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发展 >> 脱贫攻坚基层采访行开阳站三张照片讲述田
锈迹斑驳的镰刀、烛火昏黄的马灯、褪色的篾条筐、老式缝纫机……推开坐落在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的村史馆大门,一个个老物件拨开岁月尘埃,旧时生活画卷缓缓展开。
一面文化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田坎村人、南龙乡人一个世纪以来的平常农事。纳鞋底、推豆腐,犁地、插秧,今昔对比是悲欢岁月,也是告别贫困、记住艰辛的见证。其中,有三张照片让田坎村村委会主任杨维洪记忆深刻,一张名为采茶,另两张是挑水和砍柴。三张照片,把田坎的几十年浓缩成了两个字——‘巨变’。杨维洪说。
采茶
人间四月天,是南龙乡最美的季节。漫山遍野一垄垄茶树郁郁葱葱,举目皆绿,走到哪里都是茶香。
今年4月中旬,春茶长成时,从四面八方来务工的采茶工人聚集南龙乡。一时间,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劳动场面。50岁出头的村民胡昌琴,已经在蓝芝茶园打工几年。身着民族服饰的胡昌琴,双手并用、眼神专注,将摘下来的茶青迅速投入箩筐,动作娴熟而连贯,美丽的瞬间被摄影师捕捉了下来。咔嚓一声,定格下茶韵十足的南龙新农村生活。
胡昌琴的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多年,她和老伴以前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南龙乡开展减调低效农作物后,老两口就开始了茶园打工的生活。从农民变成工人,胡昌琴很满意,种苞谷、采茶,都是地里干活儿,挣的钱却大不一样。采茶只要勤快,每天赚两三百元不是问题。
近年来,贵阳市稳扎稳打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让农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更加殷实。南龙乡坚持以茶产业为重要抓手,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订单农业,推动以一茶一蔬一果为主,林下养殖、生态养殖为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今年,翁朵村南贡组已建成亩奶白茶基地,正在筹备中桥村亩奶白茶基地。同时,围绕南贡组辐射周边,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完成了亩安吉奶白茶种植项目。南龙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胡晋说。
茶园绿了,乡村美了,旅游活了。
如今,游客在蓝芝茶园不仅能品茶,还可参与茶叶采摘、生产加工等环节,体验采茶乐趣。胡晋说,结合地理资源优势,南龙乡一盘棋谋划、一张图部署,将聚力打造一个以茶产业为主,其他经济作物为辅,以南贡贡茶文化为主线、茶旅一体化推进的贡茶小镇,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挑水
身后是岩石和大山,身前是一条荒草丛生的泥巴路,照片里的挑水人身着青衫,头戴草帽,一根扁担跨在肩,两头晃荡着铁皮大水桶。这个特别的场景,是田坎村人记忆中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常。那时候,鸡叫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挑水。杨维洪说。
彼时的田坎是山坳坳里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一个村民组里,一个望天水井要解上百号人的渴。20多个村民组吃水全看老天赏脸,产业发展更无从说起。年,田坎村建设分散式集中饮用水源点,群众开始用上自来水。但事实上,自来水的水源并不稳定,旱天‘旱’起来,人畜都没水喝。一位村民说。
年,田坎村被列为贵阳市特困村后,在贵阳市、开阳县、南龙乡等各级部门的帮扶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补短板、强弱项,精准发力两不愁三保障。针对各村现状,南龙乡把饮水保障、住房安全保障等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的硬任务,不断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其中,在田坎村实施两期水利工程,一期覆盖9个村民组,二期覆盖12个村民组,目前全村多名村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在今年的脱贫攻坚清零行动中,截至10月份,南龙乡共完成6个村、17处农村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受益群众户人,其中,受益贫困户11户46人,全面解决全乡饮水安全问题。
眼下,田坎还是那个田坎,山川连绵起伏,森林绿意盎然,今时不同往日的是,生活已开启了新篇章。
砍柴
远景灰蒙、近景深黑,砍柴的照片里,薄雾中隐约可以看到贵州磅礴山川的天际线,一名农户肩挑木柴,正往前走来。过去,大山的轮廓是一道风景,却也是一道屏障。被大山阻隔了交通的田坎人,每到冬季,伐薪烧炭,燃柴取暖。
一位田坎村长者告诉记者,上个世纪的田坎,道路不通,交通闭塞,煤块等取暖物资无法运进大山。一到冬天,部分村民就聚集在一处松树密集的小山坡,砍点柴火,准备过冬。由于路不好走,连托运木柴的马车也没法进山,大家只好肩挑背驮,把取暖的柴火背回家。
背一挑柴火,轻则几十斤,重则上百斤,徒步几公里,非常艰辛。忆苦思甜,村民非常感慨。
如今,田坎村不仅打通了连接外部交通的大动脉,还加快修建了通组路和串户路。得益路网发展,田坎人把村里产业做大做强,更有信心和底气。
田坎的路网建设,是南龙乡推动大交通、发展大产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五月,一条产业路如飞舞的丝带,在南龙乡境内山林、村庄间环绕伸展。这条路穿过南龙乡茶园、果蔬等农业产业区域,为当地群众出行和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便利。
这条产业路连接南龙乡翁朵村下寨组至土香村新寨组,将有效带动22个村民组户人增收致富。
以前,通组路3米宽、弯多路窄,成了产业发展的‘绊脚石’。现在,道路升级为6.5米宽的柏油路,再也不用为农产品运输问题犯愁了!南龙乡东官村村民说。
着眼以路兴产,以产脱贫,南龙乡依托产业路,打造脱贫致富快车道。下一步,南龙乡将把沿线旅游景点和特色农业串成一条珍珠链,让群众真正享受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政策红利。
贵阳晚报+/ZAKER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佘崇忠张可游红/文郑宇潇/图
编辑段筠/编审李枫/签发黄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