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优势 >> 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四
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四)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一一题记
.斗篷蓑衣
古时的家乡,曾经湖光山色。在春雷轰响的时候,北方花开雨绵绵,南方蝉鸣雨潇潇。内蒙赤峰白鹭飞,桃花流水伴蓑衣。流淌天上之水,洗净地上尘埃。草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岸畔桃红。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用景唱出的色彩歌。静听花开花落,沉默无语有喧哗,用斗篷蓑衣拥抱美好的春天。
古式斗篷蓑衣,历史悠久,是民族传统雨具。《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传》:“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何,即荷,带着。说明在春秋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蓑衣防雨,用笠防晒。多盛行在南方雨季穿戴,大多用棕毛和龙须草编制,由斗笠和蓑衣两部分组成,融合为对襟披风服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人用诗境衬托出那时的山光水色,渲染了当时垂钓者的悠闲自得生活情趣。
红棕毛编织的古式斗篷蓑衣,具有历史性、艺术性和研究性的收藏价值,寄托理想化的设定,一蓑风雨,意境优美。好像邂逅一位久违的故友,惊喜、亲切的感觉顷刻间填满心怀,蓑衣和斗笠有关的文化碎片和生活经历随之交织在一起,在脑海里盘旋着。仿佛是沉淀的农耕岁月,不只是物化的“诗和远方”,更是从乡村走到城市之我辈,“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缝纫机
穿针引线的距离,改变手工制作。冲破沉默,码着一条线走下去,坚定一个信念,让人类服饰美起来,生活的蜕变,简约而不简单。“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录历史,社会写真,从品牌缝纫机开始。
缝纫机(SewingMachine)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缝纫机能缝制棉、麻、丝、毛、人造纤维等织物和皮革、塑料、纸张等制品,缝出的线迹整齐美观、平整牢固,缝纫速度快,使用简便。
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访问英国。归国时带回了一架镀金胜家缝纫机,作为礼物送给慈禧太后。当时,英国媒体还报道了此事。今天所能找到的缝纫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料是一则广告。年12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晋隆洋行“成衣机器出售”启事。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王韬曾经对这种机器做过描述,写道:“家有西国缝衣奇器一具,运针之妙,巧捷罕伦。上有铜盘一,衔双翅,针下置铁轮,以足蹴木板,轮自旋转,手持绢盈丈,细针密缕,顷刻而长。”
在我国,缝纫机又叫做“铁车”、“洋机”、“针车”等。末代皇帝溥仪曾送给皇后婉容一台胜家缝纫机,可见当时它在中国还是一件稀罕物。20世纪50年代末,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缝纫机械品牌迅速崛起。蝴蝶,牡丹,飞人,上海牌逐渐成为缝纫机械制造行业中的翘楚!
缝纫机的使用,曾普及到每个家庭,成为70年代新婚陪嫁首选物件,堕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促进了成衣市场的繁荣,服饰业的兴起,使缝纫机早巳退出家用的历史舞台,成了民俗用具。
.电熨斗
曾经世纪风雨,一路走来,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复古时光半躺生涯,匠心独具熨在斗中。伸帛之器,犹见珍贵,执柄以熨,天下畅享。
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熨斗”。熨斗像一只没有脚的平底锅,熨衣前,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的。
家用电熨斗,前世今生,由来已久,外形设计美观,由外柄、外线、支架和斗体四部分组成。启初是把烙铁放在灶火堂里或炉子上烧热,把布头布条烫平,用以封鞋口和打饹簿等。后又转化成电能赃热集成,多快好省,增强工作效率。随着喷雾调节式熨斗的出现,技术改造,不断革新。多以衣服制作和烫平衣服为主,经济适用,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居家必备。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美化生活,服务大众,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熨斗金涂色,簪管白牙缠。民俗电熨斗,岁月沧桑也不失当年风华,更具收藏纪念价值。
.犁杖
暮春谷雨,水月岚曦。看到很多木犁杖和铁犁杖,洁净的犁体,略显功勋赫赫,退役待令。在这又是一年别春时,不知何时,再去播种希望的种子。簌簌流年,齿序悲欢,半生风雨煮成茶,岁月沧桑吟成诗。在这里回味无穷,魅力犹存,又绽放绚丽的春天。
想起小时候,春风挡不住清明雪,春雨关不住谷雨霜。“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每当最后一场冷来袭的时候,看到家乡老农和老牛躬耕的影子,挂在西山垄上行,犁杖顶凌抺去土地的尘霜,迎来赤峰山杏花开,花香溢满整个昭乌达。
老式犁杖,种地耕地的农具。有木犁杖和铁犁杖,其中木犁杖使用比较普遍,制作也很讲究,大多以老榆木为材料。经过木匠的巧妙构造,弯犁杖耕直垄,内在深层次的气质,在地下用力。内向的从不娇情,外露的硬派犟耿,别有冷峻的、深沉的和阳刚的魅力。谈锋甚健,亲近自然,平易近人,谈不上风度。即使躯体累成不整,磨损时光,犁杖的智慧奉献还经久地存在。
红紫妆林绿满坡,游丝飞絮舞家园。一副犁杖让人感想颇多,开朗的、乐天的和文化的,都会让人体验一种追求的精神,根植于对人生的洞悉和深省。
.点葫芦
弹指又春归,听到种地点籽的敲击声,又看到点葫芦,勾起对农耕用具的回忆。
听说过“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依葫芦画瓢”、“葫芦不是勒i的”等等地方土语,可没有找到与种地有关的词句,会让人很费思量,有些诧异。原来,在中国北方的赤峰一带,种谷子、高粱、小麦、荞麦、绿豆和线麻等农作物,全用点葫芦点籽儿。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点葫芦,是专门播撒种子的农具,结构简单,有木箱式、金属包皮式、硬皮式和纯葫芦式等,型态多样,借葫倾籽,别看点葫芦不起眼,却是农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小时候,听到咚咚咚的敲打声,不论深山沟壑多么曲折,多么寂寥,这是春天的号令,声音在响,社员的脚步不停地往前奔,种下那一年的希望。千百年来农民的生活,好像就在这漫长的山地里,低头望见层层田地与排排新式大棚,播撒“粮”心,耕种生活,彰显出点葫芦的囊中气派,构成中国北方农耕的传统文化,回味过去,弘扬葫芦精神,古老与现代相连接和传承。
.犁铧子
春耕事,从来急,想起一段犁铧子往事,总是挂在心头,挥之不去。那是年的春天,时任生产队会计的我,正在西梁浇地,犁杖头(领工人)拿着断了尖的犁铧子找我,说在马鞍桥子种地打了铧子,住了犁,一群社员在歇着等铧子。夏秋没有一春忙,一个劳力顶俩,这可是十万火急的事。我跑到供销社去买,可是已断货,又跑到修理厂,铸铁焊条用净,电焊师傅没办法,用普通焊条堆疙瘩,来个急用三等价。社员说:“断铧子难不倒会计,窝工也就是地头歇。”
古铧历影,跃上玷台。曾经的过去,犁铧子像皮鞭子,时时抽打着你,春不种,秋不收,你误它一时,它就耽误你一年,是犁铧子支撑着三农领域的发展。我国农业的最初萌芽,从茹毛饮血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掌握用石头、骨头等材料制作成农业耕具,可分为刀耕火种和耒耜耕作两个阶段。从骨头到犁铧子,古代耕作工具的演化史,如《礼记》中记载:“天子亲载耒耜。”唐代文人陆龟蒙还亲自为耒耜写了一篇六百余字的《耒耜经》来颂赞它:“耒耜者,古圣人之作也。自乃粒以来至于今,生民赖之。”耦耕法,曲辕犁,当牛耕进入了普及阶段,二牛抬杠,犁铧的结构也在不断演化,秦汉时期的舌形铧,犁箭通过榫卯结构固定在犁梢上,犁梢通过犁底跟犁铧子相连,可以更好的控制耕地的深度及宽度,提高了犁铧的使用效率,经久不衰。
民俗的就是民族的,是中华民族共享和发扬传承的精神文明。当人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优越生活,不要忘记每一粒食粮,来自乡野农田,来自辛勤劳作,都是犁铧子耕种出来的。在民俗馆见到犁铧子,包浆远古,那抺不去的锈迹,是否在你心底荡起一阵涟漪。
.种地簸梭
种地簸梭,紧跟犁杖,形影不离,认准垄沟,一直走到底。从“清明”顶凌开犁,巧弓隔垄,托盖种子,倾以释怀,眷顾家乡。为了大地的丰收,宁舍躯体,实实在在的忙碌,直到“忙种”不可强种,随犁杖歇业,任劳不为出名,无悔不为回报,没有一句怨言。它劳苦功高,被生产队的保管员高高地挂在马棚里,生怕日晒雨淋,供储收藏,如同珍宝。如今见到簸梭,风尘犹存,还原耕衷,不失曾经的风华。
簸梭,农民自制种地工具,为农耕小物件,结构简单,主材料为硬榆木疙瘩,支架是桃木或枣树条子,也有用山花榆树条和老虎獠子的(灌木一种植物),经久耐用,塑身刚毅,充分体现出农民社会实践中的聪明智慧。
一拉覆沟,走过的路,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赋予时代精神。寓簸梭于生活与生产之中,虽然历史不断地变化,这种秉诚的追求,更符合现代人的人生价值。在文明的国度里,值得传承和发扬。
.“鸡蛋”磙子
中间粗,两头略细,形似鸡蛋的圆碌碡(liù·zhou),石匠雕柱,匆忙压垄,借用晌午头,直到夕阳红,无论怎么奔跑,不管垄沟有多远,一根绳子拴住鸡蛋磙子,坐车或者驴拉,晚归回到生产队里,多像一个远离故乡的乡民,剪不断的乡愁。
小时候,骨子里就有着贪玩的秉性,沉溺在玩“鸡蛋”磙子游戏里。在生产队羊圈墙角,有一堆磙子,全带磙框子,有铁框的和木框的,冬天闲着没事,与玩伴赛磙子,以南墙根为起点,以北墙根为终点,谁先到达谁胜,谁输谁当“驴”,胜的骑“驴”玩。这段有趣的往事,多少次梦见,在脑海里盘旋,游戏童真,魂牵梦绕。
长大了,“鸡蛋”磙子已不是在梦中,而是在分田单干时,没车没牲畜的,还要自行拉磙子。亲身体验打磙子,下坡容易上坡难,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有了收获的多与少,方知不足和富有,也有了刻骨铭心,才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滋味是快乐的、幸福地。
鸡蛋磙子是农耕用具,历史悠久,结构简单,以石磙为主体,装在轴框子上,用以播种以后把覆土轧实,在农业生产的社会进程中,起到促进作用。如今看到鸡蛋磙子又勾起很多无尽甜蜜的回忆。
.磙框子
身先士卒全力以赴,辅佐磙子大器滚成,凝具助力框构协同,撮于垄沟奔向坦程,顺着一条垄滚到唯一的地头,变勒成一生的追求,这就是磙框子。
平凡的磙框子,在农业生产中,并不起眼,没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