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发展 >> 十二年如一日,巧妇吴金娣勤劳脱贫央
7月31日早上7点半,仲夏的骄阳已经洒遍乡间的小路,旌德县孙村镇孙村村孙村片路旁的吴金娣家堂屋大开,顶着大门左侧是一台脚踏式缝纫机,西面墙上装了面大镜子,正对着的是一把老式理发椅,东边一角放着黄绿相间的手编篮筐、数十根编织条和一个刚编了底部的待完成品。
里屋,刚从后山菜地回来的吴金娣,正在服侍瘫痪的丈夫洗漱。料理完家务,吴金娣就要开始在堂屋忙转开了,踏上缝纫机,先把昨天村民送来要补的衣服补好,然后继续编篮子;来客人理发,吴金娣又拿起剪刀,变身理发师。这样见缝插针在职业间不断转换的生活,吴金娣一过就是12年。
今年69岁的吴金娣,是孙村村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乡邻们公认的“勤劳的巧妇”。
“那要从刚结婚说起。”吴金娣说,吴金娣的丈夫汪太旺,从小跟着师父学理发,出师后就在村里的理发店上班。上个世纪80年代公有转私营后,汪太旺就在家里立起一面大镜子,开起了“家庭理发店”。也想拥有一门手艺的吴金娣则四下求学裁缝,识字少的她看不懂图纸,就拆自己的衣服再缝制,因为手巧又用心,很快就能缝补裁衣了。依靠手艺活,小家庭和美而幸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年,汪太旺中风瘫痪致残,丧失劳动力,治病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农村里的手艺生意,挣不到什么大钱,老头子生病那几年前前后花了有15万元,家底都拿出来了。”吴金娣回忆道。但吴金娣没有被击倒,反而迎难而上,接替丈夫又成了理发师傅。
“他家金娣手巧得很,接过剪刀就能当师傅。十几年了我一直都到他家理发。”临近的合庆村村民洪训福说,时间一长,口耳相传,有些邻村的村民也会专门来找她理发。说起当年,吴金娣谦虚又自豪地说:“也是没办法,赶鸭子上架。光靠裁缝不行,又不能出去打工,老头子还要人服侍。好在之前老头子理发的时候,我就喜欢在旁边看,老头子倒下了,理发店没倒。”
手巧的吴金娣身兼双职,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可好景不长,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理发店生意越来越清淡,裁缝工更是早就随经济条件增长而式微。加上持续的医疗费用,眼见着日渐入不敷出,而唯一的儿子又没有稳定的收入,吴金娣备感无助又力不从心。年吴金娣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干部经常上门关心我们的生活,帮我们申请低保,后来我生了几场病,好在有扶贫政策报销了不少。家里支出的口子小了,心就安稳了。”提起近年生活的好转,吴金娣说多亏了帮扶政策。建档立卡以后,孙村镇因户施策,落实低保、残补、大病救助、就业等相关政策,引导其儿子外出务工,政策扶持再上自身勤劳,年吴金娣户顺利脱贫。
“她们家主要是因病残,支出高,收入少。有健康扶贫托底,加上吴金娣勤俭节约,人又肯干,还自学了好几门手艺,这样的家庭脱贫都不是问题。”该村卫计专干王夏英介绍,“关键是吴金娣快70岁的人了,去年还在家自学了编篮筐,这个精神值得大家向她学习。”
“编篮筐是去年下半年才学的,不难,就是收口的时候要一把力气,现在老了,编一个要一天的时间。”吴金娣一边编织一边说,今年大大小小编了50多个篮筐,生活不愁了,但也不想闲着。
“巧妇”吴金娣非但“不等不靠”脱了贫,年近7旬还在努力学技艺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了佳话。
年7月,吴金娣的儿子在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生活越来越宽裕。但吴金娣依然保持着忙碌的生产生活节奏,她说:“只要还能动,就想多学一个手艺,能挣十块钱是十块钱,就是不卖,小物件送送人也好,这些年大家都帮了我们家很多。”(方媛/文江旺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