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高中语文2019江苏卷表妹文本解读,

发布时间:2022/8/24 19:51:26   

对于高中生来说,最好的练习题就是高考真题。模拟题做五套、十套,不如把高考真题研究两遍、三遍。

有很多学生反应,对于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做一遍就记住答案了,第二遍就做不下去了。这种想法可不对。做一遍记住答案了,做第二遍的时候,就要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怎么通过文本推断出答案的。

这样做不是固化思维,唯答案至上,反而是训练你的思维,让你知道,文本是第一位,不能读的浅显,也不能想当然地过度解读。

总而言之,所有的答案都来自于文本。

以年江苏卷的小说题《表妹》为例,在分析“表姐”的人物形象时,很多人理解偏了,以为表姐是一个势力的人,这就影响得分了。其实,如果你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知道了作者并没有过多否定表姐这一人物形象,文本的主要意图是赞扬通过双手来勤劳致富的人们时,再去看表姐的形象特点,就不会答偏了。

那么,应该如何分析文本呢?接下来就以《表妹》为例,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解读。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一起交流。

题目:表妹作者:林斤澜

析:题目点出小说主人公是表妹,小说的主旨也要从主人公表妹这一角度来考虑。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析:文章第一段是环境描写,设置特定场景,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矮凳桥街背后的溪滩。溪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开阔但荒僻。加上一条溪的点缀,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暗含小说主旨:农村虽暂时落后,但显示出前进的大好势头。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析:小说开场设置巧妙。不直接点出人物的具体身份,让读者推断出大概信息:年龄上有差距;前面的走这一带小路,熟悉,是当地人;后面年长的走不惯,外地人;前面的很能干。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析:前面年轻的爽快,不拘于礼节。要把竹篮的衣服都洗出来,勤劳能干。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析:这一段几个动词用得好。话还没说完就蹲下来,不是轻拿而是“抓”过衣服,动作麻利。石板是早就铺好的,说明在这里洗衣服有一段时间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析:再次点出身份:后面年长的女人,的确是客人,“新鲜”说明不常来。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析:后面年长的女人,夸这里的好处,水清树阴凉。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析:前面年轻的女人回答,得知后面年长的女人来自城里。

“下雨天也洗衣服?”“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析:语言描写,再次突出前面女人的勤劳能干。

客人随即称赞:“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析:到这里,身份明确了,前面年轻的,生活在农村的,是表妹。后面年长的,生活在城里的,是表姐。这也是这篇小说的精妙之处,人物的身份随着情节的展开而一点点明朗起来。给读者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这一段再次点明表妹的勤劳能干。这是作者借表姐之口,给出的正面评价。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析:表妹勤劳能干,同时“踏缝纫机”又引出后文情节,作铺垫。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析:客人表姐此时虽然没干活,但年轻的时候也很能干,为后文做铺垫。这里不停地写表姐的“手”,很有意思。做惯活的表姐,闲下来,似乎有点不太习惯,非要让双手有点事做,哪怕是搭在树枝上。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析:表姐的这句话很关键。“在家里”应该是说表妹还没出嫁的时候,那时候表妹还年轻,却不怎么做活。现在为什么这么勤劳能干呢?留下疑问。联系后文可知,这时候还没实行改革开放,大锅饭,做多做少大家一样拿,干活缺乏劲头。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析:两手不停,表妹动作干脆、麻利。再次提到“手”,对应前文表姐无处安放的手。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析:表姐心里为何“矛盾”?大概是看到表妹如此勤劳能干,自己现在却很清闲,有些矛盾。再加上自己刚因为双手无处安放而苦恼,表妹接着又说空起手来不好,戳到痛处。那么,表姐又有什么烦恼?看下文,猜测可能是因为工资稳定,难以提高。表姐的心里也很奇妙,要给表妹看看自己,是有派头的,点出爱显摆的性格特点。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析:好比夸姑娘头发好,这个比喻用得好。其实还是说表姐以自己在城里生活为骄傲,但还要装装样子,说城里的无趣,夸农村的好。实在夸不出,只好夸空气新鲜。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析:既然城里生活好,表妹就顺口问了一下表姐的工资。引出下文的情节,同时也逐渐把小说推向高潮,主旨在逐渐揭露出来。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析:有“优越感”却还要“埋怨”,看出表姐内心的戏很足,以为自己很优秀,爱慕虚荣。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还吃着大锅饭。”

析:这个回答有意思。我们一般都比较谦虚,可能会低调地回答“嗯,照样拿”,但是表姐在继续显摆自己“吃大锅饭”。“吃大锅饭”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现象,这里是说在工厂内部,表姐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的工资。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铁饭碗!”

析:“铁饭碗”,比喻非常稳固的职位,稳固到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这不仅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梦想,也是现代一部分人的目标。表姐回答得很高调,为了更突出自己胜人一筹,不等表妹询问,直接说出自己的工作是“铁饭碗”,可看出其爱慕虚荣的一面。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析:“叫”“得意”这些词把表姐爱慕虚荣的一面发挥到极致。表妹内敛,看着表姐的显摆,只是“微微笑着”,其实内心戏应该也很多了。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析:表妹的一番话,再次点出其勤劳能干。而且,这里不只是表妹一人,上升到集体了。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析:“急”这个字告诉我们,表姐看到表妹的收入似乎要超过自己了,一时有点乱套。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析:表妹继续卖关子,压一压表姐的风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农村的发展势头良好,以表妹为代表的家庭妇女,不仅自己勤劳能干,还紧跟新时代,用新的方式、新的工具来促进发展。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析:看到表妹的收入远远超过自己,表姐着急到“不能转弯”。刚才还得意的表姐,败下阵来。这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农村不比城里差。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析:这一组对话,看到表姐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表妹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与前文的情节相呼应,这一句话也点出小说主旨:人要勤劳,勤劳才能致富,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析:“扑”“抓”“已经”这几个词看出表姐心态的转变,她加入到了表妹的队伍中,要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一样,通过自己的双手,去争取更好的生活。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析:表姐发生转变,小说故事也结束。名为“享福”实际上来农村劳动,提高收入。

(选自《十月》年第6期,有删改)

析:很多人都忽略了最后的出处及时间。时间很关键,年,改革开放初期。联系前文说“表妹还在家的时候”,推断那时候还没有改革开放,故表妹干活缺乏积极性。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劳多得,这时候农村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每个人都积极劳动,用双手开启新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2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