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这家缝纫店见证了时代变迁

发布时间:2023/7/23 20:13:48   

◎文/图徐报融媒记者宋新

“黄山新村有个缝纫店,开了很多年,师傅的手艺非常好,我们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找他做的,现在修衣服还找他。快70岁的人了还很前卫,喜欢骑行,曾骑着自行车去过西藏……”根据读者周女士提供的导航,记者来到了黄山新村民安园。

●“别人看我骑行,都不相信我是裁缝”

没有敞亮的门面和醒目的门头,如果不是防盗门上挂着“缝纫店”三个字的牌子,很难让人发现这是一家制作、修补衣服的缝纫店。

推开防盗门,一台老式的缝纫机正对着店门,穿着运动衣的郭师傅正在忙碌地修改着衣服,电视里放着的新闻和缝纫机哒哒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缝纫店独特的节奏。

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内,两面墙摆放着各种颜色的线轴、墙上挂满的衣服,操作台边放着十几台充满年代感的缝纫器材。郭师傅逐一介绍起这些在别的地方难以看到的机器:烫台、锁边机、两针四线机、敲边机、平缝机……“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买的,别看老但都还能用!”郭师傅说。

两辆骑行专用自行车、动感单车、仰卧起坐训练板也在店里摆放着,仿佛和缝纫器材不是一个时空的物品。“别人看我骑行这么‘野’,都不相信我还能静下心来干裁缝。”郭师傅说。

●十岁时学裁剪,练就量体裁衣好手艺

马上就要70岁的郭师傅精神矍铄,性格随和。“我干裁缝几十年了,店面显不显眼都一样,老主顾都知道。”郭师傅说。

“10岁左右就跟着父亲学习裁剪手艺,那时候家里还点煤油灯。父亲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会门手艺饿不死。小时候不想学,但不好好学只能等着挨揍。”郭师傅跟着父亲一步一步学会了量体、裁剪、缝纫、熨烫等工序,拿到一块布,很快就可以量体裁衣做成一件衣服。

20岁左右的时候,印染厂招工,郭师傅成为了一名操作工,白天工作,晚上下班后,郭师傅会帮着年轻人做“港裤”“海燕领”追求时髦。郭师傅那时还是市里的青年服务队队员,每当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他就带着裁剪工具到现场,每次他面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居民拿着布过来,我给量好、剪好,他们再拿回家自己缝。”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意很红火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下岗了,我就开始专职做衣服。”郭师傅下岗后靠着裁剪做衣服的手艺养家,因为家在解放桥农贸市场,就“前店后家”开了家裁缝店,“那时候大家都是做衣服穿,很少会去商场买。因此生意很好,经常剪衣服、做衣服到夜里两三点。”因为手艺精湛,郭师傅经常接到做“出国演出服”这样的大单。而每到过年前,郭师傅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大家都排着队来做新衣。”

“没想到真是靠着父亲教的手艺养家糊口。”郭师傅的缝纫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红火。

●时代变迁,现在都是裁裤脚等琐碎小活

年,家里拆迁,郭师傅的店就迁到了黄山新村。

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成为服装业的主导,人们在衣服的款式、质地、做工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很少有人再拿着布料去裁缝店做衣服。郭师傅的生意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现在接得最多的活就是裁裤边、换拉链、长改短等琐碎的小活,整个行业都在转型,市面上现在也有成衣定制店,但市场还是小。”郭师傅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3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