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人均住房面积40年增8倍乐居网广州

发布时间:2023/4/20 0:15:2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家庭富裕程度的标志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件”。21世纪以来,汽车、中高档乐器、健身器材、智能家居等享受型高档消费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城市居民消费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生存型消费向品质型消费转变,消费热点从生活基本需求的实物消费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服务消费转变。年、年、年、年、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五阶段突破千元、一万元、两万元、三万元和四万元,年达元,比年增长94.9倍,年均增长12.5%。

“衣食住行”是老百姓生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衡量老百姓生活质量的“硬指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这“四个领域”的变化同样翻天地覆。

从“顾温饱”到“吃得健康”

改革开放前,各类消费商品极其匮乏,凭“粮票”“油票”“糖票”等各种票券供应是当时的主要消费特征。改革开放后,食品种类丰富齐全,供应门店环绕家门。20世纪80年代城市居民只顾“温饱”,90年代追求“吃得好”,21世纪以来追求“吃得健康”,对食品的追求实现了从“量”到“质”再到“科学搭配”的转变。而广州城市居民爱好美食,“食在广州”的饮食文化一直影响着居民饮食习惯,也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数据显示,年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首次突破千元,年突破万元大关,年达元,比年增长了35.9倍,恩格尔系数从年的62.0%下降至年的32.1%,从解决温饱阶段跃进全面小康阶段。

衣着消费的转变也折射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演变进程。改革开放前,物质供应缺乏,居民生活困难,穿衣仅为“御寒遮体”。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衣着消费观念不断提升,衣着愈加追求时尚,档次提高、个性化增强、流行周期缩短。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消费元,比年增长45.5倍,占消费支出比重从年的9.4%下降至年的5.4%,生存型消费比重不断下降。

人均住房面积超34平方米

从居住面积看,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住房紧张,几代同堂多拥挤,家人杂居无私密是普遍现象。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建设大批住宅,推出商品房,使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年的4.0平方米提高至年的7.6平方米;90年代,随着广州住宅建设的飞跃发展和住房改革的实施,城市居民家庭实现居者有其屋,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年的8.0平方米上升至年12.4平方米。

年广州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年更提高至人均34.2平方米,比年增长8.0倍,居住环境越来越宽敞优美。至年末广州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比重达88.4%,比年提高71.9个百分点。

平均57分钟用于交通活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居民出行方式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初期,自行车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自行车.7辆;90年代出行工具升级为摩托车,年后每百户家庭拥有自行车数量开始不断减少,而摩托车拥有量从年末的4台上升至年末的23.2台;进入21世纪,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家用小汽车取代摩托车,逐渐成为当前居民消费新热点,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48辆。此外随着广州基础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多种新式打车软件、共享单车、地铁、自驾车流行,据年广州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居民用于交通活动的平均时间为57分钟,比年的分钟减少一半,居民通勤更加高效便捷,出行条件显著改善。

广州人每天用电脑5.5小时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家用电脑走进千家万户。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台、移动电话台,比年末分别增加了67.8台、.8台。据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居民一天使用互联网的平均时间为5小时37分钟。

居民旺盛的需求带动了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大幅攀升,年城市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元,比年增长.8倍,占消费支出比重从年的1.0%上升到年的12.4%。

文章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1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