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妈妈用卖石子的钱买回一台工农牌的缝纫机,咱就继续讲讲缝纫机的事吧。
这台缝纫机也是历经沧桑,跟着我家到处走。当时买的时候历经了半个月才从青岛运到我家,爸爸妈妈小心翼翼的把它装好放到窗台边,还用我小时候的小花毯子盖在台面上,这个毯子一直用了不止三十多年才完成它最后的使命。
这台缝纫机是我家第二件珍宝,第一是我妈妈陪嫁的座钟。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我们一家的衣服大都出自这里。那个年代布料供应紧张,我们又处在大海深处的小岛,很久才有好看的花布上架,妈妈只要去卖石子就会经常到供销社看看,女人爱逛街爱买衣服无论哪个时代都一样。
妈妈用缝纫机做的第一件成品就是我的一件棉大衣,我们叫棉猴。暗红黑两色格格的纯棉布面,白色的棉布里子,中间蓄的厚厚的棉花。还有一个帽子背在后面,冷的时候带上帽子别提多暖和了。哦,帽子边上还镶了一圈粉色的毛毛,那是妈妈从我戴小的帽子上拆下来又镶到棉大衣的风帽上。为了多穿几年,妈妈把大衣给我做的很大,袖子也长。想要牵着我的小手时,在袖子里摸不着我的手,我撸一撸袖子伸出小手又怕冻着我。干脆爸爸妈妈就伸出一个手指到我的袖子里,让我抓住他们的手指,这样我既不冷也能牵着手。时间久了,不穿大衣时一起走路我也喜欢握住他们的一个手指,好像这样就特别安心。我的哥哥也是这样牵着我的手的。以至于等到谈恋爱和男朋友拉手我也是这个动作,他非常的不理解,无他,只是儿时的习惯罢了。
等到缝纫机渐渐普及,几乎家家都有,部队就请了两位老师教给海岛上的妇女用缝纫机绣花,妈妈也参加了学习班。几个月下来,妈妈的绣花技术进步很快,能绣出很多花样。牡丹花、月季花、鸳鸯戏水、松鹤延年,紫燕双飞、各色各样的绣品堆积成了小山,家里的枕套、门帘、我姑姑和小姨的结婚陪嫁绣品全是妈妈绣的,还有我的小裙子上都是妈妈绣的花。说起那条裙子我记忆犹新,那是我的第一条连衣裙,上身是无领无袖浅粉色的马甲款,妈妈在上面绣了一个橘色的小猫戏球,小猫脖子还系了个红色的蝴蝶结,十分的憨态可掬。连衣裙下面是橘色的碎花百褶裙,每当我穿上这个裙子总是感觉自己是个美丽的小孔雀,拽着裙摆转圈,和孔雀开屏有的一拼。还把我的乳名绣在衣角上,也算是那时的私人定制款啊。
妈妈绣花买了好多颜色的绣花线,仅红色就有一大盒子,从浅红、深红不断过渡,每卷绣花线都有标号,便于对应绣花图纸,妈妈看着图纸,频繁换线,以求达到色彩过渡自然,绣品逼真的效果。我就是妈妈干活的小帮手,她一提色号,我就会给她在三四十个盒子里找到她需要的绣线。可是现在我只记得一款紫红色线的标号是,别的都忘了,嗯,绣花线的牌子是红旗的,仅此而已。
我们全家的衣服大部分都是爸爸打版裁剪,妈妈缝纫绣花。爸爸一直穿军装,妈妈觉得自己是大人不用绣花,哥哥是男孩子更加不需要,她的一身绣花技艺就在我身上施展了,天天把我打扮的像个小蝴蝶似的。小伙伴们都羡慕我有个手巧的妈妈。
这台缝纫机陪伴妈妈四十多年,她爱惜的很,经常擦拭上油,她总是说:“哒哒的声音多好听啊,像个啄木鸟发出的声音”。现在妈妈不在了,我把它搬到我的卧室里,时不时也踩踩踏板,听一听哒哒的声音,的确像啄木鸟一样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