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当非遗手工遇到现代设计新的扶贫模式诞生了
《锦鲤》《星辰》《宇宙》《元素》《灯笼》《温暖》六个系列的包从凉山州彝族妇女手上诞生,它们在冬日的一个中午一起出现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大楼里,橘红、黑白、藏蓝、酱紫……如同一场色彩的大聚会。传统非遗文化和现代时尚设计的结合,“新”与“旧”的碰撞,吸引了不少附近工作的白领驻足欣赏。
“真没想到,这么美丽的包包出自偏远的贫困山区凉山州,更没想到的是,它们竟然是扶贫的产物!”一位在附近工作的白领感叹道。
近日,由中国平安集团主办,中国服饰报社、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承办的“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成果首发暨非遗扶贫沙龙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举行。上述一幕就发生在成果首发展上。当天线上直播同步进行,直播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首批非遗手工环保包在直播间一上架就遭抢购,瞬间秒光。
谭冰梅
“妈妈的针线活”
着眼于扶贫和环保
目前,四川省最后7个贫困县待摘帽,全部集中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总计个贫困村、17.8万余名贫困人口。
为彻底终结困扰凉山州的深度贫困,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支持下,中国平安发起了公益扶贫项目——“妈妈的针线活”。该项目通过旧衣回收、非遗设计、手工加工等环节,旨在让凉山州贫困妇女通过灵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并向外推广凉山非遗文化与手工艺成品。
“妈妈的针线活”项目着眼于环保。服饰承载了很多人的回忆和经历,但是它们最后的归宿大都在无人问津的垃圾场,浪费之余更甚是可惜。废旧服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人们仅需通过对废弃服装原材料取材方式的改变,就能缓解因废弃衣物而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
“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更着眼于扶贫,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和带动当地贫困妇女就业创业,并增加收益,起到精准扶贫的效果。该模式将中国基层家庭妇女创收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环境保护、妇女就业、民族文化及非遗传承等诸多要素连接起来,创新了扶贫模式。
据悉,平安集团还将彝绣产业与当地的油橄榄产业结合,组织50位绣娘学习彝绣文创产品创作,把她们的非遗手工艺成果变成橄榄油产品的包装,通过彝绣产业与油橄榄产业的有机结合,打出凉山致富的别样名片。
这是扶贫的过程
也是扶智扶美的过程
8月20日,“妈妈的针线活”等一系列平安“三村工程”扶贫项目宣布落地凉山州。
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表示,平安将继续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紧扣“精准”二字,结合凉山实际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打造“产业—健康”双闭环驱动的凉山样本,助力凉山扶贫产业升级。
“妈妈的针线活”的落地,正是这个思路的最好体现。项目前期由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配合,通过摸排、走访和对接,筛选出当地位非遗传承地区贫困家庭妇女进行培训,建立手工艺合作社。随后,由北京服装学院提供60款手袋款式设计方案及制作工艺示意图,再交由彝族非遗的传承人结合当地手工艺特色进行优化设计。
为了精准扶贫,平安发挥自身的金融优势,搭建出金融扶贫生产框架。平安对当地家庭妇女“一户一档”建立金融扶贫工作档案,涵盖家庭状况、劳动技能等内容,并提供给她们一笔惠农金(免息借款服务),用作购买缝纫机等生产资料。
按照计划,该项目每期从“地球站”收集4吨旧衣,进行清洗消毒后,交由当地的彝族妇女。妇女们再将清洗好的旧衣进行拆片、熨烫,按专业院校设计团队的设计方案裁剪、刺绣、拼合缝制。
心灵手巧的彝族妇女手拿针线,脚踩缝纫机,一针一线用绵密的针脚和传统的非遗工艺,将各种既时尚又传统的包包缝制出来,每期产出成品手袋约个。
“这是扶贫的过程,也是扶智、扶美的过程。”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张毅教授感叹道。
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黄晨乐指出,中国平安集团此次与中国服饰报社、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嫁接各方资源,探索出一个全新的环保生态扶贫模式,最终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切切实实提高了当地贫困妇女的收入,改善了她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