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做好激励的六字法则刚需痛点高频

发布时间:2025/2/21 17:48:35   

0借用周鸿祎的观点来谈激励

您也许会问:老k,你是不是搞错了?这不是做好激励的六字法则,应该是周鸿祎写的《好产品六字法则——刚需、痛点、高频》嘛!

没错。他是提出来好产品的法则是这6个字。但是并没有说不能用于员工激励方案的设计和评估呀。

老K做了N多个激励方案设计之后,感觉其实也就是这么个道理。

激励方案设计前一般都要访谈N多员工,包括高层、中层、基层对激励的看法、感受和期望后,虽然每次的诊断结论虽然五花八门,但是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把我们的激励对象也当成用户,我们的激励手段和内容也等同于产品,那么,好产品的六字法则,也可完美适用于激励方案的设计和应用。

接下来让我们进行类比一下,说道说道。

1.刚需

什么是刚需?

在企业的激励政策中,最大的一块就是薪酬。没有它,员工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生活。

所以我们的薪酬一定是刚需,而且是必须迈过行业平均线的薪酬政策,这才是刚需。

如果薪酬没有迈过行业平均线的,员工就没有办法过同行业同阶层平均的生活水平;对企业而言,员工的流失率会高,恶性循环下来,导致企业用工成本还是回归到行业的平均用工成本水平,甚至更高。

很多人说,我们公司小,公司是成本导向,采用的是低成本战略,工资水平就是要低于行业平均线才能生存。那没有办法,您的企业就只能在行业中下游发展,很难往上走。除非您的企业有什么独门秘籍,不需要用工。

结论:无论对企业还是员工,能够提供或者拿到平均水平的薪酬待遇,这就是绝大多数员工的刚需。除此之外的福利待遇、非物质激励等等,即使有一些属于刚需,恐怕只能算是少部分人的刚需,需要具体企业、具体员工进行分析。

人力还存在投资属性,很多企业称为“人力资本”,必须投资在前,收益在后。

投资有风险,有可能赚的盆满钵满,也可能赔得血本无归。当然进入良性循环后,会讲求投资回报率。

不是说投资越大,收益越好。因为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偏离越高,则离开刚需越远。这时有必要再讨论下一个关键词。痛点。

图片来自网络

2.痛点

什么是痛点?周鸿祎拿小米举例子:想用双核,所有的双核手机苹果卖六千,三星卖四千五,国产的卖三千,小米,这就是痛点。说白了,小米切入了用户是Diao丝的痛点,走的是极致性价比的路子。

痛点和痒点怎么区分?周鸿祎:没有它,用户也可以过,所以管它叫痒点。痛点是什么?眼中钉、肉中刺,最好立马拔除它。你能够满足了用户这个需求,客户会抢着买单,这就是痛点。

员工激励的痛点在什么地方?

首先要站在员工的角度看他们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站在企业这一方。

其次是问,员工需要的迫切程度如何?

员工的需求分两类,一类是正向需求:想要什么?比如金钱、权力、荣誉、成就、自由、幸福、尊重等等。另一类是负向需求:害怕失去什么?比如安全、家人、爱情、自尊、成就、待遇等。通过需求分析找到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并识别出核心需求,找出全体员工迫切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可能算是找到了激励的痛点。

做企业激励和做大众化的产品还不一样。企业的激励政策其实面向内部员工,属非常小众类,即便大型企业,人都算是一个分界点了,因此不具备大量样本的统计规律。也很难做到人力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

所以很多企业的激励方案只能照顾最多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满足最多的员工的痛点,是需要运用帕雷多分析,运用二八法则来识别关键员工、关键需求。

当然如果能够用菜单式,可以扩大一些多种痛点的人群,员工整体满意度会更高,但是难度也显著加大,甚至吃力不讨好。

图片来自网络

3.高频

频率不高的需求,自然没有满足的必要,或者不是我们的用户群体。

但是到底多高才算高频呢?周鸿祎举例子手表的例子。说开发了三代才终于明白:手表防丢功能是刚需和痛点,但是发生的频次太低了,而随时随地保持与父母的沟通才是高频的刚需和痛点。

回到我们的员工激励层面。

激励一定要及时兑现。如果没有兑现,激励将不再起作用,甚至会产生负作用。

激励兑现要高频,概率和频率两个方面都要高。

一是激励的受众面要大,概率要高。激励方案不能像福利彩票,中奖概率太低。即使再重的奖励,中奖概率太低,那就是忽悠、画饼,员工不傻,即便真的有幸运儿重奖,但是会失去对大多数的激励性。

二是激励的频次要高。别人月薪,您周薪;别人月度表扬批评,您每天表扬批评兑现。

海尔的OEC管理是当天结算员工工作点数(等同收入),外卖骑手是每单结算收入。所以您会看到,外卖骑手在路上都是呼啸而过,大步快跑的速度送外卖,快就是收入,所以派送效率自然就高(当然也有副作用)。

很多人说,这是短期激励,员工还要有长期激励。

没错。站在员工需求的角度来看,延迟满足很有必要。不过要针对不同的层次。

越到高层,更在乎长期激励;越是基层,更在乎即时激励。

越是短期激励,激励的幅度应该小幅快跑;越是长期激励,激励的力度越要大。

即便是长期激励,激励周期也是尽量短一些好。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二者结合的时候,就是要适当平衡。

您一个人不到的公司,跟一个入职不到1年的员工说,买我们公司10万股票吧,等10年、20年以后公司万一哪天成了腾讯、阿里、华为,那时你就是亿万富翁……恐怕员工会躲的飞快,他/她一定认为遇到的这位大佬大脑有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4.刚需、痛点和高频也是相对的、变化的

企业如果能够在激励中高频地满足员工的刚需、痛点,相信员工的动力很足,不用扬鞭自奋蹄啦。

但刚需和痛点是会变化、相对权重也会调整或者转移。比如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是职工的刚需,能够提供这些福利的企业,员工的认同度非常高。后面到了票子、房子、车子、孩子——“四子登科”的刚需时代,自然也就有企业用高薪、送房子、送宝马来留住员工。如今很多年轻人衣食无忧,可能房子和车子也不是他的刚需,票子是任何时代的通行证,是一个人能力的证明,这个刚需虽然地位在下降,但是权重还很高。但是其他方面的需求呢?例如虽然计划生育如今放开了,压力山大下,年轻人也不一定愿意生养多个孩子,如果能够提供这类福利的企业,自然也会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以上只是举例而已。马斯洛的五需求理论,在生存需求之上,五花八门,都跟人们追求个性、追求美好生活相关。所谓的刚需和痛点也会不断变化。比如从求温饱,会变成追求档次和品味。

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人性。变的是一茬茬的打工人,不变的是人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可惜这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激励方案也要与时俱进。

百家号、头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7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