“魔茶”。他说,“一杯魔茶也代表了魔都精神,讲究中西融合、海纳百川,亦茶亦咖啡,像极了魔都应该有的样子。”

意式、美式、澳式、日式……在上海,可以喝到各种风味的咖啡,属于上海的又是什么?薛勇敏的思路,就是“茶与咖啡的上海邂逅”。

老薛说:“用稽古意做今日茶,符合现代人崇尚的生活理念,也是我想出的方法。”

薛勇敏希望给客人的感受是“一本正经里还有点无厘头。”他给记者做了一杯最近很得意的手冲茶,端上来的不但有一壶带着浓郁鸡汤味的茶,还有用泡过的茶叶搭配酱油的创新吃法。他说,这叫茶刺身,风味很正。

老薛的手冲茶和茶刺身。

杯盘碗盏做工精美,产品创意层出不穷,泡茶店也因此在定价上比周边的店贵上三四成。薛勇敏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创意和美都是有成本的,一个能够被市场接受的新产品,需要创作者和消费者来一同买单。我们店里的客人对价格并不敏感,但是对创意和品质一直都很有要求,从本地到外地再到外国,我们的受众没有边界。”

日本茶道对季节性很敏感,老薛一年会更换2次菜单,推出季节限定产品。“我认为创意,无论是形式或是内容,应该能让客人会心一笑。我们在研发新品的时候,自己先尝,如果能发出惊喜的一声‘啊’!才可以考虑是不是拿出来给客人吃。”

“人到中年,更要爱惜自己的羽毛,无论成功与否,我做的这件事要像我做的,有我的腔调。”

老薛店里的陈设也很有他的腔调。

一家小店的调性常反映老板的性格。“重生”跟娄镔一样,华丽张扬,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江湖气;“茶是一枝花”则像薛勇敏,谈吐务实低调,做事稳健麻利,有点矜持,带着轻奢。

疫情之艰,薛勇敏也尝过滋味,最大的挣扎还在于他不想做外卖,因为从茶具到店里的装修,再到入口的产品,这应该是完整的体验。

他也没有放弃研发新品。一款名为“滚蛋吧!病毒菌”的可以喝的提拉米苏,医院的医护,还得到了张文宏的点赞。

“网红这个事情总归有好有不好的,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最重要。”如今自家店也是永康路上必到打卡的网红店,老薛对此看得倒是很淡。

老薛既是老板又是店员。

“这条街表面上很繁华,但从经营上来说,成本很高。真正想赚钱的人,未必认为在永康路开店是理想的选择。”已经在大学路和外滩BFC开了2家分店的老薛,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去想流量。“只要认真做了,流量和生意自然也就来了。”

最近,在抖音等短视频App上,薛勇敏的泡茶店人气已经悄悄地超过了熊爪咖啡。

融合

与高大上的武康路、文艺小资的安福路相比,永康路的烟火气明显要更多一些。跨界、多元、融合,是属于它的气质。在永康路,不仅可以看到重型摩托车队在晾衣架下呼啸而过;也能看到除了网红咖啡饮品店以外,还有着更加丰富多元的业态。

一家小到几乎难以注意到门面的烧窑店,名唤作“盌”,是永康路上娄镔最爱带朋友逛的店。

盌字念“碗”,是碗的古体字,也就是说,其实这就是家“卖碗的店”。杯盏碗碟在这家店里,少了点市井气,多了些许飘飘然的仙气。

小小的碗店。

店主赵铭是沪上的配音演员,因为喜欢做陶艺,在永康路租了十平方米出头的小空间,名为“盌”Gallery,成为他和陶艺家朋友的展示空间。

除了赵铭长期积累的收藏在店里陈列和贩售,小小“盌”Gallery还是陶艺界展览的重要一站,许多成名成家的创作者会在这里举办主题展览。

赵铭的碗店比薛敏勇的泡茶店晚开几天。因为住得离永康路不远,他对这条街很有感情,看着它从小菜场变成喧闹的酒吧街,“周末时人山人海,车子都通不过”,再蝶变成咖啡网红街,自己的小店也成了其中的一分子。

近日,“盌”Gallery刚刚结束陶艺家吴昊的主题展览。

“碗”店的营业时间是每周四到每周日的下午1点到6点,恰巧到永康路喝咖啡还能逛进碗店的,必然是“有缘之人”。因为店面小,赵铭对房租也还能承受,小小的“碗”店为永康路平添了不少艺术气息。

同在一条街上,低头不见抬头见,赵铭有时会把自己制作的陶艺杯碗送给咖啡馆老板。娄镔和老薛都有赵铭相送的“私人定制”。

赵铭说,自己的空间像一只小小的碗,可以装饭装菜,装进日常生活。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碗店对面开着的那家裁缝店已经有30年的历史,老板于思明也见证了永康里一路的发展。近些年,做衣服的人少了,老于把小店招牌改成了“吉吉干洗店”,以此吸引更多周边居民的生意。

娄镔说,于师傅是这条街的“百度”。自从搬来永康路附近,不但干洗衣物全都靠他,周边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于师傅也都了如指掌。

于师傅在永康路开了30年的裁缝店,如今变成了干洗店。

身居咖啡网红街,于师傅没有喝过一杯咖啡,他喝不惯,也没那闲工夫,所以每天在家泡茶喝。踩着老式缝纫机,改改拉链、缝缝裤脚,每月挣一份工资。

“现在单开裁缝店少了,单开干洗店也是垂死挣扎。过了6月干洗店就到淡季了,要到10月才有生意。我是裁缝店跟干洗店一起做,就还可以维持维持。”

看周围店面来回更迭,生意风生水起,于师傅不为所动。

“有想过开家酒吧或咖啡馆吗?”记者问他。

于师傅放下手里的针线活,笑道,“没有想过,做惯这份手艺活了,其他也不是我的强项。到了我这个年龄,日常赚点工资,图个温饱就够了。”

现在很少有人做衣服,于师傅的缝纫机主要用来改改拉链、缝缝裤脚。

楼下是店面楼上是家,于师傅的儿子在这里出生长大,一家人踏踏实实过日子。于师傅也是最近听客人说起,才知道自家小店已经扬名海外。

去年,有个日本人跑来干洗店,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对老于说,他在外国杂志上看到过这家店,是24小时营业。老于笑说:“24小时倒也没有,反正我就住在楼上,开门营业,关门睡觉,从早上8点开到晚上12点。”

人称永康路“百度”的于师傅。

今天的永康路,正在悄悄发生着某些变化,各自为战的网红店一条街,正逐渐形成一种相互帮衬、相互拉抬的整体感。

新来的“鲶鱼”给大家带来种种不适,却也实实在在吸引了人流。大家在一条街上做生意,只要一家店火了,周围的店也会慢慢开始有生意。客人喝着这家的咖啡,坐在别家的店门外吃甜品,在永康路是常有的事。

老薛告诉记者,市场经济就是大浪淘沙,几年观察下来,不行的店自己会走,留下来的都是有实力有想法的老板。这个群体存在着某种共性,比如有过丰富的职场经验,相信创新,相信自律,相信严格的管理,同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想象力。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个人审美趣味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为每一间店定下一个强烈个人风格的调性。

人气很旺,但成本也高,永康路的生意,新手很难玩转。

君子和而不同,形成了永康里坚实而又多元的整体气质。一条网红的马路想要成为多年以后的老字号一条街,是老板们不敢想象也未可知的事,眼下,就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往前走。

“经常跑进跑出的居民老面孔我都认识了,他们也会带朋友来喝咖啡。”娄镔很拎得清,通常会送两杯咖啡。在永康路做生意,懂得维护邻里之情也是门学问。

永康路上,重机与自行车“齐飞”。

去年疫情期间,赵铭拿起相机,记录下特殊时期的永康路日常。

戴着口罩的路人,店门口喝咖啡的“老克勒”,还有日光如瀑的小街巷里浓郁的光与影。还是那条永康路,只是少了喧哗的人流。

后来,赵铭把照片制作成一段视频,永康路的店主们聚在一起,办了个小小的观片会。黑白的色调,低沉的中东音乐,让娄镔看得百感交集。

开一家咖啡小店依然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

“因为我们是天天在这条街的人,更能切实感受到这一年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可以一直这样认真又快乐地走下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秦东颖董天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