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缝纫机乐队我的摇滚怀旧
《缝纫机乐队》,我的摇滚情怀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有了欠票的感觉。其实那阵日子并不忙,还去看了一下《羞羞的铁拳》的,不过可能是五刷《战狼》留下的后遗症吧,突然对电影没什么情绪了,除非是口碑比较好的电影,怕错过了可惜。《缝纫机乐队》看评分并不高,而《煎饼侠》也给我留下了大鹏的电影除了明星堆砌和没有回味的搞笑以外没啥看点的印象,所以也就没去看。这几天下班无事就在电视上找电影打发时间,看到《缝纫机》就点进去试试看。结果,到现在已经整体看了五六遍,部分段落更是看了十几遍。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也是一个有摇滚情怀的人呐。我哥喜欢听BEYOND,他蛮崇拜,说他们的歌都是现场唱的。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摇滚啊,乐队啊什么的,我也不觉得有多好听,感觉还是杨钰莹更合我的口味。但是音乐课上唱歌终有把喜欢的歌唱完的时候,又没地方学,只好听《大地》、《真的爱你》,并学习那种粤腔粤调,好在同学面前显摆自己以获得一点满足感(因为我小学成绩太好了,又是班长,常年在老师的赞赏声和同学的崇拜话中度过,感觉这些已经习以为常没意思了,刚好又有一副好嗓子)。那时我怎么可能想到就是这在我心中种下了摇滚的根?初中迷恋街机,那点零花钱全用来消费游戏币了,连喜欢的书都是赊账买的,哪里还有钱去买磁带听歌?不听又别扭,总觉得耳朵里缺什么东西,于是找表哥去借磁带听。《伍佰》《黑豹》旋律都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感觉那么熟悉?那种快节奏,那种好像歇斯底里的呼喊,那种让人窒息的鼓声,那种尖锐的乐器音(我哪知道什么叫SOLO),感觉就像是脑子里本来有这么个东西,熟悉又新鲜。那时的我当然不会知道《无地自容》在摇滚乐坛的地位,也从未听说过“摇滚诗人”的名号,只是觉得很好听,很亢奋,好听到上自习的时候也想听,声音还开的老大(那耳机的质量其实不怎么样,身边的同学都是听的到的),亢奋到会身体会随着节奏摇晃,手指会不经意的跟着鼓点敲击膝盖。然后就是随身听被没收后与班主任的拉锯战。可惜变声期参加了一个演讲比赛,一副金嗓子彻底完蛋了,当年《霸王别姬》都可以毫无压力,变完连《春花秋月》唱着都累。否则以我高中音乐老师眼光,他肯定会扶着我让我学声乐和器乐的(娄老师真才子!只要我见过的乐器他都会,而且相当熟,特别是那钢琴弹的,那架子鼓打的)。但是就算这样,到了高中以后也有了组乐队的梦想了。我已经知道那个嗞啦嗞啦的声音是电吉他,也知道嘣嘣嘣嘣是贝斯,我听过了唐朝,听了超载,听了天堂、零点、眼镜蛇、迪克牛仔等等,连枪炮玫瑰都尝试听了听。我发现那些乐曲有了层次,每种乐器的声音我都可以清楚的辨别并单独拉出来欣赏,有时候把耳机声音开的好大,当作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在突然出现的高潮中突然落下泪水……突然好想有一把吉他可以把那些声音用自己的手演奏出来。可惜终于没有,就高三了。我是会做梦的啊,梦到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以及喜欢的女孩有一个乐队,就站在学校的体操台上,将内心的火热和激情、愤怒与烦恼完全释放给大家看,如果有这么一次,即使然后就死掉了也无所谓吧。可惜终于也只是做梦,从同学哪里借来吉他用一下才发现,我的手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灵活,手掌很大,但手指粗短,相邻两个手指稍微做一下不协调的动作筋都会疼,这个干农活那是一等一的好,玩乐器就算了吧。还有这嗓子,元旦晚会上唱一个《DON’TBREAKMYHEART》根本就是瞎TM吼,破锣一样。算了吧,梦可以做,行动就免了吧,高四了。“nightwish”不记得什么时候第一次听《SHEISMYSIN》,这哪里是歌啊,明明是敲打灵魂的鼓槌。之后就彻底迷上了NIGHTWISH,所有的作品听个遍,即使是现在,三十好几了,手机里主要的也是他们的,还有就是林肯公园的。我把播放顺序特别排了一下,有序曲前奏比较长的放在第一个和中间,然后根据节奏快慢和男声是否主音分别调序,俨然就是一场NIGHTWISH的演唱会,只不过没有吵杂的观众呼喊声。现在想想好像是我的摇滚梦还没碎,组乐队的念头还有后遗症吧。只是不知道这种情绪找什么出口发泄才好。终于出现了《缝纫机乐队》,她彻底的满足了我。摇滚路注定是曲折艰难的,雪村专辑里有一首《我开始摇滚了》很清楚的写了摇滚人的开始,我们很难把摇滚乐和大雅之堂这个词联系起来,并不是因为它俗,而是因为躁,不爱摇滚的人无法把它和净化心灵结合到一起。摇滚早过了辉煌期,尽管黑豹还没解散,尽管丁武还在唱《飞翔鸟》,但是从台下的观众反映来看,已经完全不是当年那个万人空巷,万人呼喊的场景。说“摇滚已死”虽然过激,但是说“中国摇滚已死”怕是很多人都会同意的。现在我们耳边经常萦绕着的是那些软绵绵的曲子,那些靡靡之音,或者一些我这水平都能写下五百首的词,听起来都像是那么两三个人唱的,都一个调调,完全没什么技巧和辨识度可言。汪峰比较火,可是总感觉他的深度和震撼力与窦唯、丁武这些相比还是差了不少。如果我在公众场合搞放一首重金属,怕是没一会就会围过来一群人,准备揍我。《缝纫机乐队》虽然夸张,但是表达的意思是没有错的,现实中的摇滚确实已经被物质打败了。物质让人们的心灵轻浮,人们都在追求快餐,追求少出多进,追求肉欲和视觉享受,谁TM还管什么深度?管什么精神解放?更何况摇滚真TM难听!乒乒乓乓嗞啦嗞啦嗷嗷叫唤的那都是什么玩意儿?那群长头发的怪家伙又老又丑,哪能跟我们那些小鲜肉比?“破吉他”乐队就是这样散的吧。宫哥就是这样扔下乐队不管的吧。《缝纫机乐队》已经很收敛了,只敢拿出来一些轻摇滚和青春调调,就是最后用的经典也是情怀曲子,原因很简单,太沉重的谁听啊,你把《都选C》换成电影开头那段试试?观众不走一大半才是见鬼。喜中有泪,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有摇滚情怀的观众来说。有人说发财总在剧情中可有可无,除了增加笑点完全没啥作用,有人说群殴那段完全没必要,我却觉得完全有必要,如果没有这一段,炸药的胳膊怎么会伤?他胳膊不伤就怎么会单手敲鼓,最后强忍剧痛上双手?大家仔细看那段他身体扭曲着完成动作,不会震撼吗?不会感动吗?其实,这就是摇滚精神呐。要说遗憾,我只是觉得影片着重表达着摇滚不死的精神,因为已经传递给下一代了,小希希最后的演讲就是这个意思,但现实中恐怕并不是这样。至少昨天之前我还这么觉得。我身边根本没有人听摇滚。这个影片绝大多数人还是看不懂,甚至不想看。他们看到的只是扎娜的美腿,开挂的各位主角,以及全程的喜剧元素。昨天晚上,我在家里又看这个片子,十点多了,我不到三岁的儿子在旁边陪我。他就坐在沙发上,很老实,呆呆的看着电视。我问他,好看吗?他说好看。我问他歌好听吗?他说好听。哦,突然想起来,他一岁左右的时候特别爱哭,我就唱儿歌给他听,他这也不听,那也不听,后来玩我手机听到南征北战的《超越极限》,他竟然安静了下来。我觉得这个不适合他,就换《亲亲我的宝贝》,结果他闹着又换了回来,自己换的。当时我还跟我爱人开玩笑,没想到这小家伙还是个小摇滚呐。嗯,这小家伙还是个小摇滚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