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第四消费时代来了,不改变这4种行为,你可
最近跟朋友聊天儿,大家越来越认同一个观点:“钱得花在刀刃上。”
有的朋友过去花钱从不计算,现在所有支出直接砍半,连煎饼果子都不敢加蛋。
还有的朋友在停摆期间,加了很多购物车,说解封后一定要报复性消费,结果还没解封,就开始习惯性省钱,甚至学会了自己推头发。
虽然是个例,但从侧面反映了消费市场的一些情况。
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7%,3月份以来,也连续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不难理解,疫情确实让一些行业受到了重创,人们的收入缩水了,消费能力下降了,得捂紧钱包过日子了。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说:“大的灾难过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次疫情或许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发生的一次转向,把市场推向下一个消费时代。
也就是很多人提到的“第四消费时代”。
什么意思呢?这是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提到了一个概念。
就是人们从原来的追捧时尚流行、大牌奢侈品的消费观,转向注重自身需求、产品质量和舒适度上。
国际品牌潮流趋势不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们买东西更多看自己需不需要,更多挑好用不贵、性价比高的,虽然书中提到的是,日本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的四个消费阶段,但跟我们多少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个样本可以拿来参考,通过对四个消费时代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消费市场的历史变迁和目前状况。
第一消费时代离咱们有点远。
大概是从年到年,这个阶段是以一线城市为中心的消费阶段。
人口不断向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地区的消费增长,消费重心从农业转向轻工业。
比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并称为老三件。
我小时候还骑过二八大杠,如果当时能把这些配齐,说明家庭条件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第一阶段,能真正享受到消费的,仅限于城市的中产阶级。其他大部分人还处于贫穷状态,也就是存在消费差距。
第二消费时代是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商品在全国的普及。
时间大概是年到年,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逐渐释放,近代工业化迎来了真正的发展。
冰箱、洗衣机、彩电成了生活的标配,被称为新三件。
这个时候的消费主体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倾向也都是买大不买小,特别是电视,谁家的大,一群小孩就去谁家看。
到了21世纪,又进入了住宅市场化时期,跟房子有关的支出迅速增长,如果谁在这个时间段买了房子,那真的可以躺着数钱了。
到了第三消费时代,消费主体开始从家庭转向个人,注重个性化、差异化,高端化和品牌化。
时间从年到现在,这一阶段的消费来到了顶峰。
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商家的各种营销手段和噱头,总之就是要把你兜里的钱全部掏出来。
作为消费主力的Z时代,一方面是商家无孔不入的广告诱惑,一方面拥有远比父辈们更富足的物质基础,自然在消费理念上更超前更大胆。
有的朋友一个包得花半年薪水,一套衣服顶我整个衣柜,一度让我觉得我还活着第一消费时代。
这无疑为小额D、信用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现在点个餐都受到贷K的消息提醒。
另外,互联网抹平了信息差,没看过自然不会想要买,但现在打开手机电商平台短视频直播,就像移动的商品橱窗,那种新鲜感让人们产生了欲望和冲动。
第四消费时代到来之前,一般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契机。
像日本经历了两次大地震和雷曼危机,经济长期不景气,造成了收入降低,人口减少,老龄化严重等社会现象。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和财富的意义,他们不再通过消费实现个人的价值,不再注重物质上的攀比和享受,而是理性的选择简单的、去品牌化的、性价比高的商品。
与之相似的是,疫情的反复,也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是频繁发放的大额消费券,还是各电商平台的拼命促销,好像都没有激起太大的浪花。
之前跟消费有关的高频词汇都是:假精致、高配思维,现在变成了攒钱、平替、价格刺客。
另外,共享的概念也开始受到了重视。
一些闲置的商品很多人会放到二手平台,这样既可以减少浪费,又能将商品的价值最大化,而且慢慢减少闲置你会发现,很多东西真的不需要。
用物质的精简反倒能换来精神的充裕。
虽然大家花钱少了,但是对品质的追求没有妥协,也就是用比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过硬的商品。
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大牌奢侈品,而是更加注重性价比,国产品牌的异军突起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我以个人为例,聊一聊疫情下的第四消费时代,应该改掉哪些有风险的消费观。
第一个,改掉用信用卡超前消费的习惯。
我自己有几张信用卡,花B、借B、B条、J条的额度也不低,所以买东西的时候就习惯用这些工具提前透支,毕竟花了之后有一个月的周转期,只要现金流稳定,就能按时换上。
但这会造成一个假象,就是信用卡里的钱,我会觉得是自己的钱,一张卡额度几万,几张加一块就是几十万,让我觉得自己还挺有钱的。
也就诱发了我有能力买新手机、新衣服的冲动。
但疫情期间,很多人的收入都受到影响。
特别是底薪低,全靠奖金和提成的职业,就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没有储蓄习惯的人会发现,信用卡要还、房贷车贷要还,正常消费也不能停,拆东墙补西墙,搞得焦头烂额。
所以现在我的消费都是能不用信用卡就不用,除非是生活必须又周转不开的时候,这样至少可以让我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在付款的时候悠着点。
第二个,改掉为满足多巴胺而冲动消费的习惯。
多巴胺是一种让你产生欲望的神经传导物质,可以简单理解为他的释放会让你产生想要买新包包、新衣服的冲动,不过一旦得到了,它就收工转而产生新的欲望,这就是成瘾的过程。
你不停的买,买完就不喜欢了,还要继续买新的。
因为只有新鲜的、未知的能让你产生预期的东西,才能刺激多巴胺的释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盲盒,那种充满预期的神秘感,让你一旦入坑就停不下来。
除了盲盒,商家也深知多巴胺的作用机制。联名款、限量款,总之让你在满足和欲望之间不停的拉扯。
现在我都是非必须情况,绝不打开购物软件,什么消息提醒、什么推荐全都不看。
跟逛街一样,只有不去逛才能不去买。
碰到需要的东西就先给自己一周的冷静期,而且经常是“没有它好像对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也就不再需要了”这样的结果。
第三个,改掉为可能省钱而预付的消费习惯。
什么是预付呢?
大家应该有去理发店或者吃饭,然后被推销办卡加会员的情况,比如冲抵。
我之前也是碍于面子,或者觉得帮以后省钱就答应了。
后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张会员卡了,钱没省下来,反倒因为使用率太低,浪费了不少钱。
而且最尴尬的是,我以为我省了钱,但一些团购网站上的优惠活动,要比办会员还便宜。
活生生的S熟。
另外由于疫情这个原因,有个问题不得不考虑,一个店铺能撑多久,真的说不准。
实体店的边际成本都很高,所以不管是小店还是连锁,都有关门的可能性。
第四个,改掉不储蓄不理财的习惯。
很多理财书籍都强调了储蓄的重要性。
《财务自由之路》中提到,没有人能仅仅通过挣很多钱就变得富有。
财富产生于你对金钱的留存。
咱们能发现有些人一个月挣三千还能存一半,有些人挣一万也是月光族。
生活水平往往随着收入水涨船高,所以没有储蓄和理财习惯的人是挣的越多,花的越多,始终没有抵抗风险的现金储备。
疫情之后,我的一个朋友到处借钱,本来收入也不低,但花钱如流水,风险一来打回了原形,最后只能把车卖了。
存多少钱合适呢?美国著名投资人马克·库班的建议是,至少存下来六个月的收入。
如果一个月挣一万,那就是6万,以便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还房贷、信用卡和日常支出。
另外,我现在也开始培养记账的习惯,这样就能清楚的知道钱得流向,哪块多就适当缩减。
连库班这个亿万富翁买东西都要砍价,我没有理由不节俭,对吧?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消费观念和习惯,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通过疫情让我开始反思消费的目的,重新审视需要跟欲望的关系。
如果一个东西能解决某种必须解决的生活问题,那它是必不可少的。
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感和虚荣心,不会给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那还不如以现金的方式留存,来抵抗生活中不确定的风险。
有一句话是,你今天花的钱,决定你三年之后的生活。
所以在消费这件事上,我们也应该看远一点。
不然透支了未来,未来一定让我们加倍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