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街边旧物丨老裁缝和她的缝纫机天眼新闻
“哒哒哒,哒哒哒”
在贵阳市云岩区百花山路街头,50多岁的黄大姐正踩着她那台已经用了10多年的缝纫机,给客人缝补衣物。一台缝纫机,一把大剪刀,几张塑胶凳子,黄大姐就在这条街上缝缝补补快20年了。
每天中午,黄大姐一个人扛着缝纫机从家里过来,把裁缝机安装固定好后,再回去拿需要的物件和客人要领的衣服。等到下午看不见光以后,再来回两趟搬回去。“累是累点,但一到这里,我基本上就要在这里坐一下午,这几趟就当是锻炼了。”黄大姐一边补衣服,一边说道。
“也没有在哪里去学,就是当初看着别人裁,就自己捡些碎布片照着学,等到结婚以后,开始给别人缝缝补补,结果这一缝补,就二三十年了。”说起当初做裁缝,黄大姐万分感慨。
挑脚边、换拉链、补纽扣,来往的顾客就提个小袋子,来到黄大姐的缝纫机前,说着哪里裤脚长了,哪里袖口脱线了。只要客人说出来的问题,黄大姐都一一牢记,然后拿起桌角的一块白色小石膏做好标记,对接好来领取的时间后,客人又离开了。
“我的衣服都是在这里补的,我们认识可能有十来年了,有时候衣服就是脱线,扔了又舍不得,就来她这里缝补了。她的手艺很好,价格也便宜,我换个拉链才5块钱,对我们这些老人来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常态。”来换拉链的阿姨对记者说道。
“细心”是黄大姐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她说做裁缝,心就得像缝纫机上的针一样细,不是几下踏板一踩就能敷衍了事的,慢工细心才能出好活。
黄大姐正在缝补衣服的时候,兜里的手机响了起来,她放下手中的活,接起电话。正巧需要更换其他颜色的线,黄大姐左手拿着电话,右手取下针头上的线,从线盒里拿出需要的线,捏住线头,一只手熟练地把线穿进针头。等挂了电话,没有耽搁片刻工夫,又开始继续缝补了。
黄大姐告诉记者,现在补衣服的人其实很少了,这几天正好换季,客人才稍微多一点。一个季节过去了,大家都把即将收起来的衣服拿出来缝补一下,明年还可以再穿。
“我的衣服坏了都想拿来缝一下继续穿,只是现在这种缝纫摊不常见,又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专门找,只有在上下班之余碰巧见到的话,就会记住,第二天拿着来缝。现在老手艺都不常见了,不过他们补出来的衣服还是更牢实。”一位在黄大姐摊位上等待补衣服的年轻人对记者说道。
脚踩着踏板上下摇动,轮子随着踏板转动起来,针头快速起落发出“哒哒哒”的声音,黄大姐认真盯着针头每一针起落的位置,转动着手中的衣物,拿起剪刀剪断细线,缝补好的又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怡
编辑王小婷何涛
编审闵捷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