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从山到湖雷山的世纪记忆杭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3/4/29 17:50:03   
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0845.html

文/孔繁泽

(一)雷山——消失了的山,地图上无名的湖

距离萧山国际机场东北角不远,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湖”。该湖位于萧山区临空开发区,在河庄大道与红十五线十字路口的西南,保税大厦和物流中心东北角小路夹出的三角地带,“小湖”边上还有一段小河。

这个地图上没有标识名字的“湖泊”与河流,可是一段惊心动魄地方历史的见证者。刚有消息传来,这个地块要建一个深坑酒店,目前已出台地块选址论证的草案。

这个地图上无名的湖,原先是一座山,只是山消失了,高出地面的山变成了深埋地下的“湖”。

而从山变成湖,历时半个多世纪。

在钱塘江变迁的历史地图中,可以看到雷山的身影。宋代钱塘江走“南大门”,雷山位于钱塘江北岸,是海宁的最南端。清初钱塘江走“中小门”,雷山成为钱塘江南边岸线的一个地标,十九世纪钱塘江江道北移而走“北大门”,雷山不再是江岸上的地标。由于钱塘江把海宁一分为二,治理不便,到清代嘉庆年间(年)雷山所属的南岸地块始划归归萧山。

雷山因为是钱塘江岸线地标而在历史地图上留下了痕迹,后来在固沙造田的围垦运动中,又因为石质优良而在相关文献中留下踪迹。

雷山所在的南阳靠近钱塘江江道。在威力无穷的钱塘江大潮的冲击下,坍江一直威胁到沙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南阳受到的威胁尤大。即使一直有坍江的威胁,南阳的开发者仍前仆后继,络绎不绝。明代雷山附近有十里杏花村和九里桑园的劳动成果,后因坍江而陆沉海底,清乾隆年间这里又出现大片陆地,有一万多亩地可供征粮。民国时期已经在雷山附近建筑丁字坝,以阻止坍江,其所使用的石头就取自雷山。真正战胜潮魔,终止坍江灾难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震惊世人的萧山围垦运动。雷山由山成湖的历史,也是在围垦运动中形成的。

萧山围垦历时三十年,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围海造田52万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围海造田的奇迹”。那是萧山人民靠人海战术所创造的奇迹,是父辈们勤奋敬业、坚持不懈、集智创新换来的硕果!雷山是众多矗立于钱塘江边山中的一座小山。它整山被采,用石头、塘渣等去“填海”,这移山倒海的历史恰好是萧山大地日月换天的一个见证。

(二)新篇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雷山采石与围恳

雷山石的开采始于解放前。据高元法的《山宕》一文,年省钱塘江工务局在南阳雷山设宕采石。在雷山脚沿住了30年冯大伯说,山的东面是解放前就开始挖了,是江北的人来挖的,“江北人”估计是海宁人。

年前,政府派人来治江、开雷山。围垦造坝需要大量的石材。离围垦工地较近有航坞山、大和山、青龙山等,当时用人工加爆破的方式采石,然后用船运往围垦工地。与前面三个不算大的石山相比,雷山最小。明嘉靖的《海宁县志》载:“雷山高七丈,周一里。奔潮激荡,浙从入海”。但雷山石材质地坚硬,石色青灰,干净美观,是高档石材。大石循纹路可敲成有规则的形状,敲成小石子后,浅灰色的石子沾附混凝土的性能好,又离江近,成为填海建坝的好选择。雷山被组织化开采,为新愚公移山的伟大创举作出了贡献。

开采前的雷山高约四、五十米,周长有米,面积28.98亩,分为前山、后山、小雷山三部分。山上有坟。南阳镇志记载雷山曾是埋葬忠骨之处。年因剿匪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刘兴邦烈士的墓葬在山的南麓,后来被迁走。春天时山上有竹笋。山的西南角有个池塘。南面有座庙,相传是娘娘庙,有宋时康王赵构被金兵追逐至钱塘江边,受神仙老婆婆指路到雷山得安全而建庙的传说。山的西面和南面本身是很陡的,石从小雷山开始沿斜坡开采。采石场在当地也叫山宕、石宕、山场,本文为行文方便,这些名称会变换使用。

雷山所在地方是雷山村,曾经是海宁县的最南端。在当地做过管理工作的冯大伯清楚记得雷山行政建制的变化。他说那儿先后建制过雷山乡、同兴社、雷山大队、雷山村几个不同的行政单位。山宕也曾叫同兴宕,改为雷山后,就叫雷山宕。年,雷山大队与别的地方联合开采雷山石宕。冯大伯说,南阳雷山宕,是岩峰人开的,执照公章放在雷山大队里。那时的雷山周围没有什么路和河,为了运输的方便,在雷山旁边掘出了一条河湾。“年、年时掘大湾,都是萧山上面水利局等来掘的。”挖的直河用来运输石头。政府给雷山宕配备采石的必用物资如炸药等,雷山进入了有计划、用于公共事业目的的开采阶段。

上世纪60年代末,治理钱塘江,围筑南沙大堤,汛期又多次突击抢险,雷山采石,首当其冲。后来又服务于别地围垦。到年前,地面上的山体已经基本采平。地面开采完后,继续向地下开采石头。雷山变成了雷山坑,雷山坑是一层一层阶梯式向下挖进的,见图五。年,坑体已有10多米深了。

图说:山的西面部分,约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三)血汗、金牛或金摇车——雷山和当地人的故事

雷山对当地人而言,既是宝库,也是噩梦;既是游乐场,也是一潭深水。把山削平,又挖地九丈,这“移山倒海”的历史如今都隐藏在水底下了,我们试着恢复些许当年的记忆。

当地有传说雷山藏金牛,应该是说开采雷山的山场带给雷山人的辛苦与财富。山场有专业员工负责管理、开采和运输,也要招募村民干敲石子和装船等活。

敲石子

“噢哟,拷石子的日脚真当不想再话起啦!”一提起七十年代在山场敲石子的辛苦日子,70岁的戚大妈发出这样的感慨。当时冯大叔和戚大妈的家离雷山宕约多米,他们的年轻岁月都它有关。除了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还要去山场敲石子、装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场的活基本靠人力完成。用钢钎打炮眼、用钢钎破开大石块、用钢丝车拉石头,都用人力完成。村民们在山场敲石子,就是手持榔头敲碎大石,再敲成更小的石头。敲碎的石子用筛子分出瓜子片、四六片等。敲石头成为周边十里八村人的挣钱门路。

“敲石子真当辛苦。”冯大叔回忆,他们只要一有空就去敲石子。早上天刚亮看得清楚了,就到山场。敲好石子赶回家。早饭一碗粥下肚后,就去生产队地里干活。上、下午两次歇力的辰光,中午和傍晚两次空余时间,根本不休息,都跑到山场敲石子。

在山场露天劳作,要一天到晚穿雨鞋,布满石头的地不好走。榔头抡起锤下,碎裂的石头会飞迸,头发里都有小石子小碎渣。戚大妈的门牙缺了一块,就是被迸起的石子碰破的。手上到处是小破疤,到明天好了,就继续敲。一天下来,汗水、石渣接触的衣裳都刮刮黄。

市场上有面罩卖,带上可以防止迸飞的石子伤害皮肤、眼睛,但很少有人带,因为不方便。

敲石子是一个力气活,家里的劳动力都要去敲,除了冯大叔、戚大妈,未嫁的大姑娘也要去。1.2元一个榔头要自己准备,家里有十几个榔头。干力气活很会吃饭,用一尺六的大锅煮饭,一家人可以吃光。那会既要干生产队的活,又要起早摸黑敲石子,人疲累之极,脸色都不好看。戚大妈说只要不敲石子休息几天,人就立马好看起来。过了40多年她回想起敲石子还觉头皮发麻,不堪回首。戚大妈年进了村办厂,不用再敲石子了,现在回忆起来她还是非常感谢那样的安排。

那时的人春夏秋冬天都在敲石子。冬天就搭个棚子,上面放麻杆,用芦垫围住,夏天拿掉。下雨时也敲。雨天山场那挤挤挨挨的都是周边赶来的人,连瓜沥人也来。雷山的人也会赶去瓜沥那边的山场敲石子,那儿石头松。

这样起早落夜,晴天落雨,一个壮劳力抓紧敲一天,可以敲出一桶石子。一桶石子重斤,四桶为一吨。石子大小不同价钿也不同。小石子7角钱一桶,瓜子片1.2元一桶。一桶石子可以换一张券。一张券在雷山大队只能获得四成的现金收入,另外六成划到村里换工分。而邻村如雷东人可以直接用券兑换现金。当时一年下来,敲石子的收入可以超过在生产队务农的分红。

装船

除了敲石子赚家用,还有装船。石头敲碎运到地面,距离东边的船埠头还有近百米,这就需要人力挑过去。装船任务来的时候,山场的海螺就吹响。一听到特定的信号,冯大叔、戚大妈即便是吃饭的时候,也会放下饭碗,赶快跑出去装船。

石子全靠人挑到船上。像戚大妈这样的成年女性一次可以挑重达斤的石头。先走过40来米的坡,最后要踩着一尺多宽的跳板上船。双手握住装石子的畚箕一抖,将石子悉数倾倒进船舱,然后迅速奔回石子堆挑下一担。

当时一个生产队里有18户人家参与装船,分成三班,一班六户人家。装满一船可以拿到6元钱,每家分到1元。三班倒保证运石子工作全天进行。任务多而且紧的时候从入夜装到天亮,这种情况只可以睡三个小时,第二天醒来继续去干生产队的活。有时候分到任务,一整天都要装船,可以装满六船,一户人家最终可以分到六元钱。

后来单船变成了轮拖,一来就是近十只驳船,装船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不过装船的收入也成倍增加。年装船任务依然是在生产队召集村民承担,到年前后,使用轧石机碎石。轧石机就装在船埠头边,敲石头才彻底停止,装船则偶尔为之,只有一些小船才需要人工挑石子上船,大船由钢丝车从轧石机下装石子运到船上。

打炮

敲石头、运石头的人很多,这些活都不需要专业技能,多承包给周边农民完成。山场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是把石头从山上采下来。采石头的核心工作是打炮。打炮采石是由专业人士操作,这些专业人士被称为把宕师。把宕师找好合适的炮眼,二个人合作用钢钎在炮眼上打出一个很深的小洞,然后用少量炸药将洞扩大,再装入适量的炸药用爆炸的方式将石头采下来。打炮眼的时候,是一个人手持钢钎,另一个人手抡软柄重锤,两人轮换打钎,直打到预定的深度。扩炮眼和采石的炸药爆炸期间,全体山场人员都要进入掩体躲避以保安全。

在山场干活有稳定的收入,但谁都知道那是很危险的活。有的手指断裂,有的腿臂伤残,事故是难免的。把宕师是山场里最危险的职业,没有之一。

事故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时候原定炮眼第二次作业时尚留存雷管爆炸杀伤了人,有的时候掩体所在的山体和预定炮眼一起崩塌,有时正打钢钎山上的石头就塌下来砸中了人。雷山村的李仁华是把宕师傅。有一次山场出意外,大山石劈头盖脸砸下来,整个脸被弄得血肉模糊。最后他的一只眼瞎了,手指被炸伤,脸成了麻子脸。陈柏秀住雷山脚,他管厨灶时被炸飞来的山石弄伤。围垦期间山宕里人献出生命,牺牲的人中把宕师傅占比最高。

上世纪80年代装了轧石机和吊机后的雷山宕变成了一个半自动化的采石场,崩落的石头装上垂直上下的吊车,被吊上二十多米到达地面。大型轧石机轰轰作响,把大石头辗压成小石头,再自动过筛子,分为各种规格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头通过漏斗装入不同的钢丝车里,再分别推到运河码头的石头船上拉走。

雷山在深坑中采石,与一般的地面山场不同。开工前,雷山宕要用抽水机把山场中的积水抽干,避免作业困难。打炮人在垂直向下的崖壁边劳作,人远远望去成了一小团,榔锤的重击声回荡在石壁间。

雷山头与雷山人

雷山西南面都住有人家。雷山打炮采石,对周边的村民影响不小。房屋常会遭遇飞来之石。雷山庙的屋顶曾被雷山飞石砸穿过,阳光穿过屋顶照射下来,与香案上缭绕的香火争辉。“轰隆”的炮声经常会吓到雷山村的客人,日积月累的巨大声波使周边房屋的墙体产生裂缝,山附近建房屋要造得相当坚固才行。山场边的路上会有很多尖锐的小石子,容易戳破自行车胎。有弊也有利,周边人家建房要用石子相当方便,直接去山场拉一车就行。

山场炮声是雷山人的报时钟声。一天会开二次炮,上午是10点前,下午3点左右。奶奶不用去看滴嗒走动的时钟,听到山场炮声,说“炮都放了”。她收拢正做着的花边,拿下搭在肩背上的线,折进花边中,放一边。腿脚不便的她从椅子上艰难立起,开始准备中午的菜饭去了。

山上流下来的水注入西南山脚的池塘里,成为周边人家、豆腐店的饮用水。豆腐店在山南侧,解放前就有开了。那一带后来住有十几户人家,前面提到的冯大伯家就在那儿。这个名为“雷山头”的地方,有雷山庙、卖日常用品的小店、舂粉厂、剃头店、修理铺等,提供雷山人的生活所需,也遭受飞来之石。

打炮之后是歇力时光。打炮的人走到雷山头,围坐在小店柜台一角,从豆腐店弄一两块豆腐干或几个油豆腐,店主温出一碗老酒,一口豆腐干一口老酒下肚,拉些家长里短,讲些荤色笑话,十分惬意。

山场干活给当地人带来额外收入,比生产队里挣的还要多。雷山藏金牛只是传说,但当地老年人说雷山是“金摇车、银摇车”,摇车纺出来的是金钱,确乎是真,蕴藏的财富被开采出来了。七十年代勤奋敬业的雷山人,已经骑上永久自行车,用蝴蝶牌缝纫机做衣,戴上海牌手表。有的生产队都有了电视机。雷山最近的四队,年买了东芝牌彩色电视机。小队舍经常挤得满满堂堂,看越剧、女排五连冠、《霍元甲》、《射雕英雄传》和最早的春节联欢晚会。

戚大妈年进了村办的袜厂,告别敲石头的“黑暗生活”。四队会计冯大叔81年进入村办企业做起了管理。他工作时间穿白衬衫坐办公室,下班回家穿上劳动衣服到地里干活。雷山头的冯大伯任四队队长,他经营的豆腐店一直到雷山石被采尽,山宕关闭为止。

上世纪80年代轧石机轰隆作响的时候,冯大叔的儿子这一代,山场是他们年少生活的游乐场。有了轧石机,不再需要人工敲石子,装了传送机和吊车,不再需要肩挑手扛。从手工劳作到机械化运作,那儿是农业生活外的工业“奇观”,山场是游乐猎奇的地方。钢钎一锤锤打进山体,吊车从人力难到的地方运石到地上,轧石机把硕大的石头辗成小石子,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流程让穿汗衫汲拖鞋的农村少年看得发呆。那儿有神奇的速度、力度和效率,都是匪夷所思的景观。打炮的环节可以在年少无尽的时光里细细观察,满足了各种好奇。山坑的地层上开着野花,向上望石壁上嵌有盛骷髅的甏。离开了大人视线的少年们在山场玩得拆天坼地,玩弹弓、捉迷藏、追人……

(四)鞠躬尽瘁的雷山变成雷湖,成为一个传说

雷山宕完成围恳的历史任务后,鞠躬尽瘁,容颜尽变。后来继续发挥采石的功能,给社会建设供应优质石材。最后,因为坑洞已深,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山宕估计在年前停止了开采。雷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个被遗弃的深坑。年开始可以从谷歌地球上查到雷山附近的清晰卫星地图,雷山坑中已经积了不少水。

有一年发大水,雷山坑旁边的运河涨水,水不断流入最终荒废的坑中。从此雷山坑成了雷山湖。这个估计是沙地最深的淡水湖深达30余米;从此,山场人打钢钎的身影,凿子锤击出的窟隆,村民们敲石头的当当声,轧石机的轰鸣和扬尘,吊车钢丝车的牵引声,少年人踏过的足迹,坑边上的石头小路,这一系列的声音、气味和痕迹,全都被冲走,埋没在这平静的水面以下。定睛下望,也只会被波光粼粼的16亩水面反射来的阳光弄得睁不开眼,终是望不穿这一潭静水。它所承载的记忆,终于也成了本村人需要努力才能回忆起的东西,和河庄大道下面的沉船一般,它很近,但又很遥远。

政府曾组织过雷山坑排水,在水抽到最后几米深的时候,围观群众亲眼看见硕大的鱼在里面游。坑下积水里肆意生长的鱼估计已经长到有人那么长了;年山宕成湖后,旁边还增加了一些建筑,这是雷山村民建的康乐渔庄。姚坚定的《雷山藏金牛》(载于《沙地百年》)一文里提到了渔庄,估计他是在年后来到了这里。客人在渔庄可以一边吃饭一边钓鱼。年建河庄大道,渔庄消失。从此雷山潭成为路边的一个野湖。

(五)新生代的雷山往事追踪

随着萧山国际机场第二跑道的建设,雷山村部分搬迁,在西北方向靠近赭山的一片农田上重建家园——雷山村安置小区。

从安置小区到雷山潭的直线距离有4公里左右,现在要重温昔日的雷山,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周折。雷山虽然有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通过敲石子和装船从雷山赚取了辛苦钱的老一辈雷山人大多都还健在。

年前,幼时生活在外婆家的我应该听到过雷山开矿的炮声,也许还被炮声吓哭过。雷山的一切往事都只能从外公外婆,妈妈和舅舅的口述历史中得来。在妈妈的提示下,先在地图上了解雷山的地理位置,又先后两次实地探访雷山潭(即雷山湖)。

从雷山安置小区开车到红十五线与河庄大道交叉口要走六公里多。雷湖的东边紧靠河庄大道,有树木与篱笆隔开,可以从隙间看到波光荡漾、深不见底的潭水。从潭西侧物流中心,树草丛生中寻一条路基硬实的小道,便可以走到潭的北边。透过树木,看到了全潭面貌,下面的照片正是从北面拍摄的潭水全景照。小路几乎包围了雷山潭的北、东二面。南面和西面有大片树木,无法接近水面。雷湖几近废弃,但其清澈的水面、良好的植被,加上由山变湖的传奇历史,实则深藏着开发成网红打卡地的潜力。通向湖的坚实小道成年累月经万千人轧踩而成,当年走过的人一下子还能辨认出。路上不知遗留下多少故事,也许遗弃在那的石头们知道。也许现在还有人来看雷山潭,只是不知道有此同好的人都是谁,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关于雷山潭的交流群,给大家留住一份记忆,给世人一个传说。

曾经,雷山的存在是尴尬的,仿佛建立过功勋的将士暮年已至。16亩地,30米深,在机场的重要地段,等同于这个地的价值抵不上填平它所需要的土方的运费。曾经有人提议,雷山潭接收无处安放的建筑垃圾,仅潭的一角就可以赚得几万元,后来此提议不了了之;此处水温冬暖夏凉,沙地常见养殖鱼类无法养殖获利。据说,潭里有很大的鱼,因为太深,所以潭里的鱼很难捕到。

年老雷山村动迁安置后,原来的定位标志如老雷山庙等也夷为平地,雷山的传说距离00后这一代来说就更加遥远了。刚获知,这儿将因地制宜,建深坑酒店,周边是以航空航天为核心,集文化艺术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建成后,雷山由舅舅那会粗朴自然的游乐场变为后的梦幻游乐场。

历史,镌刻在挨过钢钎和炸药的雷山坑石壁上,如果能看透这潭死水,那就是30米深,已经是勇敢者的挑战了。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精卫填海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知道雷山的石头现在在围垦的哪个江塘里,可以肯定的是,石头移出位置的雷山将安放新的未来。

(指导:冯兴华冯文丽孔秀祥)

编辑赵玉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3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