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资源 >> 荐读乡村车间一头连着改变,一头连着希望
福华路号,是重庆市巫山县福田镇上一幢普通楼房。
门外的摩托车停放有序,屋里的缝纫声此起彼伏。路过这里的人们总会禁不住驻足观望,将目光投向“巫山县起源服装有限公司”和“巫山县就业扶贫示范车间”两块牌子。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为何加挂“就业扶贫车间”牌子?
当车间遇上扶贫,当贫困户遇上就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打工建厂
“我叫陈孝林,这家服装车间是我开的!”
女老板开门见山的自我介绍让笔者有些惊讶。陈孝林笑着说,“我是男娃儿名字,也是男孩子性格。”
在紧挨着车间的办公室里,爱说爱笑、快人快语的陈孝林打开了话匣子。
陈孝林家住福田镇,因家境不好,初中毕业便辍学了。
一个身体单薄的女孩子在家能做什么?“去学理发吧!”当时镇上的理发店时髦,父亲劝她学理发。
陈孝林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死活不干。打小喜欢鼓捣针线裁缝的她自作主张跟随师父学习缝纫技术,那时还是老式脚踏式缝纫机,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一天下来,累得手脚酸痛。
“我就是喜欢做裁缝。”回忆起那段时光,陈孝林仍津津乐道,往缝纫机前一坐,先是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把线头捻一捻,侧着脑袋穿进一个竖长的针眼,接着手脚配合,一阵“叽哩嘎啦”的声音之后,布头、布料神奇般变成了各式服装……
20世纪90年代,农村兴起一股打工潮。眼看着姐妹们纷纷外出打工挣钱,陈孝林坐不住了,也想外出闯荡。年春节刚过,陈孝林带着父母的担心、师傅的不舍,毅然决然地跟随亲友远赴福建打工。
“当时外出打工的时候,连拜师的学费都是赊着的。”讲起当时的情景,陈孝林有些难为情,她说:“虽然不确定出门能干成什么,但确信外面的机会一定比家里多。”
然而真正置身于陌生的大城市后,陈孝林觉得自己像路人一样孤苦。好在有做裁缝的技术底子,陈孝林在亲友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一份缝纫活。
进入车间,陈孝林傻眼了:厂里全是机械操作,以前的“老把式”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一切必须从头学起。
从剪线头开始,陈孝林先观摩老师傅的手法,再一遍遍仔细揣摩。下班后回到宿舍,她又逼迫自己反复操练。一来二去,陈孝林剪线头的速度和质量快速提升,得到技术主管的认可。就这样,陈孝林从基础工一步步升入技术工,在工厂站稳脚跟。
因为工资不高,加之上班时间长,工厂陆续有工人辞职。
“工资不重要,关键要学技术。”带着这样的信念,陈孝林咬牙坚持下来,她始终坚信技术能够改变命运。
多年的打工闯荡,陈孝林不仅裁剪手艺愈发熟练,还收获了心仪的爱情。结婚后,陈孝林和丈夫依然选择在外打工,将两个孩子送回老家生活。
有了孩子之后,陈孝林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又多了一份牵挂。“下班后,满脑子都是孩子的画面,有时在工作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孩子。”陈孝林有些伤感地说。
既要打工,又牵挂孩子,怎么办?陈孝林与丈夫商量,决定利用所学技术和积存的一点资金回家开办服装厂。
“能行吗?”丈夫疑惑地望着妻子。
“不试怎么晓得成不成!”陈孝林下定决心。
年,陈孝林回到福田镇,拿出自己在外打工省吃俭用的积蓄,购了50多台缝纫机,在福田镇上开了第一家服装加工厂,取名巫山县起源服装有限公司。
最开始,陈孝林依靠在福建、广东等地打工积累的客户资源,专做服装订单。虽然有利润,但陈孝林不甘心就这样“依葫芦画瓢”,她想做自己的服装品牌。
做品牌就得有设计。听说万州有服装设计培训班,陈孝林迫不及待地赶赴万州学习。一个月的理论与实操,再加上打工期间的积累,陈孝林的眼界更宽、信心更足了。
既做订单,又做设计,陈孝林的服装加工生产业务与日俱增。年,陈孝林被选举为巫山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助力扶贫
陈孝林经常接到打工咨询电话。
“我们车间临校,接送学生方便,只要吃得苦就行,年龄性别不限。”陈孝林的回复简洁直爽。
于是,很多在镇上陪孩子读书的妇女开始慕名到厂里做工,每月忙里偷闲挣得千余元。
“蛮划算,把每个月的房租和生活费挣回来了!”员工们口口相传,前来务工的人越来越多。
凭着良好的信誉和质量,陈孝林赢得多家外贸公司的服装加工订单,再加上看到当地富余的劳动力优势,陈孝林决定扩建车间。
说干就干,两年时间,陈孝林先后在福田镇高桥村和巫山县龙溪镇开办分厂。
陈孝林开办在村镇的工厂不仅方便村民打工挣钱,也引起巫山县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年,巫山县出台《关于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创建实施意见》,对就业扶贫示范车间的总体要求、创建方式、申报条件、政策支持等工作均作出具体安排。
逐字逐句阅读文件后,陈孝林有些不敢相信。他从未想到,自己小小的车间能与扶贫挂上钩,还能得到党委、政府的奖励扶持。
年,陈孝林成功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从此,她的车间承载起另一份责任——扶贫。
桥头村村民陈吉生因在工地做工受伤,不能干重活,妻子腿脚残疾,一家人生活艰难,被列入村里的贫困户。听说能就近打工,陈吉生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前去应聘。闻听陈吉生的家境,陈孝林二话没说,就带他熟悉工作流程。看着车间里全是妇女在工作,陈吉生有些不好意思,生怕别人笑话。陈孝林笑着说,“这些缝纫活男人一样能做好,我丈夫就是干这个的!”
陈孝林的一席话打消了陈吉生的顾虑。从剪线头做起,陈吉生一步步成为厂里的熟练工,月收入多元。后来,陈吉生干脆把妻子也带进车间,两口子月工资近元。一起出门、一起上班、一起回家,不仅挣到钱,两口子的关系也更亲近了。“每天的工作很踏实,生活有盼头。”陈吉生干得认真、说得实在。
一天上午查岗时,陈孝林发现平时按时上班的陈定菊还未到岗,询问工友得知,原来是因为陈定菊的婆婆生病了。
陈定菊的婆婆90多岁,平常她早早准备好早饭后到厂里做工,中午带饭回家给婆婆,伺候好婆婆后又返回厂里上班。这几天,婆婆突然生病,导致陈定菊没能按时上班。
听到陈定菊家的实际情况,陈孝林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同时也陷入更深的思考:既要照顾家庭,又要挣钱养家,如何两全?
服装打工大多是流水线模式。得知陈定菊在车间从事服装修边工作,陈孝林当场决定让她在家里上班。随后,陈孝林安排工人为陈定菊送去修边机,让她一边照顾老人,一边干活挣钱。“在家里只要有时间就赶活,有时做到深夜。”陈定菊满意地说,“一个月下来,比在厂里做的还多,每个月工资能按时领到手,基本生活不用愁。”
为贫困户着想,让贫困户得实惠。陈定菊想出的这种灵活做工方式解决了少数贫困户不能集中务工的难题。
“谁家没有困难?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的就要想办法帮助。”陈孝林动情地说,扶贫车间就是要方便群众务工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挣钱。
陈孝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比如,车间在上班时没有卡定具体时间,有的工人家里有急事,可以晚点来;有的工人时间充裕,可以提前上班,晚点下班。哪怕是放假时间,只要愿意上班随时可以进出车间,车间就像工人的家一样,方便自由,有归属感。
“做工方式灵活多样,但产品质量不能变通。”陈孝林介绍说,“从进厂第一天起,厂里就强调质量安全,这是工厂生存的命根子,工人都理解、配合、遵守。”
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陈孝林在管好用好扶贫车间的同时,还积极为扶贫车间发展建言。年全县两会上,扶贫车间写入巫山县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团讨论发言时,陈孝林难掩兴奋之情。
近年来,福田镇发展就业扶贫示范车间4家,解决贫困户就业20多人。以陈孝林为例,她在福田镇开办的两家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40人,其中残疾人4人。
贫困户就近就业,工厂效益俱增。谈及这几年的体会,陈孝林抑制不住兴奋:这种方式既能解决贫困户的增收困难,也能助推企业更好发展;既调动了贫困户劳动就业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企业的创业热情。
车间效应
扶贫小车间,搭起大舞台。舞台属于企业,也属于工人。
“以前既要管企业,又要跑订单,忙得不可开交。”陈孝林笑着说,自从引进管理人员后,她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企业走入了正轨。
公司车间被评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陈孝林所思考的不仅仅是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她也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