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宁波回忆录致我们的少年时代

发布时间:2023/7/12 23:44:14   

-1-

同学们的时光机

大雄书桌的抽屉是时光机的入口,这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任意穿梭于过去和未来的机器。

动画片里,大雄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东西弄丢了,那就坐上时光机回到几天前,看看到底丢在哪儿了。惹静香生气了,坐时光机回去,赶在说错话之前先堵住自己的嘴。

虽然我们不是野比大雄,但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哆啦A梦和自己的时光机,总是希望能够回到过去再看一眼,再做出一些改变。

你知道吗?这不是白日梦,时光机是真实存在的,周伟勇周师傅就是这样的时光机,虽然不能带大家回到过去,却可以把过去的事物带到未来。

相信经历过同学聚会的人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一个人很是眼熟,却怎么也想不出那个已经到嘴边的名字。能想起自己的同桌是谁,却记不清前后桌的人。但这并没有成为周师傅的同学会中出现的插曲,因为他就是时光机啊。

50年代末出生的周师傅,从小学开始就详细记录了自己待过的每一个班级。几年前参加同学聚会时就带上了自己珍藏自制的“同学录”,哪个同学坐在哪个位置,谁当了班干部,每个同学转进转出,都有详细的记载。

周伟勇的笔记本

记忆的阀门一旦被打开就难以关上,大家纷纷回忆起学生时代发生的故事。

记得那时的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连班主任都对周师傅这样的珍藏感到吃惊“这些东西连我都没有留档,教书这么多年,也从未见过有哪个人是这样有心。”

这般“有心”也是性格使然,周师傅从小的兴趣爱好就喜欢收集东西。那时候还没收藏的概念,就是觉得很多东西留下挺有意义的,那就留下吧。从电影票根、粮票,到门牌、地方志、人民币…用周师傅的话来说,本是不起眼的东西,一多就成气候,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今年年初,收藏圈的好友提出:“我们有这么多收藏品,干脆办个展览跟大家一起分享好了!”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就由周师傅牵头,协会里的好友共同支持,这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藏品展也有模有样地办了起来。

这是一场跨越时光与年轮的回忆展,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将回忆蒙尘,有人愿意将这些记忆拾起擦拭,并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2-

实物展

周师傅的门牌收藏

我拿到的第一块门牌是99年月湖东区改造时收来的“宝奎巷14号”,后来自己搬了几次家后,又多带上了几块。这时候我开始觉着,门牌有一种让人回家的亲切感,读懂一座城市也要从门牌说起。所以后来就开始专心收集门牌。到现在已经收藏了近块门牌。

老式算术工具

这把算术尺是年的,现在市面上几乎看不见了。这种尺子加减乘除都能做,只要抽动下面的纸张就行,我用着比算盘顺手多了。

黑白电视机

这台电视机还是黑白的,遥控器也没有,只能手动按键,想换个频道就要走到电视机旁一个一个按过去,不过其实总共也就12个频道,看不出花儿来。

而且当时还是用天线收台的,往往一个人在电视机旁调天线,另一个人在电视机前旁忙看着是画面还是雪花屏。电视节目也不多,晚上12点就结束了,一直到早上6点才会有新的节目,哪像现在,24小时能不间断。以前电视节目没得看,现在是来不及看。

老式录像带、放映机

以前电视节目不多,大家就会自己买录像带来看,把录像带放到机子里,再连到电视上,现在都还能放呢。

旧影碟、唱片

后来大家又把录像带换成了影碟,下面这张是小虎队的,当时可火了,不只是宁波,全国的大街小巷可能都在放他们的歌。

老相机、缝纫机

七、八十年代,人们结婚要求“三圆一按加彩电”,这三圆指的是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一按就是照相机这一按,彩电就是彩色电视机了,这些都是标配,咱们中国人结婚,嫁妆聘礼就是千百年来传下来的习俗,就像现在的人结婚,也要求有车有房一样,没有的话总觉得缺了点。

其实没几年也就不兴“三圆一按加彩电”,后来结婚要求48条腿,就是各种柜子椅子的脚加起来要有48条才行。

老式唱片机

老式唱片也分两种,黑胶的和塑料的,我手上拿的这一份就是塑料唱片。

历年的通讯工具收藏

我手里拿的这个就是大哥大,大哥大这个名字说来也挺有意思,最初是香港那边传过来的,港片里的大哥都是拿着这种大哥大,往桌上一放,气势可足了。

其实叫大哥大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这种东西,只有真正有实力大哥级别的人才买的起的东西,当时大多数人的工资才两三百块,但这么一个大哥大,就要两万多块钱,可不是普通人家能负担得起的。

过去的水壶、保温盒

老兵日记

这本日记和一些资料都是这位奶奶捐赠的,这些是她丈夫(一个参加过解放一江山岛等地战域的人民解放军老兵)的遗物,这本日记记录了60年代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

捐赠老兵使用过的重机枪子弹桶

-3-

票证展

这张相片,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拍照,这张家庭档案,也是我的第一份收藏品。在那个没有身份证的年代,这样一张证件就当身份证用,当时拿着去看病还能有优惠呢。只不过这种纸质的家庭档案已经被淘汰,大约在我10岁的时候就没用了。

我记得那天妈妈在收拾杂物,正准备把这张档案扔到废报纸堆里,她觉得放着也没用。当时大家都没有收藏的概念,但我就是觉得这样一张东西,扔了怪可惜的,就偷偷捡回来了,没想到一藏就是这么多年。

周师傅的学生证

文革时期,很多学校、地名都改得很有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当时海曙初中就改名叫东方红中学了。虽然文革结束后对校名也进行了更正,但是学校的很多证件都是提前制好的。那时物资多紧缺呀,这要全作废还怪舍不得的,于是学校就一本一本地在这些证件上盖上海曙第十五中学的蓝章。

周师傅妻子单位开的介绍信

这封信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或许显得有些“不可理喻”。但对于我们5、60年代的人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封介绍信可是很重要的,有大作用嘞。当时男女结伴去外地旅游,住宿登记的时候不但要带上结婚证,还必须有这么一张证明能证明两个人的夫妻关系,不然是绝对不能住一间房的。不像现在出门旅游可方便多了,拿身份证一刷,谁都可以住。

80年,我考出来这张驾驶证,当时宁波街上车还不多见呢,我应该可以算是宁波的老司机了。以前的驾驶证都有编号,我这张的就是号,也就是宁波第个驾驶员,那时还是很拉风的哈哈!现在的人没驾驶证可不行,那几乎等于半个文盲了。

公车票其实到现在都还在沿用,现在和以前唯二的差别大概就是售票方式和票面了。

我们那个时候工资低,票面也都是几分几毛的。不像现在的公车,统一票价,刷卡投币就行。以前车上除了司机开车,还有专门一个售票员卖票,坐几站,买对应的票,她会给你在票上划一笔,谎报站也不行,万一中途遇上查票的人,还要另外补票的。

后来为了方便长期要坐公交车的人,公车月票也应运而生。大家先去办一张贴有自己照片的卡,不过这卡可不像现在的电子卡那么智能,而是要另外买月票,把月票贴到卡上,每次上车的时候把卡给售票员看一眼就行了。

现在公车售票员这个职业几乎都已经消失了,我也算是见证了这一整个公交发展史的一代人哈。

如今已经没有站台票一说了,但年左右时都还有的。

在那个时候,如果我的亲朋好友要去坐火车去外地,我想多送他一会儿,就可以花上1块钱买一张站台票。有了这张票就能一直送他上车,跟进车厢,直到火车启动前,乘务员提醒后才离车。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是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回忆啊。

年的时候,宁波地铁开通,5天时间,5张颜色的车票,万人免费试乘。当时我是5张票都拿到了,也都去乘了,不得不说,同样是公共交通,公交跟地铁可没法比。

这几张是宁波本地的一些烟酒品牌,像宁波啤酒、甬港啤酒、宁波香烟…在当时可火了,茶余饭后我也喜欢喝上几口。我想,在宁波,会喝酒的人都喝过宁波啤酒,会抽烟的人也都抽过宁波牌香烟。只不过这些方式风靡一时的品牌现在大多难觅踪迹,不是倒闭了就是被收购了。

现在的宁波卷烟厂已经归属浙江中烟公司了,老虎牌也没有了,这么多香烟的牌子,大家还能看到的,留下来的,就只有新安江、大红鹰了。

现在的小年轻啊,都不知道印花税是什么。其实就是税,需要另外买票的税。以前买大一点固定资产都是需要买票交税的,买了房子,就买对应的印花税贴在房产证上。结婚办结婚证也要交印花税,我和我老婆的结婚证上现在都还贴着印花税呢。

各个时期的宁波地图

这是几十年来的宁波地图的对比,最早的宁波市地图(左上)放到现如今的地图上只有圈出来的这么一小块大,周围全是田野。但是发展后,城市建设飞快,各个区块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左上这张地图是文革时期的,可以看见当时新江桥还叫反帝桥。中山东路还叫东方红大街。

-4-

图片展

除了那些实物的收藏外,我还喜欢拍照,走遍宁波的大街小巷,爬过每一座高楼,把每一处景都拍过去。当时还不觉得,没想到城市发展这么快,几年后的光景就大不相同,这些照片也就成了时代最后的见证。

还记得你上一次坐三轮车是什么时候吗?

能看出这两处地方是现在的哪儿吗?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太丰面粉厂,现在的宁波书城,其实书城那儿没有全拆,途中那黑黑的烟囱还保留着,现在都还能看见。

这个就是城隍庙,大的建筑现在也保留着,只不过像这张照片里的游戏宫,再也看不见了。

曾经的月湖,附近的居民还能去河边洗衣服。

旧时宁波街头

“好几次搬家,连衣服被子都忘记带回来,但是这么多收藏品,我是一次也没有忘记过。”

“我生在宁波,长在宁波,现在岁数越来越大,身边的环境也日新月异,很多回忆不是单凭记忆就能永远收藏的。”

“一座城市的名片,不应该只有高楼大厦,还应该有这些珍藏在一代人心中的回忆。”

他就是周伟勇,宁波记忆收藏家,也是我们宁波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