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塘沽地摊走出来的亿万富翁们
当下地摊经济热度不减,朋友间见面,如果不谈点地摊话题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提起塘沽人的摆摊史,绕不开新华路市场。
在老塘沽人眼里,这里才是本地个体户的创业摇篮,比后来出现的洋货市场规模更大,成名还早。
在原塘沽工商联编辑的一本记录本土企业家发展史《大潮之声》的报告文学里,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当下熟悉的民营企业家们的摆摊史和发迹路。
新华路市场,塘沽亿万富翁们的“黄埔军校”
(曾经的新华商场,现在被领先药业收购改为新华大药房)
年代,塘沽的国营百货商场很少,大多集中在解放路与新华路一带,记忆中除了解放路上的小百花商场、长虹商场、艳丽商场外,解放路与新华路交口处的新华商场是当时最大的一家。多平方米的两层建筑,前苏联式对称结构,一楼经营文具、家电、自行车、缝纫机之类,二楼卖服装鞋帽,纺织用品等,在当时计划经济下,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种类单一,商品可选余地很小。
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改革开放,逐渐允许个体摆摊经营,新华路市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新华路1号就是当时新华路市场的入口处当时新华路市场紧挨着新华商场,市场入口正对着天津碱厂大门。里面是一条带着棚顶的狭长的摊位群,售卖货品以服装鞋帽为主,摊主大多从北京或者更远的南方进货,由于服装品类齐全,样式新潮,很快就受到塘沽市民的追捧。
每个月的14日,是新华路市场摊贩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对面万人大厂——天津碱厂职工的发薪日,那时候,天津碱厂的效益最好,职工的消费力也很高,发薪日当天,总会有大量穿着工作服的职工,在上班之余集体到市场里购物,成为新华路市场里的一道风景线。
(曾经辉煌一时的天津碱厂地块,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的商住区)
世纪集团郝树强,从卖马海毛起家
郝树强,世纪集团董事长。家里排行老四,大家也习惯称他为郝四儿。郝树强家是个大家族,上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下有一大帮兄弟姐妹,家境十分贫苦。早些日子,母亲郝娘养些鸡鸭,郝树强就拿到外面小摊上去卖,补贴家用。
后来,郝娘在新华路市场摆起了服装摊儿,郝树强在运输公司工作之余常去帮摊或者进货。一来二去,郝树强便渐渐觉得自己对做生意有了偏好,还挺上瘾。
不久,塘沽解放路上出现了一个新开张的小店“南方小厦”,店主就是辞了铁饭碗的郝树强。
那个时候,南方的广东上海是服装潮流引领地,而“南方小厦”名副其实,这与郝树强常年外出进货的眼光大有关系。
当时郝树强去南方采购的路线是这样的:从塘沽乘火车到杭州,再坐一夜的汽车到温州,找店住下,采购两天;再坐夜班汽车到石狮,同样采购两天;再连夜奔往汕头,依然是两天;再赶赴广州、中山,最后从广州坐火车返回天津。
那时候坐火车,买不着座位票,大多时候,车厢严重超员,站没处站,坐没处坐,实在累极了,找两张报纸,往座位底下一铺,人往里一钻,管他脚臭汗臭,只睡他个昏天黑地四肢麻木。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郝树强谈起到南方采购,依然颇动感情,他说:“那时候,做的小生意,开始五年挣的钱,也没有如今一天挣得多,但是,那些年对我是多么重要,它夯实了我经商的基础,磨练了我的精神,什么时候我都认为,辛勤是不可替代的生意经。”
年代末,一种叫做“马海毛”的毛线成为女顾客的抢手货。郝树强注意到,天津塘沽的货都是从广东批发而来,这些马海毛经过漂染后,发货时含水量很高,小贩们就把伤耗在顾客身上找齐,所以价格居高不下。郝树强对这些伎俩门清,他专程跑到进货源头,深入研究,摸清缘由,就地批发购得大宗没有经过漂染的素色马海毛,运回天津郊区,根据需求,自己染色,再由南方小厦推向市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顾客用手一攥,就知道品相。如此,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郝树强的南方小厦名声大震,顾客趋之若鹜,成为那个时候塘沽人集体的时尚记忆。
郝树强夫妇也因此挣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为后来塘沽营口道金三角世纪广场、河北路美家商城、洋货市场新洋世纪商厦、新港开发福慧花园、幸福家园、祥和家园、开发区的米兰世纪等等房地产项目实现了最初的财富积累。
贻成集团付玉成,跟摆摊的三姐借钱起步
早些年,贻成集团创始人付玉成先生在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中,除了父母外,就是三姐付玉芹。
三姐付玉芹是家里最早干个体出来挣钱的。年,辞去公职,义无反顾到新华路集市卖服装。那时候三姐每天赶早到天津去上货,回来时大包小包,把人压得都没了影子,她一个同学从塘沽站下车,老远看见一个包袱走,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好奇地跑过去一看,才发现前面有一个人气喘吁吁的背着呢,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付玉成三姐。她干的很辛苦,很累,但也很有收获,有时候一天就能赚个多元,那时候普通工人月工资不过是40元左右。
付玉成是从那时候开始知道,除了国营以外,还有另外一条路好走的。于是,工作之余,他什么都干,有人取笑他卖过虾酱,他说我不光是虾酱,包括工程、土方、门窗在内,那些年什么都干过。
付玉成的第一桶金,是搞鸡饲料,从塘沽调料厂收酱油渣子,往无棣老家运,卖给老家人做鸡饲料用。
一年下来,去了本钱,净赚3万元。那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也是他后来的一切成功的基础。
他最初雇车拉运的本钱就是三姐给的,后来他在搞第一个房地产建筑时,三姐还资助过他一辆“普桑”和几万现金。所以他成功后,在许多场合都讲,贻成集团的第一董事,就是三姐付玉芹。
后来他和三姐一起做事,他资助三姐,都属必然。
鸿正集团孟庆如,从卖玩具起步
鸿正集团在塘沽新港地区开发的富贵嘉园孟庆如,原鸿正集团董事长,在家兄弟排行老三,街坊邻居都习惯性称孟老三,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有塘沽新北街的欧美风情小镇、新港地区的富贵嘉园,福州道上的鸿正绿色花园,也算是滨海新区本土最早一批靠房地产起家的民营老板。
孟庆如原来在中学教历史,是一个很会捕捉商机的人。据知情人介绍,他刚开始创业时,偶医院看病人,发现这里孩子太多了,认为这是一个商机,就在周日批医院门口卖。
他知道有病的孩子情绪焦躁,看完病,医院门口有玩具,大多会吵闹要买,家长心疼孩子,一般都会满足他们。那时,他的玩具生意卖得很是红火。医院卖玩具起步,后来他也在塘沽新华路市场卖布匹、服装,直到走进地产圈,完成了从地摊个体户到民营企业家的越迁。
永正裁缝店王永正,到天安门广场摆摊卖西服
在塘沽,谈到最牛的摆摊人,非王永正莫属。
永正裁缝店是国内响当当的私人订制西服制造商。从塘沽起步,在开发区建设花园式工厂震惊业界,曾经将天津滨江道上的浙江兴业银行大楼作为总店,如果你不知道这座大楼的前世今生,只要百度一下天津“最网红的星巴克”,就知道它的显赫了。
(这座星巴克网红楼,曾经做过永正裁缝店旗舰店)
创始人王永正,出生于年,从上中学开始就对服装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从小拆小改到自己设计加工,从改西服到做大衣,硬是无师自通成了小裁缝。
他把从海员手里买来的旧西服分解开来,反复对比测量,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凭着这种精神,一件漂亮的西服诞生了。
为了验证自己的手艺,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自己用于商品目的的西服,拿到北京的中心——天安门广场去卖。
多年以后,当人们问起这一经历,他说:“当时想法很简单,只是觉得天安门广场人多,可能出售快一些而已。”
实际上这种销售行为只持续了几十分钟,因为他的西服一亮相,新颖的款式,精美的做工,又挺又板,十分惹眼,立即就引来众多的抢购者。
这件事坚定了他做裁缝店的决心,后来从条件优越的铁路单位辞职,在塘沽文化路上一间门脸房开干,一路风生水起,一度成为国内知名的西服定制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在塘沽集市练过摊的,还有巨川集团总裁、鸿发集团董事长、宏达集团董事长、双盛园餐饮老板等十几个地方商业大佬。他们有的卖过盒饭、有的卖过香烟、有的卖过沙发、有的卖过毛线,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他们共同点亮了塘沽最初民营经济的星星之火。
其实,不仅是塘沽民营企业家,在中国民营经济起步阶段,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佬们也都摆过地摊。
年,40岁的柳传志,拿着中科院计算机所投资的20万元,拉着几个同事,开始了他们的创业。
创业之初,20万,一下子被骗走16万。
于是,为了企业活下去,为了给员工开工资,他走上街头,摆起了地摊,开始卖旱冰鞋,后来什么好卖卖什么,运动服、电子表都曾出现在他们的摊位上。
年,马云成立海博翻译社,刚开始运营很是艰难,公司每个月收入只有元,而房租就要花掉元,严重入不敷出,为了维持运营,马云前往义乌批发鲜花,白天工作,晚上摆地摊,来维持公司基本开支,用这个钱整整维持了3个月,公司才开始进入收支平衡阶段。
纵观这些塘沽民营大佬,他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行业有别、产品多样,却有着高度的共同性,都是从练摊起家或者与练摊相关,都是白手起家。
他们是许多特点的组合,最重要的是特立独行的个性,自信、果断、坚韧,真正能吃苦,另外不得不说,还赶上那个宽松时代赋予的运气。
像王永正这样,敢于拿着西服到天安门广场去摆摊兜售,接受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审视,其胆量不可谓不大。天安门是国家的政治和权利的象征,是中国的脸面,他的产品能在天安门广场受到欢迎,就等于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偏赶上他的运气实在是好,那个年代天安门广场居然还允许他卖西服,这是他们一代人的幸运,也是中国一个时代的幸运。
曾经,天安门广场是真的可以摆摊的▍结语:
这些大佬们,如今有的身陷囹圄,有的刚刚走出泥潭,有的已经大势已去,有的仍然二次创业不懈追求。但他们那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不低头、不认命、不妥协的心,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东西。
三十多年过去,面对后疫情时期社会经济困境和现实就业问题,面对当下6亿人每月工资0元的逼仄生存问题,总理敢于说实话,不回避矛盾,勇于打破陈规,也要求各地放下城市的面子,管好百姓的肚子。
但是,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地摊毕竟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策,即便如前面介绍的塘沽商业大佬们,也是在取得第一桶金后,想到的是更大的发展。前浪奔涌,后浪来袭,愿地摊的经济大海,给更多的贫苦人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