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资源 >> 进口货消费见证海南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
进口货消费见证海南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没啥买”到“买全球”
文\海南日报记者李艳玫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于5月7日至10日在海南举行,这场“家门口”的国际购物盛宴,令海南人民尽情领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好物。
或许很多人难以想象,改革开放前,进口货可是不得了的新鲜物,20世纪80年代的“特供”,要凭外汇券购买;90年代,要四处托人,通过特殊渠道才能购买;21世纪离岛免税政策实施,跨境电商的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搜罗到全球好物……
特殊时期的“特殊货币”——外汇券
改革开放之初进口商品的买卖场景,能从人们的记忆中加以还原。
年,家住乐医院宿舍的黄毅家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买了一台日本乐声彩色电视机。“当时,谁家有一台进口彩电,整栋楼都会投来艳羡的目光,家人还缝制了一个漂亮的电视机罩,把家中的‘大件’好好保护起来。”黄毅说。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中,贾玲装作盲人,帮妈妈李焕英抢到全厂第一台电视机,备受人们羡慕的剧情,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个细节,贾玲购买电视机时并不是用钱,而是用券,这让许多年轻的观众有些好奇。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打开,一些国外的精美商品走进大众视线。如果不能出国,大家只能在一些有进口货的商店才能得以一见,并且用人民币买不到进口货,需要用“外汇券”。
据了解,外汇券全称“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是由中国银行发行,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流通、特定场合使用,面额与人民币等值的人民币凭证。有人回忆:“当时一户家庭一个月只能领到4包香烟,新婚家庭才能领到糖吃,电视机、自行车等要凭外汇券在商场购买。”
当时,为了买一台进口单车,70多岁的三亚居民吴大爷托了好几个人,最后找到一名华侨,在他那用人民币换到外汇券。“有外汇券还不行,当时海南很少有进口单车,我拜托去岛外打工的同村兄弟从那边捎回来。那天,我早早地去码头等着单车运回来,然后载着老婆和儿女去玩,在当时可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吴大爷说。
船员曾是百姓与进口商品之间的买卖桥梁
代表着新奇、品质、时尚的进口商品,受到人们的热捧。无论是邻居朋友家,还是商场里、报纸上,许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好东西,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购买心仪的商品。
元,一辆二手雅马哈摩托车,年左右,黄毅家买到了物有所值的心仪品。“爸爸有一个当船员的朋友,他从香港买了一辆雅马哈摩托车。后来,爸爸花了元从他那买过来。”黄毅说。
资料记载,年,海口海关开始执行海关总署颁发的《海关对我国远洋船舶员携带自用物品监管办法》规定,海南的船员每年可免税进口一定数量的重要物品,如手表、录音机(或收录两用机)、照相机、缝纫机、电视机、自行车、摩托车、吸尘器等。
规定的执行,让船员成为普通百姓与进口商品之间的买卖桥梁。年以后,远洋船舶的船员每季度可免税进口按规定数额的电视机、摩托车、冰箱、录音机(包括音响组合)、照相机、洗衣机、摄影机等。
海南是侨乡,不少侨眷依靠华侨带、邮进境获得进口商品。“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咖啡,又香又浓,一家人都爱喝。”文昌市民王莉萍的阿姨嫁到马来西亚,每次阿姨回家探亲,带回的咖啡、巧克力、饼干等能够让她开心好几天。
靠亲戚、朋友捎回,也成为海南人民获得进口商品的方式之一。年,日本电视剧《血疑》在中国热播,剧中女主角幸子的衣着,在当时引领了时尚潮流。拥有一件“幸子衣”,是许多中国少女的梦想。
“海军蓝的裙子,领口处有飘带,可以系起蝴蝶结,我太喜欢了。”当拿到幸子同款裙子,三亚市民袁莉难掩激动心情。“印象里,是家人托出国的朋友买回的,身边的同学朋友没有这类型的裙子,这件衣服显得更特别了。”袁莉说。
《海南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记载,改革开放前,因国内粮副食品供应紧张,尤其是年至年,进境旅客携带、邮寄的物品主要是粮副食品、奶粉、洋参、糖精、鱼肝油、日用品(如肥皂)、手表、水笔等。年起,旅客携带、邮寄进境的一般日用品、粮副食品减少,电子计算机、收录音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照相机、电风扇等成为主要物品。特别是年以后,所带物品中,高档家用电器比例不断增加,如电视机、电冰箱、录像机、摩托车、洗衣机、组合音响等。
免税购物实现“家门口”全球购
京东国际、天猫国际、考拉海购……如今,人们无须大费周章,坐在家里点开手机,就能做到“扫货全球”。家门口的进口商品店也可以实现一站全购。此外,免税购物也广受大众追捧。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早在年海南就已开始试办免税商业,海南省外币免税商品供应公司是首家地方国营免税公司。当时的免税商场,经营上万种商品,范围包括:服装、鞋帽、玩具、日用品、针纺织品、化工机电产品、家用电器、金银首饰等,供应对象仅限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外国人。商场直接向国内外有关外贸专业公司以外汇结算方式组织货源或向其他免税商业调拨零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海南,除了有设在望海国际大酒店这样的国营外币免税商场以外,还有其他免税商品出售形式,如口岸免税商店、“在外售券,境内提货”、外汇免税商场等。
“望海国际酒店、机场、秀英港,还有当时海口新华区龙昆北路的龙珠大厦、大同路华侨大厦附近等,都曾留下过免税店的印记。”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邓明回忆。
后来,随着国家财政、金融、外汇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减免税政策逐渐失去优势,免税商业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直到年,迎来新的一道曙光。
年3月,国务院批准海南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四市开办4家市内免税店。年9月1日,三亚市内免税店开门迎客,这是我省首家市内免税店。从外观、规模到品牌结构,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但三亚市内免税店的销售对象仍仅针对离境的外籍人士及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境内游客无法享受免税。年,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正式实施。该政策明确适用对象为年满18周岁、乘飞机离开海南本岛但不离境的国内外旅客(包括岛内居民旅客)。
年,在海南读大学的段南岚进入免税行业,成为一名导购员。在8年光阴里,她见证海南离岛免税事业发展。“年,三亚的免税店设在大东海,面积不大,品牌也不多,每名游客每年只有元免税购物额度。”段南岚说,在年11月,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迎来首次调整,每人每次免税购物限额由原来的元调整至元,增加了3类免税商品,并逐步放开了一些商品的单次购物数量。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至今已经历了六次调整,不断放开政策尺度,刺激旅游消费。去年7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迎来“史上最大”调整,海南离岛旅客(包括岛内居民旅客)每人每年累计免税限额提至10万元,离岛免税商品种类扩大到45种。
不断放开的政策,点燃了消费者的购物激情,如今来海南免税店“买买买”已成为一种潮流,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成倍增长、屡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