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天上掉馅饼,我买第一台照相机时这种好事还
文
王吉永
上中学的时候,学到物理科目的“光学”一章,懂得了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后,我就喜欢上了照相机,梦想着自己能有一台照相机那该多好啊!想归想,要想实现这个愿望是不可能的。
那可是上世纪50年代,我就没听说过谁家还有照相机,全班50名同学谁家也没有,胡同里40多户人家中也都没有。甚至,我也没见过哪个商店卖照相机。
从毕业到就业再到结婚,多少年过去了,这个愿望一直藏在我的心里。
刚结婚时,小家庭百业待兴,需要购置的东西太多了。两只水桶都是分两个月才买齐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三大件”都不敢想,更别提照相机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的家境有所好转,“三大件”慢慢置办齐了,买一台照相机的愿望终于提上了日程。
我有意无意去很多商店找过,都没有卖照相机的,直到在位于北马路路南的华侨商店,才见到一款上海照相机厂产的“海鸥-4B”。
如同见到思念多年的恋人,“海鸥-4B”漂亮的外形深深吸引了我,令我心跳不已。
我忍不住让售货员从柜台里拿出来,并请他演示了一下,自己则在旁边目不转睛地仔细看着。
“海鸥-4B”有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外形,盛放在一个咖啡色的厚皮革套内,套的左右两侧连接着一条小皮带。
拍摄时,要把小皮带挂到脖子上,照相机放在胸前,然后把后面的按扣掀开,这时前面的取景镜头、拍摄镜头及上面的取景窗就会全部露出来。
低下头,就能看到被折射进取景窗的景物,摄影人可以根据取景窗里的景物,转动照相机右面的焦距旋钮取得想要的效果,再按下上面的快门,相机咔嚓一声,拍照完毕。在当时,除了“海鸥-4A”,这就是最好的照相机了。
图文无关
“海鸥-4B”标价元,可是还需要10张“侨汇商品供应券”(俗称“华侨券”)。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券”,10张“华侨券”对于有华侨亲属的人来讲不稀罕,但是我家祖辈也没有华侨,上哪去操持这10张“华侨券”呢?
每天下班后,我经常到华侨商店眼巴巴地看上半个小时的相机才回家。时间长了,那里的售货员都和我很熟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我无计可施的时候,好事还真的落到我头上了。
一天我下班后照例去华侨商店看相机,巧遇一位手拿“华侨券”而又不买东西的人。他问“华侨券”是否能延期,当得知不能延期后,他就对我们说:你们谁买东西就用了吧!我不好意思地说声“谢谢”,就接过了朝思暮想的“华侨券”。
20张券,后面盖有蓝色的有效期印章,买照相机剩下的10张券,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梦寐以求的照相机到手了,下一步就是买胶卷了。当时不仅没有彩色胶卷,连冲洗彩色胶卷的设备和洗像馆也没有。
“海鸥-4B”是照相机,一个胶卷只能拍12张4厘米见方的照片。买一个胶卷是2.2元,洗一张照片0.15元,若12张全洗的话共1.8元,另加冲洗一个胶卷0.2元。
这么一算拍一个胶卷(12张照片)就要花费4.2元,一个月拍两个胶卷就要花8.4元,占去月工资的1/5。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可是高消费了。
无奈之下,我的相机只拍了4个胶卷就“停拍”了。记得当时丁点儿大的小儿子戏谑我说:“买得起,照不起!”
图文无关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市区几个大型商店都有照相器材专柜,各种高档相机和长焦镜头琳琅满目摆满柜台。
买一个彩色胶卷21.5元、36张照片全洗需18元、再加冲卷2.5元共42元,平均每张照片1.17元。从表面看洗彩照好像贵一点,但照片是彩色的,而且照片比黑白照片大出6倍多。
那时,我和妻子的工资已经比10年前增加了好几倍,但照相机还是奢侈品,买一台好一点的“傻瓜”照相机也得近千元。
这对我这样的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很多从未见过的高档家用电器,像上海产的“飞跃牌”黑白电视机、青岛产的“琴岛-利勃海尔牌”L电冰箱、四喇叭录音机,几乎同时闪亮登场,短时间就走进寻常百姓家。
面对这些更急需的家电产品,买照相机的事又被搁置了。
21世纪初,我退休了,退休金年年上调,经济上有了一定积蓄,退休后也有足够的时间,买相机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
为了满足自己多年的夙愿,提高拍照技术,我参加了老年大学摄影专业学习,并花两万多元买了当时最好的照相机、长焦镜头和三脚架。
过了几年,我又与时俱进买上了更先进的数码照相机。
在老年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老摄影家于敬昌老师不顾年长体弱,经常组织同学们外出采风,在他的悉心教导下,我的摄影技艺提升很快。我们跟着于老师多次到昆嵛山、到农村的田间地头采风。
我左肩斜背着摄影包,右肩斜背着三脚架,倒戴着白色的太阳帽,一副朝气勃勃的专业范。我在龙口果园拍的《梨花盛开的村庄》、在昆嵛山公园拍的《画中画》等多幅作品在摄影大赛上获奖……
从照相机发烧友到摄影发烧友,从梦想到现实,我60多年的亲身经历从一个小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