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回顾北京王府井大街百年变迁,百货大楼开业
王府井大街号称金街,一直是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详图》时,就把这条街分成三段: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侧,现今的大甜水井胡同)而称王府井大街了。后来,逐渐用王府井称呼整条街了。
民国时期王府井大街就是北京的商业中心。
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莫理循曾在王府井大街置有房产,当时的外交圈称王府井大街为“莫理循大街”,其英文街名牌一直挂到年。
民国时期的王府井大街商铺林立。
上世纪40年代,一对夫妇带着孩子逛王府井。
民国时期王府井的沿街店铺。
王府井大街上,小男孩专心致志地看编草人。
东安市场是王府井大街上的地标建筑。清朝时,王府井大街是家住东城的官员们上朝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一个市场。
东安市场在年初建时,只是一个摆地摊、搭布棚、早晨出摊、过午收摊的简易市场。以后生意兴隆,摊点日增,甚至有些商户吸引了官场人物的投资。这时,商人们组织起来,经当时管理市场的京师巡警厅批准,进行初步规划。从北到南建起一条长街,以经营百货、食品为主。长街两侧建起了格局大体一致,每间约10平方米,前有廊檐,后有暗楼的铺面房。
东安市场正门上悬挂的《东安市景图》。
年的东安市场。
年,东安市场内景。陈肇宗魏中时摄
年,顾客们在东安市场特种工艺品门市部挑选绒花。王可信魏中时摄
年,东安市场里的钢刀王。高宏摄
年,东安市场古旧书店主要经营各式旧书、旧报刊,而尤以外文旧书刊为其特色,有三十多种外文旧书。冯文冈摄
东安市场里吃的、用的、玩的、看的,应有尽有。老店员王振来在东安市场中专售西式糕点的国强食品店工作。他记得,一到节假日,店前就会排起购物长队。直到年王府井百货大楼开业,它的风头才被抢走。
年刚成立的王府井百货大楼。
刚刚营业不久的百货大楼。
年9月25日晚上,开业第一天的百货大楼营业结束,售货员们清扫卫生花了一个多钟头,光顾客挤丢的鞋就捡了两大箩筐。
当天上午,号称“新中国第一店”的百货大楼刚刚结束开幕典礼,顾客就如潮水一般涌入货场,全天累计达到16.4万人次。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百货大楼每天都是人挨人、人挤人,售货员没一天能按时下班的。
年百货大楼开业入场券
年的王府井百货大楼。李晞摄
年,中央民族学院的维族、藏族学生在王府井百货商店选购帽子。王可信摄
年,王府井百货大楼鞋帽部的橱窗前顾客在选看式样美观的皮鞋。高宏摄
年,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个橱窗,这个橱窗陈列着许多国产的半导体收音机、照相机、尼龙衬衫、科学仪器等商品,上面镶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高宏摄
到了第二年,百货大楼愈加鼎盛,商品种类达到了两万多种。当时北京人有句话:百货大楼买不到的东西,您哪儿也别去了。顾客依然摩肩接踵。二楼鞋帽柜台前常年都装着铁杠子,就是怕挤坏了柜台。生意火,销售业绩也噌噌地往上冒。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几千万元。
年,王府井儿童用品商店翻建一新,这是货场一角。胡明朗摄
60年代的百货大楼货场人头攒动
年百货大楼橱窗。
年,王府井百货大楼的马秀华是个善于研究儿童心理的红旗售货员,她常常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的儿童介绍不同的玩具。高宏摄
百货大楼是置办年货的首选之地。
绝对的卖方市场,永远挤不到柜台跟前。
壮观的脸盆墙。
工农兵群众意见、建议接待室。
除了百货大楼和东安市场,王府井上其他店铺买卖也是北京人耳熟能详的。比如孩子们经常光顾的王府井儿童用品商店、王府井新华书店、王府井工美、王府井外文书店、王府井烟酒商店、永仁堂中药铺、亨得利钟表店、美大洗染店、四联美发、中国照相馆……
年,宝兰斋食品店设在王府井大街的水果摊。高宏摄
年,在王府井儿童用品商店里顾客们被机动玩具所吸引住了。李晞摄
年,王府井儿童用品商店玩具组的职工们下班后在一起练习包扎商品技术。高宏摄
年,王府井儿童用品商店翻建一新,这是货场一角。胡明朗摄
年,王府井美大洗染店职工马尚和在试用他们制成的干洗机。李晞摄
年,王府井烟酒商店的橱窗陈列。郭仲义摄
年,王府井永仁堂职工制做了新的半圆形的八角售药斗。郭仲义摄
年,四联理发馆的理发师们用自己的劳动打扮客人。高宏摄
年在王府井南口值勤的民警。高宏摄
在商品奇缺的计划经济年代,买东西免不了要排队。无论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还是新“三大件”(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排队购物成了王府井大街上的一景儿。很多长队,一排就是整整一宿。
70年代末百货大楼针织柜台。
年,东安市场里的东风餐厅。
年的王府井水果食品商店。李晞摄
年,王府井,夜间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李晞摄
年,正在东风市场选购电视机的顾客们,关切地围在电视机前,收看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实况转播。叶用才摄
年的王府井永仁堂药店。胡敦志摄
年,王府井大街上首次出现身披彩带的时装模特。叶用才摄
百货大楼家电首饰临时售货处人们为患。
张秉贵成为了百货大楼的代名词。
年代百货大楼鞋柜台。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府井大街上又多了一条长队,出现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还不到开门的时间,书店门前已人头攒动,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
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书店里开辟出一个英语角。好些平时不好意思张嘴的年轻人,第一次在这里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跟别人对话。王府井书店那单薄的四层小楼,承载了一代人的求知热情。
年,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门口等候购书的人群。
那时候抢书的场面真让人感动。
对外开放的窗口越来越大。年,王府井南口盖起一座红白相间的二层建筑,楼上坐着一个大个儿的小丑。红头发,黄衣服,盘着腿冲每一个过往的人咧开大嘴傻笑。这,让北京人第一次认识了快餐巨头麦当劳。
开业那天,麦当劳再度复制了人山人海的盛景——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多个座位竟然座无虚席。门外还曲里拐弯地排满了人。当年在这个店做第二副理的陈亭立记得,当时许多北京人还不知道汉堡包为何物。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要一个麦当劳。
王府井南口刚开业的麦当劳。
时光荏苒。在王府井大街上,不仅有人们见惯不惊的喜悦和繁华,也出现了冷清和离别。
年11月13日,王府井书店里被挤得水泄不通。夜幕渐垂,书店全体店员穿戴整齐,列队店中,向来往顾客行礼致敬。
这是王府井书店最后一天营业。和它相伴相生的,是王府井大街浴火重生的六年改造。东安市场拆了,四联美发搬了……每一家老字号名店的搬迁,都让人们觉得依依不舍。但这是必需之举,狭窄的街道和越来越多的车辆行人,已经限制了这条街的发展。
林立的脚手架和轰鸣的施工声,成了那几年王府井大街上的主题曲。最冷淡的时候,整条街日均客流量仅3万人。
年9月11日19时30分,写着“王府井”仨字的70平方米紫铜巨匾揭开幕布,百年老街迎来了新生。
重建后的王府井改成了步行街,全聚德、东来顺、瑞蚨祥、四联美发、中国照相、亨得利钟表店……原先搬走的老字号一家家地全回来了,东华门的小吃还是那么地道。拉洋车的、端鸟笼的……一座座生动的铜像回顾了尘封的京城旧事。崭新亮相的王府井大街,在古朴典雅中透着一股京味儿。
民国时期的王府井天主教堂
独具慧眼的新人们,迅速地把大街北侧的天主教堂变成了拍摄婚纱照的不二宝地。这是新建的教堂吗?怎么透着一股沧桑?好多老北京人都纳了闷。其实,这座教堂很早就有,只是从前一直藏在厚重的铁门后边。在街道改建中,设计方重新修建了教堂前的广场,使得这座古老的教堂成了街上一处难得的景观。
正如这座深藏不露,而又终于闪亮现身的教堂,经过一个甲子的变迁,王府井大街还是北京人心中的那条“金街”。只是,有些跨越年代的隽永情愫,悄悄地变了。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