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资源 >> 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特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吴晓铃摄影杨树)永久牌自行车、铝皮饭盒、粮票、算盘、缝纫机……这些如今几乎已消失在人们生活中的物品,是不是也曾是你我家庭的“标配”?12月10日晚,《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举行开幕式。来自社会各界的多张照片以及多组、多件老物件,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巴蜀大地上的巨大变迁。
展品背后,是不曾忘却的鲜活记忆
此次展览,以“记忆中的小生活”以及“奋斗中的大时代”两条线索,勾勒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无不充满时代的印迹,从细微处展示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餐桌上的变化最为直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供销社还要凭票购物。渐渐地,身居内陆的四川人,第一次在成都青石桥买到了来自沿海的海鲜;零食除了自炒的花生瓜子,也多了薯片、巧克力……“70后”观众曾秀清指着“上海麦乳精”说,“这在上世纪80年代比现在的外国奶粉还金贵,我家只有弟弟才有资格吃。”而展台上的“北冰洋汽水”,则是她的童年回忆,如今即使冬天去北京出差,她也一定要喝一瓶。
“记忆中的小生活”,还包括人们服饰风格的变化。几十年前,中山装、解放装与“黑、蓝、灰”配色几乎一统天下;改革开放后,千姿百态的服装款式涌入渐开的国门,并迅速得到年轻人的认可与追捧。最让大家有切身感受的变化还在于你我的“家”:黑白照片中,有蜂窝煤熏黑了妈妈的脸、有爸爸换煤气罐的身影、有现在几乎已在城市生活中消失的水缸;展台上,则是盖着花布罩的电风扇、老式缝纫机、煤油炉上的水壶、12英吋的黑白电视机、双卡录音机……
在展览揭幕以后,不少观众一边围绕着展品看得津津有味,一边绕有兴致地点评:“我奶奶最爱在家里的电器上罩套子!”“那种铝皮饭盒,当年住校时妈妈每周都要装满满一盒好吃的给我。”旧物并不起眼,却犹有余温。
展览策展人肖飞舸介绍,此次展览面向公众征集的数百件物品,涵盖了人们生活的不同侧面,带着不同年代特有的气息。年刚刚恢复高考时的录取通知书,承载着主人梦想成真的激动;带拉链的可以塞钱的皮带,塞满了主人乘着经济浪潮闯荡商海的雄心;全兴足球队“黄色旋风”的照片,是老成都忘不掉的燃情岁月……“展览的立意就是希望能引起观众共鸣。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在展览中应该都能找到自己的记忆。”
“好雨时节”,也是四川奋斗的40年
无数川人的“小生活”犹如闪烁的浪花,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四川一直走在西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深化,谱写了四川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历史画卷。
展览序章中,一张38年前的黑白照片十分醒目。照片上,是年广汉向阳撤下“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旧牌子换上“向阳乡人民政府”新牌子。当年,广汉向阳率先在全国取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这一改革不仅在广汉得到全面推广,在全国农村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载入了新中国的史册。
更多的照片记录下发生在巴蜀大地上的探索与变革——年,我国第一家经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股份合作公司——四川蜀都股份公司在成都成立,并对外公开发行“蜀都大厦”股权证,成为新中国第一支公开发行的股票;年3月12日,四川峨眉山盐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四川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大幕由此拉开;年,在成都体育中心发行的社会福利彩票,有近40万人参与。现场不少观众感叹,“看了展览,才发现四川同样也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时代的巨变,在展览中是各种直观的对比展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联系主要靠写信,后来有了砖头大小的“大哥大”和小巧的传呼机等移动通信。如今互联网的普及,语音、视频等即时通讯实现了直接的交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天府广场,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都还不见踪影,现在的天府广场已是四川的文化名片。
巨变还体现在人们的切身感受中。在展览中,成都市民王浩以亲身感受讲述了四川交通发生的巨变,“30多年前的火车挤得要命,绿皮车上大量的人没有座位,厕所里都挤满了人。现在的高铁,快速、整洁,变化天翻地覆……”
肖飞舸透露,此次展览不像文物展一样有特别吸引眼球的“镇馆之宝”,展品也几乎全部来自普通人的“众筹”。但正是宏大主题下一个个普通人视角呈现的变化,最终汇成人们共同的记忆,这就是四川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属于所有四川人的梦想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