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正月初一,唐代宫廷燕乐鼓与你相约西

发布时间:2023/7/10 17:16:56   
天津白癜风医院 http://www.qwztbg.com/m/

这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的一次“重生”。那些来自盛唐的清音雅韵,经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的重新整理淬炼,将唐代宫廷与民间乐工的初心与情怀,汇聚于一台60分钟的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2月6日,这部再现当年宫廷礼乐盛况的舞台剧,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东仓鼓乐社举行了盛大的首演仪式。

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演员。(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尚洪涛冯炜摄)

年4月,东仓鼓乐社进驻大唐芙蓉园,15年来潜心深耕西安鼓乐文化,东仓鼓乐社从日渐凋零濒危的状况中,抢救了大批工尺(chě)谱,带出了一批虔诚的传承人。十多年来,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逐渐找回、翻译了浩如烟海的唐代工尺谱,恢复了当年的部分经典曲目演出,让无数中外游人聆听到来自千年前唐代宫廷的清音雅韵,对人类古老的智慧与文明惊叹不已。

盛唐的荣光,成为西安最骄傲的文化名片,当年的乐工们组建的“交响乐团”究竟是何种模样?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给出了细致入微的场景再现。唐代乐工们对音乐的专注,舞姬们对舞蹈细节的还原,服装道具的逼真呈现……都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风华。

在绚烂黑科技的加持下,舞台上将具有中国灵魂的西安鼓乐以生命传承情结,让“千年活化石”在当代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可以说,这部剧目历经数年悉心打磨淬炼,将原生态的东仓鼓乐二次提升升华,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尤其是古典音乐传统“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的要义,以及代代乐师以生命传承鼓乐灵魂的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展现千年时空亘古遗韵。东仓鼓乐社传承千年文化内涵,为中国风格、中国皇家气派的古典音乐得以还原、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牛年正月初一,唐代宫廷燕乐《鼓》将第一次面向公众演出。著名文化学者商子雍认为,《鼓》的每一次公演,都将是对“中国古代交响乐”人类非遗东仓鼓乐历史传承、记谱方式、演奏形式、保护创新的一次宣传。西安鼓乐从唐代至今没有断代,延续到现在,我们通过这部剧,以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解读、思考西安鼓乐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现代审美价值,展示中国音乐发展的过程,能让更多人受到感染,爱上中国文化、长安文化。(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职茵)

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演出剧照。(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尚洪涛冯炜摄)

记忆中的“旧时光”再重温

大华博物馆邀您体验特殊“时光展”

追溯流动的时光,感受岁月的变化。当又一个新年来临,一场特殊的“时光展”近日在西安大华博物馆开启。从60后熟悉的油灯、胶鞋,到70后玩过的沙包、铁环,再到80后爱不释手的“小霸王”游戏机、卡带录音机……展馆里充满“回忆杀”的众多场景及物件,带参观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沉浸式体验,走入历史,又回归当下。

走进“你好,时光展”特展展区,旧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一辆曾经最流行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斜靠在墙边,这曾是一代孩子心中的“宝马”;而另一边,旧木桌上那台用到掉漆发亮的老式缝纫机转动起来,仍能发出哒哒哒的轻快声音……记者从主办方获悉,此次展览以展品年代划分,设置“60纯真年代”“70似水流年”“80匆匆那年”“90朝花夕拾”和描述00后生活的“零”五大区域,通过60余组年代不同的“老物件”开启一条“时光隧道”,同时用老物件模拟出了真实的“怀旧房间”,并设置了“回忆银幕”播放视频,让潮流和复古相遇。

“煤油灯、大搪瓷缸子、老式电话……这些我们都太熟悉了,都是以前的日常生活用品,不过现在几乎见不到了。”家住未央区的郑先生夫妇在展览馆内看到了许多多年前的“老物件”,几乎每件都能勾起他们的回忆。

5岁的王子睿则好奇地指着一叠一分钱纸币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80后的杜女士笑着告诉他,“你不是爱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吗,这就是一分钱,妈妈小时候家里还有呢。”

在展览现场,记者也了解到许多“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比如一组“IC卡”展品,就是由生活在西安的70后翁女士提供的,“我上学那会没手机,又在外地,与家人的联系就靠IC卡电话,打之前要输入很长一串账号和密码,而且要排很久的队,但每个星期拿起话筒,听到家人声音的那天,就是我最快乐的日子。”翁女士感慨。

从四喇叭录放机,到当年的“硬通货”老式手电筒;从纸已泛黄的老式存折,到失效的车票、尘封的信件;从曾风靡一时的walkman(随身听),到如今已没有用武之地的软盘……大华博物馆工作人员谭先生告诉记者,此次展览的所有展品都是博物馆从市民中征集而来,“相比文物,这些展品也许不值一提,但在每个曾与他们同时代的人眼中,都意味着一段故事、一段青春、一段岁月。”谭先生说,此次博物馆策划“你好,时光展”的初衷也在于此,“这些随手收捡的老旧物件,不仅记录着个人或家庭生活的变化,也见证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孙欢)

人在异乡安心过年

柏树林街道办工作人员向辖区独居和困难老人送上“福”字以及慰问品。(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王健摄)

今年很多地方纷纷出台鼓励“就地过年”的防疫政策,但仍难以消除不少人内心最大的担忧,老家还有自己最牵挂的——老人。为了让大家安心过年,碑林区柏树林街道办事处开展了“冬日暖阳”为老关爱服务行动,为子女不能返乡的独居老人和困难老人送上年货大礼包。

“今年你们就安心在北京过年吧,不用担心我,你看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给我送年货了,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定期来给我检查身体,帮我做了大扫除,我在家好得很!”2月5日,87岁的梁珍老人和留守北京过年的女儿通话时这样说道。梁珍是柏树林街道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家属院的独居老人,儿子一家在国外定居,女儿一家常年在北京,以往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回来。随着春节临近,梁珍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着孩子们能返乡团聚。但得知因疫情防控需要,国家倡导就地过年,梁珍也主动劝儿女们不要回家。

在柏树林街道像梁珍这样,儿女过年不返乡的家庭不少见,为此,柏树林街道开展了“冬日暖阳”为老关爱活动,给辖区70岁以上的独居和困难老人送温暖,春节前各社区工作人员带着志愿者入户帮助老人大扫除,给老人检测各项身体指标;在腊八节当天给每位老人端去一碗腊八粥;小年刚过又准备了蔬菜、牛奶、面粉、对联福字等各类年货送上门。(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龚伟芳)

“福”在西安

近日,“喜迎辛丑·福满长安——‘小书童’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在西安城墙含光门南广场举行,“小书童们”在书法家的指导下,现场挥毫为市民义写春联,在学习感受中国书法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为在场的市民和游客送上新春祝福。(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李明摄)

人在西安福在眼前

2月5日,在火车站北广场的工地上,陕建六建集团工会组织退休干部们为建设者写春联、送“福”字。(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宇明摄)

“你在西安过年,我把‘福’送到你眼前”。2月5日,在火车站北广场的建设工地上,陕建六建集团的退休干部铺开笔墨纸砚,一副副喜庆的春联和大大的“福”字从他们笔端流淌而出。

今年为了配合疫情防控,陕建六建集团有多位外地农民工要在施工一线就地过年,为了让工地春节也过出浓浓年味,陕建六建集团工会组织退休干部们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为农民工工友写春联,送“福”字。写好的春联和“福”字挂在生活区的走廊上,工友们喜欢哪副就可以拿走,贴在自己的宿舍门上。为了给大家讨个好彩头,工作人员还到施工一线去送“福”字。现场工作人员说:“春节马上到了,我们希望大家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人在西安,福在眼前。”(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张佳)

树高千尺不忘根

制药企业为村民送温暖

2月6日,步长制药一行赴长安区引镇张寨沟村、南堡村开展节前慰问,为村民们送去殷殷关怀,并提前送上新春佳节的问候和祝福。这已是步长制药春节送温暖的第6个年头了。

一大早,长安区引镇张寨沟村委会门口就热闹起来了,工作人员和村委会干部一起搬运、规整慰问物资。“身体情况怎么样,年货办好了没有?”“赵步长教授心系家乡,给你们送年货,也送上对家乡最深情的祝福。”此次慰问活动中,根据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村民们分批次来到现场,由步长制药领导亲自发放米、面、油、肉等生活用品,并送去节日祝福。

李伟军副总裁表示,引镇是赵步长教授和伍海琴教授的故乡,乡亲乡土养育了他们,作为感恩与回馈,步长制药应该主动承担“饮水思源、回馈社会、反哺家乡”的责任,切实做好医药研发工作,将健康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中,为促进引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努力和贡献。(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江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1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