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介绍 >> 鲁中乡村记忆三转一响之缝纫机
作者:王书敬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排在第二位的,要数缝纫机。
缝纫机一般由机头、机座、传动和附件四部分组成。机头是缝纫机的主要部分,它由刺料、钩线、挑线、送料等四个主要机构和绕线、压料、落牙等辅助机构组成,各部分的运动合理地配合,把布料缝合起来。不少家庭现在还保留甚至仍然使用缝纫机,只要留心,还能见到。因此对缝纫机的详细结构功能不再赘述。
自行车和缝纫机都能“转”,而且都靠脚蹬,不同之处在于,蹬上自行车需要出家门才能干活挣钱,而缝纫机则是坐在家里蹬,风刮不着雨淋不着,比蹬自行车轻松惬意。男人有了自行车,可谓如虎添翼,而女人有了缝纫机,不但能解决一家人的穿衣问题,还能给四邻八乡的人加工衣服来补贴家用,甚至比男人挣得还多。
与自行车曾经叫做“洋车子”不同,缝纫机从一开始就叫做缝纫机,私下以为并非它不“洋”,而是因为它太适合当时老百姓的需求渴望了,乡民对它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的原因。那时候每家大多有三四个孩子,穿的又都是棉布衣服,不禁磨,上山拾柴下地干活,不出三两个月衣服就开了缝、磨出了洞。老母亲光补衣服还补不过来呢,更别说一针一线地给孩子缝制新衣服了!缝纫机的出现大大缓解了老人针头线脑的繁琐劳累,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下地干活或操持家务,生活从此有了改观更有了希望。孩子们为了年底能有一件缝纫机做的新款衣服而格外听话和卖力,以往男人发火、老婆哭孩子叫的场景也渐渐变少,可以这样说,对于家庭的和谐稳定,缝纫机的功劳大着哩!
年轻人结婚,男家要准备自行车,女方大多买缝纫机做嫁妆。要是娶个媳妇,陪嫁一台缝纫机,新媳妇还带着较高的缝纫手艺,那会让人十分羡慕。孟家三姑就是带着缝纫机和手艺嫁过来的,成为全村乃至周围几个庄子里最好的裁缝。其实对于做衣服,缝纫只是最后一道工序,真正的技术在于前面的“量体裁衣”,尺寸量不好,做出来就不合身,衣料裁不好甚至裁瞎了,不但挣不着钱说不定还得陪人家钱。孟家三姑心灵手巧,能做出各种最时兴的款式,什么中山装、风雪衣、燕尾领、萝卜裤、喇叭裤,并且从未出过错、闹过什么纠纷。三姑最高明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比如一块很小的六尺面料,她能做出七尺的效果来;要根据家长的要求,把小孩子的衣服袖子裤腿尽量做得长一些,因为小孩子长得快,尤其是胳膊、腿儿,今年合身的衣服说不定来年开春就露着手腕脚腕了。家长满意不等于小孩子满意,好不容易盼着过年穿身新衣服,又肥又大,袖子还那么长,袖口处要挽好几圈儿,一点都不好看,觉得挺丢人的。
不知不觉中,缝纫机那“噔噔噔噔”的声音里我们越来越远,乃至终于听不到了。现在穿衣服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不刻意追求名牌,随便百儿八十地买一件,穿过几次随手就丢箱子底了。家家户户最难处理的就是旧衣服,扔了可惜,留着没用,当真成了鸡肋。同样成为鸡肋的还有这缝纫机,于老家灰暗的角落里可怜兮兮地杵在那儿,落满了灰尘,安静而寂寞。有时想,缝纫机要是会说话,怕是有一肚子的哀怨不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