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数说青岛服务业引擎带动,新经济引领转型升
GDP过万亿,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也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和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反映。新中国成立的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体量实现几何式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发生深层次的改变。从年到年,青岛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2.7:52.7:24.6调整为3.5:41.2:55.4;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向新动能换挡转换,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基因孕育成长,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促发“青岛制造”加快向“青岛服务”换档升级。
产业结构变化,阶段性明显
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技术水平极其落后,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41.6:38.3:20.1。为迅速恢复生产,青岛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力加强基础工业的战略部署,到年三次产业比例关系调整为22.7∶52.7∶24.6,第一产业回落18.9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提高14.4和4.5个百分点。
2、-年: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率先实施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开始活跃并不断发展壮大,在GDP中所占份额迅速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占GDP的比重由22.7%提高到26.6%。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下降至48.3%,降低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略升0.5个百分点。
3、-年: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青岛市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发生新的调整和变化,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和13.4%,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1%。从产业比重看,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到33.4%,比年占比提高8.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年比年提高1.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9.8个百分点。
4、-年:国家陆续出台的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落地见效,年底基本实现经济“软着陆”。期间,青岛市三次产业增幅有所回落,尤其是第二产业影响显现,比重回落4.6个百分点。自年起,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入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以科技和信息产业为先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新时代,工业主导型增长格局形成并强化,二、三产业协同成为支撑青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16.9%和15.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升6.4个和6.9个百分点。
5、—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主旋律,青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年第三产业比重48.5%,超过第二产业(47.1%)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年青岛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过半,达50.7%,青岛经济由工业经济主导逐步转向服务经济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工业化后期;年第三产业比重52.2%,高于第二产业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超过50%,达55.1%,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6.4%,高于第二产业16个百分点,呈现高比重、高贡献率“双高”特征。
新经济培育成长,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系列改革政策落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新常态之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等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形成,成为青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引擎动力。年,青岛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四分之一强,实现增加值.39亿元,占GDP比重27.1%,列全省第一,高于全省5.4个百分点。有分析指出,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度超过70%,引领助推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产业创新驱动,带动工业转型升级。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工业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八十年代的纺织,九十年代的家电电子,成为青岛工业的名牌;当前,青岛正加快以“互联网+”引领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深度应用,新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生力量,助推制造业全速向中高端迈进。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实现.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8%,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1.7%,占GDP比重7.3%;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8.1万辆、智能电视万台、智能手机万部、城市轨道车辆辆……成为青岛GDP稳步发展的支撑和亮点。
新服务异军突起,成为第三产业新增长极。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在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中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基础行业显著增强,瓶颈制约得到较大改善,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稳定发展,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年,在第三产业各部门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个传统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2.5%,年波动调整为37.5%,降低15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现代生产性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高速发展,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年,全市新服务实现增加值.7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2%;电子商务交易金额.0亿元,同比增长31.7%;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产性服务两个领域的企业收入占新服务企业收入的76.5%,成为提升服务业层级的新动能。
需求结构:
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投资驱动作用明显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建国70年,青岛经济飞速发展,GDP需求结构兼顾供给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总量、速度和比例关系均发生较大变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
需求总量不断扩容,经济增长以内需为主。建国初期,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投资和消费需求逐步扩大,年最终消费为17.5亿元,资本形成总额9.3亿元,净流出11.6亿元,到年分别达到.93亿元、.65亿元和.19亿元。三大需求对GDP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5.5%、53.2%和11.3%,青岛市经济增长以内需为主,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是GDP增长主驱动力。
GDP增长因素由消费向投资主导型转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青岛市投资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投资率逐步上升、消费率相应下降的态势。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升降主要受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经济因素影响,具有较明显的两段式特征,由消费主导型向投资主导型转化。
投资结构优化调整,释放转型提质发展新动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规模不断扩量,青岛连续推出“双招双引”、“双月奋战”、“千企大招商”和“重大项目推进行动”等等活动,聚焦大项目和基础设施领域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工业战略新兴、高技术投资蓄积发展潜力,服务业投资持续加力,发挥了投资在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惠民生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消费结构发生质的飞跃。建国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型到今天的文化精神享受型,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的消费到电视、冰箱、洗衣机的消费,演变升级为对手机、电脑、信息网络等互联网产品的青睐,并快步向家用汽车、住房、文化娱乐健身等更高层级的消费需求迈进,消费结构和消费热点发生质的提升和转变。
所有制结构:
公有、民营经济平分秋色,民资活力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在“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原则指导下,公有制经济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零,所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制度的确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下,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赢,缔造和推进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青岛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样离不开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变革,特别是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锻造城市综合实力的生力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有经济仍居主导地位,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伊始,青岛市工业企业家,工业总产值49.3亿元,为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随着“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两个毫不动摇”的提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驶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年,公有经济增加值.36亿元,占GDP比重44.7%,到年,达到.72亿元,占GDP比重43.3%,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发生调整变化,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
民营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力基因。青岛发起“壮大民营经济”攻势之后,民营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活力。至年,青岛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6万户,同比增长13.5%,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为96.8%,实现增加值.1亿元,增长8.4%,比同期GDP高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44.5%,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49.5%,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
外资经济活跃,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青岛作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东部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转换成强大的发展动能。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纷纷进驻青岛,外资经济逐渐活跃,年占GDP比重接近三分之一,与公有、民营三分天下,成为支撑青岛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动力。年以来,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外资经济面临考验,虽然青岛利用外资额从年开始连续跨上30亿、40亿、50亿、60亿、70亿、80亿美元6个“十亿台阶”,但外资经济占GDP比重不断降低,年降至12.2%。与此同时,外资经济逐渐实现量变到质变的优化提升,服务业外资快速发展占据半壁江山,实际使用外资52.67亿美元,占60.6%的比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尚青龙通讯员陈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