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前景 >> 拉着行李箱游成都来了又不想走,就算会胖几
从九寨沟到成都,我们走的是绵阳线。
汽车在秋色的掩护下,蜿蜒缠绵,匍匐爬行。
其中,从平武到江油,海拔由米速降到米,耳朵发闷,以为沉到海底。
蜀道有多难?多美?翻越这条线就知道了。
可谓: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近7小时的车程,如南柯一梦。
到了成都的北门客运站,我的两位同伴兼同事,就急着往高铁站赶。
一想到后天就要上班了,他们一大早就心事重重,步履匆匆。
我想在这个城市多待一会儿,来一趟成都不容易。
于是,独自买了晚上22点51分的慢车。
现在是15点,逗留成都,还有7小时。
01露天的闲生活
我太喜欢成都了。
在咱们国家,要说南不南、北不北的省城,那便是四川盆地的成都了。
依长江画线,它在北;以秦岭为界,它又居南;说是西蜀,又迥异于西康蛮荒高寒。
它窝在盆地中央,平坦得如同一张大桌布。
群山环抱于外,溪流交织于内,其良田沃野,赛过江南。
如此温温和和、滋滋润润的一方天地,自然养出了世代悠闲自得的成都人。
若我有幸,让我选两个地方为居住地,我毫不犹豫的选:杭州和成都。
从北门客运站到市区,我拖着拉杆箱,或走路,或公交,感受成都。
街上的行人,走得慢悠悠,一脸怡然自得,仿佛在一个大商场里漫步似的。
大白天的,随便一个广场或公园,成都人已经开始跳舞了。
也许是早就开始跳了。
这里一年四季薄雾流云,多半是温和阴柔的日子,鲜有晴空丽日。
那么,何必管它上午还是下午,何年还是卯月呢?
继续奏乐,继续跳舞。
经过几个街边巷口,往里一瞧,全是打麻将的,集体操练着“平面太极拳”,哗啦啦的洗牌声,此起彼伏。
要说成都人是在麻将声里出生、成长、泡大的,果真名不虚传。
与江南不一样,在这片土地上,麻将不属于夜晚,白日明昼照样搓得稀里哗啦;
也不属于室内家中,公园宾馆茶馆饭店乃至街边地角到处都在打!
李白当年怀念帝京时,曾有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若借用于今日成都,则可以叫作“锦里少明月,满城麻将声”了。
成都人喜欢户外,喜欢把一切都当门敞户摆在天光底下来消受。
除了“麻将之城”后,还有就是“喝茶之城”了。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露天茶馆:
一张方桌四张竹椅,搬出来,置上暖瓶茶杯,二郎腿一跷,便可以喝个半天聊个一日,直到兴尽茶白,方才各奔东西,悠悠而去。
没太阳,是座无虚席,有太阳,更是茶客爆满。
不管是“国技”,还是“国饮”,成都人都喜欢摆在天光底下来享受。
这份闲散自在,可不是藏着掖着的。
02文殊院的安静
成都,我来过几次,每次来,间隔两三年,既熟悉又陌生。
好像每次来,我都去文殊院素斋吃饭。
之所以选择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方便,附近有地铁一号线的文殊院站。
香园素斋就在文殊院旁,一处雅致的中式院落,有竹林层层叠叠,一楼可以喝茶,听闻远处钟鸣,风中茶香飘逸,是个放空静谧的地方。
禅院丛林,几簇箭竹,几方竹椅,几吊花景,类似中国画中寥寥几笔,大量留白,引出一个有想象空间的“菩提明月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在我看来,此地最能体现锦官城的雅致和闲静。
我一个人,一菜一饭足矣,一份家常黑木耳炒豆腐。
这边的菜式,都是纯素的川菜,品相精美,干净清爽,以前品尝过其它菜,口感皆还不错。
服务生随和温柔,到底是在佛门圣地,大家自觉的轻言细语,慢条斯理。
不过,这地方,成都本地人是不太来的,来的都是吃不惯成都的麻辣烫外地人居多。
03宽窄巷的慢生活
来成都,宽窄巷是非来不可的。
宽窄巷之成都,好比清河坊之杭州,好比第五大道之于纽约。
从地铁一号线文殊院站,再到四号线的宽窄巷子站,坐地铁25分钟。
看到“宽窄”二字,说明到了,不知为何,这两个字合起来看,就像一个“窝”字。
宽窄巷,清朝时的满城,民国时达官贵人之地。
如今,在五颜六色闪烁的霓虹灯下,兜售着一种叫“文艺式怀旧”的商品。
消费这种“情怀”的人,自然有来自各地的假装“慢生活”的外地人。
缝纫机、茶壶、灶台、留声机、老式的电话等砖文化墙上的这些老物件可以直接将人带进那个年代。
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儿,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顺便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
怀旧的人,在这里很容易找到了“慢生活”的出口。
当然,每个地方都有类似的调调的地方,看多了也会乏味,无感。
但在成都,不会无感。
因为,成都骨子里的闲适,撑得起这种“慢生活”。
周边的茶馆、川剧馆、川菜馆、蜀绣、画廊,以及各色文艺小资时尚小店布置在沿街上。所有的调性,都指向“慢与闲”。
随意散散步,还是很巴适的。
成都人崇尚慢生活,闲生活,图的就是巴适。
这巴适,是渗透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就说这“麻辣烫”兼具的小火锅摊吧,每日里一到晚上,便沿街儿摆满了摊档,
小小一方矮桌儿,一口锅儿,煮得沸沸扬扬,辣味冲天。
众人齐扑扑围着坐了,时鲜菜蔬,鸭肠牛肚,泥鳅鳝鱼,鸡血豆腐,一股脑地拿来烫了,
眉飞色舞、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吃。
天热,没关系,成都人说吃得浑身流汗正好通泰舒服。
天冷,更合适,吃得一身热络驱湿去寒。
理由总是有的,就是不想关在家里闷着,就是想摆摆龙门阵,聊聊天。
这生活,真的很成都,很巴适。
04锦里的热闹
看着还有一段时间,我又去了锦里古街。
从4号线转5号线,再加步行,花了40分钟。
“锦里”与“宽窄巷”有何区别?
如果说,宽窄巷更精致更文艺,那么锦里更市井更接地气。
满眼都是买买买,满耳都是卖卖卖。
人群四面八方涌来,目测还应该是吃货的天堂,熙熙攘攘,皆为食来。
在锦里,是走一路吃一路,一路风光皆不同。
就美食而言,令成都人引以为豪的,可能不是大菜,而是各种小吃。
什么牛肉豆花、三大炮,担担面、铜锅面、龙抄手、韩包子、钟水饺、谭豆花、三合泥、糖油果子、撒尿牛丸、叶儿粑、油茶、酸辣肥肠粉、钵钵鸡等等。
单听那名儿,你便感觉到一排老成都的美食小吃铺,在你面前忙碌着。
你看那三大炮,画面感十足:
糍粑团儿搓成圆,随师傅手一扬,在依次排列的铜盘里咚咚咚连跳三下,雪白一身便沾满一层黄豆粉花生末,再蘸了红糖汁来吃,岂止又香又甜又糍?
还顺带观赏了一遍杂耍绝活,更添风味了。
锦里比我想象中大很多,里面的路弯弯绕绕的,我像遇到“鬼打墙”一样,居然神奇地迷路了。
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一挂挂红灯明晃晃,图的就是个热闹。
爱热闹,爱扎堆儿,就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的酒吧开始苏醒,歌手或嘶吼,或吟唱,百花齐放直至夜未央。
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在酒吧里嗑着瓜子和打着牌,喝着外国酒。
说的还是绵软好听的成都话。
快十点时,我离开锦里,人群已渐渐散去,歌声也渐渐远去。
此时,我想应该是锦里最迷醉最妖娆的时刻吧。
05总结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
悠闲,爱热闹肯定是属于成都人的特有的生活方式。
有时你会想,时钟的指针在这个洞天福地里,是不是移动得格外缓慢?
让经常加班加点,在杭州工作的我们,向往不已。
更何况,成都满大街的美食小吃在诱惑你,让你吃的安逸。
难怪张艺谋说,成都是一座来了不想离开的城市。
谁不想把日子过得更舒适?
旅行的人,深知风景在路上,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文,我都喜欢。
我总觉得,到任何一个城市,只要逗留时间能超过4小时。
就应该去大街小巷转转,多少能留下一些城市印象。
去年,我去青岛出差,也只有4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我写了一篇《青岛4小时:一条了解青岛特色的路线,只需半天,适合出差人士》。
老郑以后会经常写类似的文章,比如《4小时游城市系列》,哈哈!
声明
老郑全职旅行与写作,深知原创不易,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