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白戏幕后藏高人飞针走线绣乾坤

发布时间:2023/7/18 18:23:26   

“演什么戏,就要做什么衣服,都是有讲究的。”老式缝纫机“哒哒哒”运转,刘少珍指尖翻飞,快速移动翻转丝绸。在她身后,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木偶,在精美戏服的衬托下活灵活现。从50多年前入行,到如今成为廉江市首屈一指的木偶戏服制作师,刘少珍跟她的这些五颜六色的宝贝们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花旦穿什么衣服、配什么袖子,武夫配什么袖子,刘少珍清晰明了,如数家珍。她的丈夫龙有文,如今是廉江木偶戏龙家班的负责人。在龙有文看来,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廉江白戏台上的表演是一门优雅的艺术,而幕后服装同样令人着迷,精美又符合人物形象的衣服能对整部戏剧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夫唱妇随串起台前幕后大戏

穿针引线、串亮片、把亮片一片片纳到龙袍的龙鳞上。针起针落间,一条金光闪闪、栩栩如生的龙便跃然戏服上。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刘少珍拉直了龙袍,反复检查思索,随后又拿起针线为龙身个别地方缀上大小不一的珍珠。

“想要作品形神俱备,少不了观察思考和创新。”这是刘少珍制作木偶戏服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她一以贯之的理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白戏最为兴盛的时候,每逢诞期或农闲的时候都会有演出。那时演出多,制作戏服的需求也大。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刘少珍主动承担起制作戏服的重任,一个人挑起整个戏班子戏服道具制作的大梁。

“开始就是想为戏班子分担点事情,不知不觉就做了这么多年。”为了扶持丈夫的事业,刘少珍自学戏服制作、白戏表演、木偶头盔制作、木偶妆容上色等,成为了龙家班“背后的女人”。夫妻俩相守相伴,不知不觉间也持续了40多年。

“哒哒哒”刘少珍脚踩缝纫机,手指随着针尖起落快速移动布匹,起脚、转线、缝纫、收针……很快,一块色泽鲜艳的丝绸,就在那台老式缝纫机下初现雏形。

缝纫机是跟了刘少珍几十年的嫁妆。尽管电动缝纫机已经普及,但刘少珍依然舍不得换掉它。她老了,缝纫机也老了,但记忆留了下来。缝纫机被岁月锈蚀的痕迹,见证了廉江白戏自兴盛到迟暮的历史,也见证了刘少珍为廉江木偶戏默默付出的最好年华。

服饰如何创新才能让花旦舞动起来更加婀娜翩然,如何能让武生看起来更英俊刚正,书生的妆容和服饰如何制作才能更加契合……为了让作品“活起来”,舞台效果更佳,刘少珍常常跟着丈夫“上台面”。用她自己的话便是,只有自己会唱戏,了解廉江白戏,进入戏中人物的世界,才能更好地揣摩角色需求,制作出更加精美合适的服装。

精工细作单人月产出仅四五套

因为戏服制作精美,不少外地戏班子慕名而来,点名找“龙家班的珍姐”定制戏服。一套戏服制作成本不高,只是颇费功夫,刨去可以用缝纫机缝制的部分,要完成一件戏服的制作,还需要缀珠子、钉纽扣、绣花纹等诸多手工。

“做这个赚不了多少钱,我偶尔有空就会接单,有这个手艺就不想荒废了它。”改革开放初,在刘少珍处定制一套戏服约30—45元,不同的人物需求价格会有些许差异。现在定制一件价格为—元。相较于普通戏服,龙袍因做工精细、用料多,故而价格高出一倍不止。

木偶戏服制作是件精细活,跟制作普通衣服不一样,没办法实现全自动化。这种以手工为主的活计限制了接单人的“脾气”,接不了急单,也没办法接批量式的大单。刘少珍年轻时一个月可以制作四五套,包括头盔在内的全套木偶服饰,现在年纪大了,再加上木偶戏服制作需求缩减,一个月只制作两三套。

木偶戏服制作入行门槛不高,但要有所进益却不易,欲制作一套精美的戏服,需具备善于观察、反思、总结、创新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兴趣。

“比起木偶戏服制作手艺的传承,我希望更多人可以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3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