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印江抓项目供
采摘、搬运、晾晒……初春时节,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河西村的食用菌基地里,春耕劳作一派火热。
刚给露天栽培的木耳喷完水,田茂元又开着三轮车来回于晾晒棚与木耳基地之间,转运工人采下的黑木耳。 停稳三轮车,田茂元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在这里务工很划算:一是可以找点钱,二是有机会学点种植技术,三是可以照看父母。” 51岁的田茂元是河西村新华组村民,上有耄耋之年的父母,下有未成婚的两个小孩。为了生计,他在外务工20多年,已倦于漂泊的日子,一直视机回乡发展。 年10月,正值该村食用菌种植用工高峰,回乡的田茂元成为了食用菌种植基地上的一名管理员,负责菌棚保温、菌棒注水、木耳搬运。
“每月收入元,比在外打工少一点,但在家不用交水费和房租费,也过得踏实。”搬着一筐筐木耳上车,田茂元很是满意,一脸喜色。 “最近每天都有二三十人采摘。”基地管理负责人田建江说,得益于村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当地群众每年在基地上就近务工收入就达60多万元。 “在家务工还真好,又能照顾老和小!”时下,随着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农业春耕生产有序推进,在印江,不少农民像田茂元一样,在家门口就近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该县经开区翔云服装厂,工人们忙着赶制年前定下货单产品。缝纫机前,来自厂区附近小云村的勾双,动作麻利地给一批新衣服绞花边、剪线头。
以前,勾双在外地打工,家中的父母和小孩是她心中最挂念的。自从家门口有了制衣厂,勾双在家门口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每月少则元,多则元。 她说:“如今心里踏实多了,既有工资还能照看老人和孩子。” 务工收入是印江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该县以大抓项目为突破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产业带动为切入点,扩大就近就业范围。同时,立足就业创业需求,积极采取“招工+培训+就业”、“职业培训+实用技术+门口办班”模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为农民提供就近就业渠道。 如今,随着该县工业产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风生水起、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金融、就学等就业创业政策的深入实施,使得数万名群众走进工业企业、农业园区和旅游行业等,实现就近就业、持续增收。通讯员左禹华陈继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蔡茜
编辑王迟
编审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