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百年荣光故事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
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全国国营商业中率先迈出股份制改革步伐。
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计划体制四大弊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取得连年增产,农产品日渐丰富,需要有通畅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农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日渐旺盛。而城市改革虽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却仍然沿袭着计划体制运转,存在着严重的弊病。
第一个弊病是,政企不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失去了自主权,结果宏观经济决策没搞好,微观经济活动又管得死,严重压抑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第二个弊病是,条块分割。把完整的国民经济分割成众多的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造成部门壁垒、地区封锁,限制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影响了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使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合理地发挥。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权力最大化、责任最小化,造成大量物质和时间上的浪费。第三个弊病是,单纯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来管理经济,主要不是商品生产、价格规律和市场在起作用,使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第四个弊病是,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很严重。分配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整个成为大锅饭,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当时,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正如火如荼全面展开。“农村包围城市”,城市怎么办?城市企业扩大自主权的试点工作已见到明显成效,如何推开与深入下去,亟待中央给以正确指引与大力支持。思想理论界对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之争日趋激烈,这个问题不解决,不把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个大前提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就无法贯彻,改革开放就无法打开局面。当时全党全国人民对此都翘首以待。
“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在邓小平、陈云等老同志的敦促与指导下,年春成立了起草小组。起草小组经过半年多的广泛调查与反复研究,克服了许多困难,八易其稿,终于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顺利通过了这个《决定》。
《决定》一公布,国内外好评如潮,评价很高,极大地振奋了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与信心。邓小平在会后第二天高兴地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决定》有七项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突破:
一是在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上,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老框框,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
二是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了过去“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的传统观念,明确肯定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要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要为集体、个体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创造条件,并给予法律保护。
三是在经济调节机制上,突破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做法,明确指出:国民经济计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只能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手段的调节,做到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保证重大比例关系比较适当;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四是在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突破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和政府对企业实行集中统一、包揽一切的做法,明确指出,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明确指出:“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五是在企业领导体制上,明确规定企业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中的党组织要积极支持厂长行使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六是在经济利益分配上,明确指出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七是在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上,突破了以纵向联系为主、条块分割、互相封锁的旧的格局,明确要求,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都打破封锁,打开门户,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促进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
中国经济告别短缺时代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
《决定》的颁布,开创了我国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企改革、计划体制改革、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对外开放等都大大加快了步伐。它的基本观点,冲破了长期禁锢着我们头脑的传统经济思想的牢笼,使亿万人民群众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起了历史性作用。
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全国国营商业中率先迈出股份制改革步伐。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正式批复同意发行“飞乐音响”股票。这是新中国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新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全部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募集,共发行1万股,每股50元。年8月3日,连续亏损多年的国有企业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家破产的国有企业。年12月1日,深圳举行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这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这一“拍”,拉开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变革的帷幕。
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为指导,“七五”计划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三是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
在“商品经济”渐成共识之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此后的几年,不仅经济连年高速增长,老百姓家里多年的“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很快被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新三大件”取代;布票、肉票、油票、粮票、电视机票走入历史,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时代。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第一个飞跃。它与发展商品经济的辉煌成就一起,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摘编自年11月5日《经济日报》高尚全谢明干赵淑兰等/文)
原标题:《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