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从缝纫机厂到创客港重庆国际创客港诞生
新华社重庆3月22日电题:从缝纫机厂到创客港——重庆国际创客港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柯高阳、陶冶
走进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边的重庆国际创客港,郁郁葱葱的黄桷树和雕塑小品点缀其间,随处可见的年轻“创客”让人感受到这里的创新氛围与创业活力。但仅仅在五年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之地。从无人问津的老旧厂房变身为吸引百余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过亿的“双创”园区,重庆国际创客港是怎么做到的?
(小标题)老厂房变身创客港
重庆国际创客港前身是曾经名噪一时的红岩缝纫机厂,上世纪90年代缝纫机厂倒闭,留下占地90余亩的闲置厂房。
年,沙坪坝区政府牵头提出规划建设重庆国际创客港,由3家企业联合投资1.7亿元对老厂区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创新创业文化产业园区。
“老厂房是城市特殊的工业记忆,还被列入重庆市历史建筑名录,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对旧厂房以保护性加固为主,风格统一设计,尽量保持历史风貌。”负责园区运营的国际创客港园区管理公司办公室主任周尤说,园区内还有数十棵黄桷树,树龄平均在五十年以上,都得到了保护。
在拆除一栋危旧厂房时,施工人员发现有一棵黄桷树的根系已经嵌入墙中,与墙体融为一体。为了保护古树,建设方决定将这面墙保留下来加固整饬,将周围建设为开放式绿地。现在,这棵与墙共生的黄桷树引来不少市民拍照打卡,成为园区里小有名气的“网红树”。
(小标题)“政策+智力”推动创新要素聚集
重庆国际创客港位于嘉陵江滨江路黄金地段,背靠重庆大学,又濒临重庆著名景区“千年古镇”磁器口,有非常高的商业价值,但作为重庆主城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大区的沙坪坝区,没有将其简单打造为商业街区,而是把这块“宝地”留给创业者,让他们的理想从这里起航。
国际创客港开园之初就明确提出,鼓励培育发展以创新技术、设计服务、文化传媒、信息咨询、“双创”孵化器等为主的产业格局。沙坪坝区政府为此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凡是符合产业政策的入驻企业,可获得长达三年的租金补贴。
筑智建就是首批签约入驻的企业之一。这家从事三维可视化大数据研发及应用的科技型企业,看好西部地区的市场空间,从上海搬到重庆,租下两层楼近平方米的场地。
“除了租金补贴,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也是吸引我们落户的重要原因。”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公司总经理赵亮说,公司正在研发的建筑信息化模型系统需要大量土木工程、建设管理、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人才。沙坪坝是重庆传统的教育大区,园区又紧邻重庆大学等高校,为招聘人才、吸纳学生实习提供了便利。
近水楼台先得月。利用区位优势,创客港主动与高校合作,不仅挂牌成为重庆大学“来华留学生创业创新实践基地”,还专门修建直通校园的观光电梯,帮助企业延揽高校人才,推动创新要素聚集。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张成臣年应聘进入筑智建工作,他说:“现在不仅是学生来实习工作很方便,公司请学校的专家来研究课题转化科技成果,老师们坐个电梯就到,合作也更紧密了。”
(小标题)聚拢人气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重庆国际创客港已吸引入驻上百家,成为重庆规模最大的滨江“双创”产业园,年产值超1亿元,为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大量创新型企业的聚集,使创客港形成企业共济共赢的发展平台。“80后”海归张博就是受益者之一。这位回国创业的重庆女孩,和伙伴在创客港开起了摄影工作室。张博说,这里有成片的老旧厂房,毗邻磁器口老街和大学校园,很适合外景拍摄就地取材。还有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在园区里上班,这些都是她的目标客户人群。
入驻企业不断增多,创客港的“人气”也旺起来。“很多创意园白天忙忙碌碌,夜晚空空荡荡。”周尤说,创客港规划了多个停车位的地下车库和沙滨路上最大的滨江广场,还引入了影视娱乐、酒店、餐饮等配套生活服务设施,原有的一栋旧厂房被改建成缝纫机博物馆,西南地区最大的巨幕影厅也已开业放映,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民宿酒店几乎天天爆满……创客港还将入驻3D打印、VR虚拟现实和机器人表演等数字互动体验项目,让市民既能感受旧工业记忆,又能感受现代科技,将园区打造成城市文化新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