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没有顾客时,杨兴梅就在店里认真修补衣服。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宋楚玉报道:近日气温骤降,路上的行人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行色匆匆。12月12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东风集贸市场时,正值下班时间,市场里叫卖声、问价声此起彼伏,卤味香飘四溢,人群熙熙攘攘。小杨缝纫店里还没有顾客,这里安静清冷的氛围和热闹的市场有些格格不入,但店主杨兴梅并不在意,只是默默地坐在缝纫机前埋头修补衣服。

这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里摆了一台电子缝纫机,杨兴梅平时大都是坐着这里工作。缝纫机后面是一张半人高的大桌子,上面铺着蓝色的桌布,桌面上放着蒸汽熨斗、皮尺、粉笔、账本,角落堆放着破布条、拉链。左上方的墙壁上挂了十几条新做好的衣服裤子,等待着主人们抽空来取,另外两面墙挂满了各式各色的布匹,供前来做衣服的顾客挑选。

听闻记者的来意,杨兴梅放下手中的活,搓了搓手心,局促地说:“我就是个裁缝,能拿出来说道的实在不多。”

杨兴梅今年53岁。初中毕业没几年,经亲戚介绍,她拜五堰一位小有名气的老裁缝为师,当了一年多的学徒,学习制衣、改衣、修补缝纫的手艺。跟着老师傅干了两年后,年,她在东风轮胎厂附近开了家缝纫店。当时,还未成家的杨兴梅吃住都在店里。

聊到开店,杨兴梅的话匣子渐渐打开。

开店后不久,店里接到了第一单生意,住在附近的一位大姐找杨兴梅做一身衣服。杨兴梅十分激动,白天就量好了尺寸,裁剪好了布料,到了晚上,已经睡下的她又爬起来再次核对登记尺码和布料,生怕弄错。“还好没有出错,最后如期完成,大姐也非常满意,后来她有啥针线活都来找我,还给我介绍了不少顾客。”杨兴梅笑着说,这么多年过去,第一次给人做衣服的场景她仍记忆犹新。

手艺好、收费实惠、为人实诚、干活认真,杨兴梅凭借这些,收获了不少回头客,做衣服、改大小、裁裤边、换拉链,只要是缝纫活,附近居民都来找她。

年,杨兴梅成家后在十堰火车站附近买房定居,缝纫店也因拆迁需重建,不过,她的店铺经过两次迁址,也还是在原址附近。年,她的店铺又搬到了东风集贸市场。

多年来,杨兴梅每天早上七点出门,乘坐16路公交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再步行到店里。晚上七八点闭店后,她再坐16路公交回家。记者问杨兴梅为何不把店搬到火车站附近时,她说,如今来找她做衣服的大都是中老年人,而且老顾客几乎都住在附近,如果她搬得太远,他们想做衣服时会很不方便。

采访结束后,杨兴梅执意要送记者离开,这时,记者才发现她走路与常人不太一样。原来,杨兴梅幼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不便。“我从不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别人能做的事,我一样能做。”杨兴梅笑着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1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