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守艺以衣传心澎湃在线
原创张思思燕赵都市报收录于话题#守艺17个
张曼玉花样年华,陆小曼才子佳人,张爱玲纠葛的男女世界,还有周璇、阮玲玉、秦怡这些初代偶像的明星魅力……想到这些人物,你脑海中的画面是怎样的?会不会总有一件风情万种的旗袍?
旗袍,在今天的网络语言环境中,可以被直接翻译成英语“Chinesedress”。这种起源于旗人服装的女装样式,由于时代的机缘,带着光环登上国际舞台,仿佛是灰姑娘遇见的仙女棒,把中国女性从一种保守、灰暗、模糊的角色中“解救”出来,第一次展现出独特鲜明的美好。
“上海滩最后的旗袍大师”褚宏生曾表达自己的愿景:希望某天,旗袍能回归中国女性的日常装。无论喜不喜欢这样的期待,不可否认,中国女性对于旗袍是别有一份感情和执着的。
“从领点开始,经锁骨斜摆腋下,顺滑到腰,开叉于腿——就是这条侧曲线,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和旗袍独特的美丽。”一丝不苟挽起的黑发,优雅合身的中式斜襟儿立领罩衫,手指灵活地按压和抚摸着面料,把各式各色针线运用得流畅如诗……张丽娟,就这样站在裁剪台前,一边忙活着手下的裁剪活儿,一边与记者讲起自己和旗袍的故事。
敢动刀剪的丫头
朋友们管张丽娟叫娟子。年,娟子出生在河北承德。她的姥姥和母亲,都是喜欢做衣服、做旗袍的巧手。
“承德的满族人多一些,我又从小跟着姥姥长大,总看到她啊,不停地做衣服。那些旗袍上的款式、盘扣、包边,我从小就熟悉。还有她们剩下的布料布头,我胆子大,就敢拿来自己学着样儿剪裁……”张丽娟回忆小时候的顽皮,笑得特别开心。她说自己和旗袍的缘分,大概就起在“不怕剪子敢动手”那么一点点与别家孩子的不同。
年,娟子是河北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业就读的一名学生。暑假回家,他看待外婆的手艺已经有了一种“专业的眼光”,看得技痒,她决心做一件属于自己的旗袍。
那件淡黄色、桑蚕丝面料的旗袍,是张娟丽的第一件“作品”。
“说是我要做旗袍,其实是外婆给我量的身,外婆指导我打的版。她的要求特别严格,任何一个步骤想偷工减料都不行,旗袍做成了,连烫的步骤不对都不行。”那件旗袍的幼稚和简单,现在回想起来,娟子了然于心。但对于家族“手艺基因”的信念,她也很有自信,她说那件旗袍做好后,自己非常喜欢,也骄傲了很长时间,那种独特的美丽让她特别有成就感。
毕业后,娟子留在了省会石家庄,在这个纺织工业曾极为发达的城市,从事服装出口方面的工作。“按照外国客户的订单要求,到国内生产厂去加工,有时候想跟客户建议更有‘中国味儿’的款式和设计,人家不一定接受,慢慢就有了自己做设计、做旗袍的冲动。”
娟子说,设计一件旗袍,亲自选料亲自裁剪,再眼看它穿在别人身上特别好看,自己会觉得很幸福。这种幸福把她留在这个小众而辛劳的行业,一干就是十多年。
旗袍“变”与“守”
旗袍原来是满洲女人的传统服装。长袍大袖,直线式,胸、肩、腰、臀藏在袍内,绝不表现身材和女性曲线。
让娟子从大学就念念不忘的“旗袍”,实际上诞生于二十世纪初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年代,是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荣的时期,街头共存着缤纷多样的时装,海派旗袍尤为流行,取代了上衣下裙的女性“标配”,成为时尚。
“海派旗袍受西方影响,追求线条美、曲线美。”娟子说,“旗袍的样式是一点点演变过来的,我姥姥那时候做的旗袍,还大致属于清末民初时长袍马褂类,肥肥大大的,方便人们干活。后来的改良旗袍受海派旗袍影响比较深,比较显身材。”
传统旗袍是全开襟的,依靠盘扣的开解或系紧,实现穿脱。“做得好的旗袍,穿着者不会担心走光,因为独特的制作工艺决定了旗袍与身体的贴合性”。制衣大师褚宏生说,旗袍是手工编织的另一层皮肤;它与我们熟悉的现代常服有一些区别。
“它的袖子与身片是连在一起的,门襟则需要手工扦上去。”娟子说,“传统旗袍没有胸省腰省,但有一套完整的‘归、拔、整、烫’工艺,而且极为严格。比如一个烫熨的功夫,能把腰部看起来多余的空间归进去,胸围拔出来。面料是一片布,而人体是圆的,通过手工才可以缝制出那种圆润而完美贴合的感觉。”
娟子姥姥的时代,做旗袍用的最多的面料是桑蚕丝。桑蚕丝柔软,缺乏硬挺感,所以过去做旗袍需要刮浆。这个“浆”,也是旗袍师傅自己做的。做好“浆”之后,把整个幅宽的面料放在桌子上,一点点刮匀,这样的面料才能用来做旗袍。“刮浆特别考验技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薄厚不均匀,做出来不好看。”
到了娟子生活的时代,旗袍已经摆脱了“刮浆”这样的工序,以各种考究的内衬作为替代了。尽管如此,娟子认为,技术和材料的进步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手工制作赋予旗袍的独特美感。
她在解释自己为何在今天还要坚持一针一线手工缝制时说,千百年来,中国母亲的指尖缝缀着一家人的温存体面,旗袍等传统服饰上承载的感情,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不仅如此,旗袍上面的一个花边、一片刺绣,当它用心而为、以手完成时,其精美程度往往是许多现代流水线工艺都难以达到的。
为了追求这种境界,“旗袍迷”娟子,决定走一条与前人不同的手艺之路——她要让旗袍传统美真正融入今天的时尚。
娟子的客户都知道,她制作的旗袍在领子部分有一个小特点:旗袍立领的项后合拢处,不是平直收口而是半圆收口。穿旗袍的女人,以前最讨厌在这个地方被立领的扣子钩到头发。把立领由直改圆,不仅省掉扣子,不会刮头发,而且领后线条更贴伏颈项,充分展现女性的优雅柔美。
谁为坚持“定价”
现在,旗袍也已经开始工厂化批量生产了。坚持手工制作的意义何在?
娟子用一组对比回答这个问题:流水线上下来的成衣,大多可以分成、、这样的尺码;而一件定制旗袍,要依着人体特点,至少量取身体三十多个部位的数字,设计裁剪而成。
两种方法完成的作品,对身体的贴合与表达,效果自然也完全不同。“量体裁衣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设计师思考客人的体型特点,为她设计怎样的曲线,以及这件衣服能够配合什么样的场合穿着,等等。”
娟子反对那种认为只有“完美身材”才有资格穿旗袍的观点。她说,“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件心爱的旗袍。不论高矮胖瘦,我认为都可以穿着合适的旗袍,走上任何舞台。”
相对于旗袍的“完美”,她更看中这种风格女装对女性身材“不那么完美之处”的弥补和改变。
去年娟子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时装品牌发布会,在那次作品大秀上,她做了近百套旗袍,邀请许多“素人模特”来做展示。尤其有一位怀着三个月身孕的“准二孩妈妈”,她是牵着大宝、怀着二宝,骄傲地走上T台的。
“其实那会儿这位宝妈已经挺胖了,但因为我们是量体裁衣,给她设计的旗袍非常合身。走上舞台的她,一点都不尴尬,只有满满的幸福与骄傲。好旗袍带给人的改变,就是如此明显。”
不仅改变着穿旗袍的人,也改变着做旗袍的人。
从兴趣到事业,痴迷旗袍制作近20年的娟子说,人们往往以为,有20年绣工的师傅、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高级定制……这些耀眼的名号,会让她们的作品与“售价不菲”画上等号。但是,聚光灯外,更多的老师傅辛勤缝缀的付出,正在一点点被机器的轰鸣所淹没。
“流水线生产,分别打几个号码的版就可以批量生产了。但手工定制是针对一个人,单人单版单款,成本肯定高。而且定制是一个师傅从头做到尾,耗费工时长,也影响造价。”娟子说,自己做过最贵的一件旗袍,价值20万元人民币,“面料使用了整幅的缂丝,而且是我们河北的非遗传承人王鹏巍老师的缂丝作品,这种传统手艺制作的面料本身就极其珍贵,加之使用了传统刺绣和手工盘扣,全手工缝制,自然价值不菲。”
成名之后,有人想跟娟子合作,请她代卖批量生产的品牌旗袍,被她委婉地拒绝了:“还是想做独一无二的旗袍。一个作品接着一个作品地做,这与工业化生产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还是觉得坚持传统更适合我。”
小细节成就“大裁缝”
这几年,娟子的坚持得到回报。不仅她的传统服饰原创品牌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