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方城退休教师田文运自办家庭民俗馆留住家国

发布时间:2023/6/20 22:49:04   

香油灯煤油灯、罩子灯、马灯,石磨、石磙、石碾、石桌;

筋叉、桑叉、铁叉、耙子,老式纺花车、织布机、板箱、木床;

晶体管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手动调台电视机、遥控调台电视机;

南水北调、郑万高铁工程建设土、沙、石标本……

金秋时节,在方城县二郎庙镇田楼村,该村退休教师田文运历时两年多创办的家庭民俗馆正式开馆,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一件件饱经风雨沧桑的实物,一幅幅记载重大工程建设的图片,折射出时代变迁,留存住家国记忆,展示着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鼓舞着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民俗文化风景。

二百余载田家院今朝民俗博物馆

田文运今年69岁,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年退休后,他以家乡田楼村的乡村社会变迁为题材,先后编写了《画说历史》《图说民俗》《我的记忆》《田氏家谱》等图书,现为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方城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方城摄影家协会会员,拍摄方城民俗文化、南水北调、郑万高铁、方城风电、西气东输等图片1.5万余张。

自年开始,田文运萌生了创办家庭民俗馆的念头。他利用自家的老瓦房、新楼房作为陈列室,对散落在村庄沟旁的石磨、石滚、桑叉、架子车等劳动工具和农户老旧桌椅、自行车、收音机等生活用品进行收集整理,分门别类陈列展览,创办了建筑面积多平方米的家庭民俗馆。藏品主要以民俗实物为主,上至明末清初,下至如今,目前共有多件。田文运的家庭民俗馆座南朝北,共有房屋15间,其中临路瓦房6间,为年村中规划排房所建;往里面西屋3间为清代建筑瓦房,东面为年新建的上下两层6间楼房。院中栽有枣树、银杏、杏树、冬青、竹子、月季、牡丹、兰草等花草树木。整个民俗馆古朴与现代交融,既有历史沧桑感,又有时代风貌感。

“俺家这座3间西屋老房子建于清朝嘉庆十一年(公元年),外面山墙用五层砖封住,墙壁是白灰一溜线垒法,房檐板上刻有花纹和手工打造的檐板钉;屋里房梁是重梁起架构造。”田文运指着院中距今年的青砖灰瓦清代老房子告诉记者。

“这座老房子留下很多时代的印记。”田文运娓娓道来。年秋,刘邓大军南下曾在此驻过一个排,十余天后离开;年曾作为全村大伙食堂,一直到年结束;年后多次驻过“四清”、“社教”工作队;年春至年春驻过解放军营建部队两个班;年至年驻过洛阳下乡知识青年,著名诗人陆健在此留下足迹,发表过《田楼﹒田楼》长诗。

“馆室常展展前人民俗之智,古宅长兴兴后人民间智慧。”这是田文运自编的对联,张贴在清代老房子正门两侧。如今,这座清代古建筑既是田文运家庭民俗馆的重要展品,又是民俗物品陈列室,内存生活起居用具和生产劳动工具。里面有灶台、油灯、锅、碗、瓢、勺、擀杖、擦子、擂臼等厨房用具,有瓦缸、皮缸等盛粮用具,有桌、椅、箱、柜、棉布被子、高粱杆席子等生活用具,有叉、锄、镰刀、戳子、耧、耙、牛套、驴套等生产用具,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味,透射着农耕文明的古朴气息。

新建楼房和临路瓦房,展出有百年前后的保险箱、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海报、六十年代宣传画、当代名人字画,有纺花车、织布机,有称取粮食的升、斗,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晶体管收音机、八十年代电子管收音机、八十年代黑白电视机和手动调台彩色电视机、当今遥控调台彩色电视机等,还收藏有南水北调和郑万高铁工程方城段土、石、沙等标本。

楼房斜对的西南面,穿过两道砖墙圆门,是一座后花园,里面有假山、凉亭等建筑,有石碾、石磨等展品。这里曲径通幽,流水潺潺,与古朴的清代建筑连为一体,清幽而静谧,让人顿有返璞归真之感。

民俗展品留乡愁家国记忆活化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原来使用的老物件也就逐渐消失,我感到很可惜。”谈起自办家庭民俗馆的初衷,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田文运告诉记者:“我是年出生,和新中国同岁,还是一名共产党员,目睹了新中国从成立初期的贫穷落后到今天繁荣富强所走过的艰辛路程,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为人们留住乡村和家国记忆。”

民俗馆今秋开馆以来,村里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寻觅悠悠的乡愁,感受乡村的变迁,共话今昔的巨大变化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是油坊榨芝麻香油用的油碾,是田楼村初期的物件。我现在把油碾竖立起来,在方孔周围刻上‘中华通宝’四个字,成为一个钱币造型,寓意着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在正对民俗馆门口的影壁墙前,田文运向村民们介绍说。

田楼村56岁的农民赵松林,看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幅女司机开着拖拉机、上面写着“加速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为农业现代化而奋斗”的宣传画后,深有感触地说:“过去用镰刀、戳子收麦,用石磙打场、碾场,出的都是笨力;现在收割小麦和玉米,用的都是联合收割机,很省力很轻松。那时向往的农业现代化,今天都实现了!”

“三间瓦房透花脊,车子手表缝纫机。我们当闺女的时候,谁要能嫁给这样的人家,那真是美得很!”一位参观民俗馆的老人感慨地说:“现在闺女出嫁,男方家里是楼房,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还有小汽车,比我们那时更得劲了!”

“看到民俗馆中的纺花车、织布机这些老物件时,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想起了自己以前纺花织布的日子。”田楼村妇女张长学说:“改革开放前穿的是粗布衣衫,现在穿的是高档衣裳面料,花色品种很多,想穿啥买啥,现在的年轻人真幸福啊!”

在田文运收集的字画里,有一幅上世纪六十年代纪录片《光辉的榜样—-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的宣传画。这张画极具那个时代的质感,画面上的焦裕禄手持铁锹,目光炯炯有神,带领兰考群众战天斗地的情景跃然纸上。

“看了这张画,我很受启发教育,进一步端正了驻村思想,坚定了扶贫决心。”28岁的方城县财政局新裕公司副股长、驻二郎庙镇田楼村第一书记孟东洋告诉记者:“我们年轻干部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扎根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用心用情打赢脱贫攻坚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在田文运收藏的民俗物品中,不仅有过去生产生活的老物件,还有南水北调、郑万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土、石、沙等标本。南水北调潘河倒虹吸纪念石、南水北调方城垭口通水留念石、郑万高铁方城三里河大桥桥基岩芯石……

田文运告诉记者,年修建方城望花亭水库大坝时,人们用肩挑、用手刨、用箩筐抬。现在的南水北调、郑万高铁建设,用的是挖掘机、铲车、运输车,全部机械化。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工具升级换代,祖国的大建设真是一日千里啊!他因此又为民俗馆编写一副对联:“华夏古文明农耕为本,神州强国梦科技领先”,张贴在通往后花园的门口。

还有一件放置于院中的旗杆石座残片展品,田文运每次都向参观的人们讲解。这件旗杆石座残片原在方城县城东小口南一旗杆院,是田楼村清末武举石坤城的城宅,还有一匾额。抗日战争时期,旗杆石座和匾额被日军飞机炸毁,成为日军轰炸方城的一个历史铁证。如今,该旗杆石座残片被安放在院中,无声地控诉着当年日军的累累罪行,昭示今天的人们勿忘抗战历史,奋发图强,众志成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

“民俗实物展品直观真实接地气,是乡村发展变迁的‘活化石’,是乡土乡情的‘活载体’,是对村民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田文运告诉记者:“创办这座家庭民俗馆,就是让人们不忘曾经走过的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家国记忆”。图物并茂两相宜绘画摄影展沧桑

田文运退休前,执教生物、音乐、美术等课程。为使家庭民俗馆图物并茂,他还发挥自己的绘画和摄影特长,将乡村社会变迁和重大工程建设用绘画和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并将绘画结集为《画说历史》《图说民俗》。

在田文运的绘画中,黄澄澄的麦秸垛、纺花的老太太、磨豆腐的庄稼汉、移山造海修水库的民工、陪嫁女箩筐里的毛主席红宝书等一幅幅漫画,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村民俗风情;在其摄影图片中,南水北调、郑万高铁一幅幅埋桩子、打地基、架钢筋、建桥墩的图片,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今一项项气壮山河、造福百姓的工程壮举。

谈起家庭民俗馆下步发展打算,田文运告诉记者:“我将进一步搜集丰富展品,规范展品布局,让更多的人们来这里参观,唤起乡村、家国记忆,感受改革开放成就,努力创造新时代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据田楼村村支部书记司东旭介绍,县镇文化、旅游等部门立足田楼村地处二郎庙镇万亩花海核心区的优势,规划将田文运家庭民俗馆与周围清代石家大院、万亩花海等一起打造,使田楼村成为集乡村生态游、民俗文化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