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电影缝纫机乐队除了摇滚情怀,剩下的也
《缝纫机乐队》秉承了大鹏上一个导演作品《煎饼侠》的主要精神:贩卖情怀。进步还是有,但说不上大。看完电影我预感到,这部《缝纫机乐队》也会重蹈《煎饼侠》的覆辙:影评人唱衰,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爆米花电影。而一小部分观众才会感同身受,笑中带泪。这种感觉,学生时代组过乐队的人应该会懂。
从电影开始,剧情就不免落入俗套:一个失败者找到了另一个失败者,以理想之名,煽动了其他这样或那样的不得志的人入伙,努力实现一个目标,过程曲折,结局圆满。无论是《少林足球》、还是大鹏自己的《煎饼侠》,这种套路我们已经见过太多太多。最相似的应该是《摇滚校园》。
通过宏大的场面来掩饰电影内核的空虚,也是这部电影的特征之一。东北式幽默主线掺和了一点黑色幽默式的笨贼元素,《热血高校》式的奔跑元素,以及最后演出的大场面,简直是魔幻现实。好在剧情逻辑还算没有什么硬伤,前头的伏笔最后都交代清楚了。关于坚持理想的热血部分,在最后一幕的大合唱中,达到了燃点。其实,从《战狼》伊始,中国的导演突然学会了合理使用煽情的手劲儿。这一点,尤其值得祝贺。
这几年,摇滚音乐题材,虽不乏作品,但也几乎是内地市场的禁区。从卢庚戌《怒放之青春再见》,到崔健《蓝色骨头》,再到秦昊主演的《摇滚英雄》,还有郑钧的《摇滚藏獒》,包括笔者曾经有所参与的《爱在摇滚的岁月》,票房成绩多暗淡。这也让“摇滚”这个词,凭空更添壮烈感,就像电影里被折断的巨大吉他雕塑。换个角度看,它将是有史以来国内票房最高的摇滚电影。
《缝纫机乐队》的导演是网络剧转去拍电影,他们的优势在于通过网剧磨练出来的制造笑点的本事,但劣势在于把5分钟的短剧拉长到90分钟之后,对整体故事的把控。换句话说,5分钟的短视频只要讲好一个笑话就行了,但电影毕竟是要讲故事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想好故事,再往里面填笑点。但是如果你反过来,先想好笑点,然后去编故事,那唯一的结果就是你的故事被分割的七零八碎,不成样子。《缝纫机乐队》呢?印象最深的只有古力娜扎的大白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