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这三大件,浓缩了70年的家庭生活极简史
老物件里蕴含的意义,早已超过其本身。/《立春》
每个家庭都少不了几件刻满了岁月痕迹的老物件。
小时候自行车的横杠是你的专属座位,它丈量了从学校到家里、从游乐场到电影院的距离,记录了你的成长与回忆。
总会咯吱咯吱响的缝纫机,它曾经承包了全家人过年的新衣,它让穿在身上的衣裳有了家的温度。
一曲《春天在哪里》通过“燕舞牌”半导体收音机撒向整个城市,它不仅记录了歌声,更记录下每一个少年少女的青春回忆。
流动的光阴冲不淡,记忆的声音。/colorhub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家就这样走了70年,演绎了一个三段式的逆袭故事:从战争阴云中站了起来,从一穷二白中奔了小康,从模仿学习到创新超越……
搪瓷缸、暖水壶、“北京牌”彩电、傻瓜相机、“上海牌”手表……这些老物件存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自身用途。
它们经过岁月的雕琢后,逐渐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是人生历程的见证,每一个老物件本身就是一部纪录片,述说着或温暖、或感人、或平淡的遥远故事。
而那个年代、那些人、那些回忆、那些故事,让老物件在你我的眼中熠熠生辉。
缝纫机:
计划经济年代里编织出的花
赖明小时候最喜欢听家里“飞人牌”缝纫机飞针走线的声音。因为这意味着身为老大的他又有新衣服穿了。
60年代,中国家庭中“三转一响”四大件里,最重要的“家具”就是缝纫机了,赖明家里这台缝纫机,是爸爸带着结婚至今攒的家底,去百货商场排了3天的队才买到的宝贝。
自行车上,承载着家人的温情。/《我和我的祖国》
计划经济体制下,买什么都要排长队,百货大楼放出缝纫机到货的消息后,赖明的爸爸就拎着行军床赶早去排队。
凌晨4点,百货大楼的门口已经排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爸爸在北方刺骨的寒风中借着旁边大爷炭火盆的余温,终于在开售当天带回了这个大件儿。
缝纫机被摆在了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妈妈用布票换了一张雪白的粗布,给缝纫机做了个讲究的布套。
“在家里妈妈地位最高,因为妈妈是会操纵缝纫机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的话题都是围绕着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的缝纫机。
老式缝纫机。/wikipedia
60年代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这使得那时的中国人格外懂得勤俭和珍惜,而这种特质最直观地体现在人们的穿着上,不仅面料单一,连颜色也千篇一律,放眼望去整个街上像是由灰白蓝组成的单调的调色盘。
那时的人们解决穿衣问题只能通过布票换取布料,再经由母亲的巧手,变成一件件值得炫耀的成衣。
一件衣服传三人,老大穿小了,缝一缝给老二,老二穿坏了,补上补丁给老小,不管怎样,赖明总是家里第一个穿新衣服的人。
赖明妈妈的巧手被整个街坊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爸爸身上衣角整齐的线路、赖明身上挺括的蓝衣裳、妹妹肩膀上由夹袄改成的新书包……
缝纫机的到来,让家里迎来了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物质不富裕的年代里,这段日子在赖明的回忆中,种下了一朵神气的小花,被缝纫机转动的声响,浇灌得茁壮而美好。
物质不宽裕的年代,人们可能只有在新婚时才能穿上新衣服。/《父母爱情》
电视机:还原一个窥探世界的窗口
时光飞逝,中国跑着步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商品经济的开关被打开,人们在衣食住行的底层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富饶。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黑白电视机是一家富裕的象征,大部分家庭还买不起一台黑白电视机。
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赖明家那台破旧的12寸“北京牌”黑白电视陪伴了他一整个青春,时不时的漫天雪花加上上下颠倒的两半画面,总是要依靠“大力金刚掌”的威胁,才能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勉强播完每晚的电视连续剧。
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家里购置这台电视机那晚的热闹和喜悦,这种喜悦甚至超过了后来去4S店提进口车的快乐。
那时候的黑白电视机,换频道需要扳动按钮,打开天线才能接收到信号播放,电视台也只有一个,只在固定时段播放。
赖明家是“信号死角”,经常在电视剧播到最精彩的时候断掉,他发现国营厂生产的天线放大器很好用,但一个要卖十几块,爸爸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三十几块,花掉半个月的工资买一个放大器实在是不划算,赖明琢磨了半天,觉得这玩意不就是几根铁丝嘛,他决定自己动手试试。
在修自行车摊前磨了师傅半天,赖明花5角钱买了五根自行车车轮卸下的铁丝,在舅舅的帮助下,成功地做出了自制天线放大器。
老赖家的电视机信号稳定、画面清楚,成了街坊四邻每晚最期待的娱乐项目。
不到8点,赖明家的院子已经挤满了小马扎,电视被挪到院子中央,朝向门口。
不断调整电视机天线也是很多人儿时的记忆。/《我和我的祖国》
《铁血丹心》的音乐一响起,人头攒动的院子立刻安静了下来,燥热的夏夜,只有电视里的人物对话和蝉鸣高低起伏,邻居们的眼睛紧紧盯着这个四四方方的小盒子,偶尔扇动一下手中的蒲扇,赶走捣乱的蚊蝇。
舅舅在研制天线的过程中发现了新商机,正巧赶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舅舅的心里,他们举家搬到了深圳,下海做起电视机配件生意,成为亲戚中第一个买大彩电的家庭。
赖明在一次次的拍打电视的声响中,长成了一个能够承担起责任的男人,跟喜欢的姑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去舅舅家做客,第一次看到彩电的赖明,决定不再沉迷于用手掌修电视的拉锯战,在结婚第二天一大早就带上全部家底块钱,小心翼翼地从百货商店搬回那台21寸松下大彩电。
下班回家的赖明,喜欢坐在大彩电跟前,和妻子一起守着86版《西游记》,小两口的日子在电视剧的映衬下过得有滋有味,这方寸的小盒子容纳了所有的期待和好奇,成为他们窥探这个世界的窗口。
《西游记》是很多中国人“仙侠奇幻剧”的启蒙。
手机:移动通信的时空神话
在彩电刚刚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乘着改革春风的广东,快人一步地出现了据说售价高达2万元的大哥大。这一次,“由俭入奢”的速度显然快了不少。
寻常家庭自然是用不起大哥大的,但赖明买了一台BP机。
年,上海开通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年开始,寻呼机如雨后春笋,扎根中国市场,遍地开花。
赖明一年当中有半年的时间奔波在外地,这不足半个手掌大的BP机承载了妻子和儿子的挂念,在外应酬的他听到BP机的滴滴声,便放下酒杯,跑到最近的电话亭,拨通家里的电话,跟妻子报个平安。
年,儿子顺利地考上了北京的大学,作为奖励,赖明给儿子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
开机时两只紧握的手,就像赖明对儿子的牵挂,紧密但是润物细无声。
老牌诺基亚,代表了一代人的手机情怀。
父子之间不太会倾诉想念,多半是妻子给儿子拨了电话,自己在边上等候着,和衣角紧紧纠缠的手,泄露了他的殷切,这时候妻子会把话筒交给他,催促着赖明跟儿子说两句,而停留在他嘴边的“照顾好自己”却变成了“别惹麻烦”。
有的时候,赖明会盯着家里的电话发呆,等着儿子给家里来电,自己可以装作不经意地接起了电话,跟儿子多聊两句。
但计划考研的儿子因为忙于学业,给家里打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少。赖明意识到,儿子长大了,自己好像也不是早些时候那个守在缝纫机前的孩童了。
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赖明最近收到了儿子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部小巧但是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
当儿子带着孙子出现在视频通话中的时候,赖明第一次萌生出科技伟大的想法,视频中的儿子胖了一些,孙子咿咿呀呀地看着镜头,赖明放下老花镜,悄悄地抹了抹眼角的泪。
相比于当年送给儿子的那部诺基亚,现在的手机被赋予更多除了通信以外的功能,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视听说多个维度突破了几乎所有的时空界限。
物品的更迭对于经历过中国从艰苦到小康再到强大的赖明来说,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但这些老物件却记载着他真真切切的一生。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被我们自动地具象化成了老物件,它可能是曾经的自行车,或者如今的小轿车,这些老物件逐渐勾勒出勤奋、刻苦、自强、自信的新中国家的故事。
9月30日,腾讯追梦计划推出双人互动文字答题游戏《家的故事》。游戏以7组不同年代的家庭故事,重现7个历史片段,描绘了70年来中华儿女们的拼搏历程。
游戏中的7个故事场景高度还原当时的历史时代画面,玩家可以在细致而有趣的游戏剧情中,体验当时的日常生活,感受国家发展的波澜壮阔。
在一段段平凡的人生里,照见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国家渐渐强盛之路。
如果文字已苍白,不能完整勾勒回忆,不妨亲自打开游戏,在时光列车中走上一趟,听大家的故事,看小家的故事,感受我家的故事,重读你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