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自行车作为重要的影视符号,在不同类型影片

发布时间:2024/8/20 12:35:39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017/x4i2zos.html
一、“自行车”符号表意功能的转变

四体演进理论概述

早在十八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曾把比喻、转喻、提喻、反讽四种修辞手法运用到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研究中,提出“四体演进”理论。

年,加拿大批评家弗赖在《批评解剖》中发展了维柯这一观点,并提出文学分期学说:

认为“西方叙事艺术的起点是神话,主人公是神,从那以后每况愈下,主人公一步步走下神坛,直到比读者的能力和智力低劣,进入反讽阶段。”

随后,学者们将这一模式应用到各个领域,比如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四阶段论、海特·怀登的转义理论等。

近年来,中国学者们也逐渐将四体演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对象分析中,例如学者王立新曾用四体演进理论讨论了军人题材电视剧的符号修辞演变过程。

陆正兰在《论音乐——空间文本》一文中详细分析了音乐空间文本中四种亚类型的衍变,饶广祥、朱昊赟更是从内容、创意等角度,对广告表意模式衍变做了分析。

学者赵毅衡则对四体演进做了总结,他认为任何一种符号表意模式,无论是概念、教条、事业,一旦参与表意,就无法逃脱这个规律。

并且从隐喻开始,四个修辞格依次呈现为否定的关系:隐喻强调异之同、转喻强调同之异、提喻强调分之合、反讽强调合之分。

可以说四体演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成为人类文化大规模演进的“概念模型”。

英国《泰晤士报》曾在年发起过一项评选活动,自行车最终以62%的高得票获评为“年来英国最伟大的发明”。

次年,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台主持的民意调查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自年以来,自行车是最伟大发明。

布鲁内尔大学生物学教授海因兹-沃尔夫也曾表示,在诸多发明中,就社会影响而言,自行车最为深远。

正是在自行车的影响下才有了摩托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也正是因为自行车,人们才逐渐摆脱了对马车的依赖。

自行车作为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它承上启下,见证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与替换。

隐喻时期:启蒙使者

在电影作品中,隐喻符号的理解往往需要结合故事背景、剧情发展以及符号在剧中的任务,只有如此,才能将喻旨喻体实现有效链接。

作为传入我国的时髦玩意,起初,由于本身造价高,加上道路不平坦、难以控制。

“洋马儿”自行车并没有广泛普及,仅仅是作为娱乐工具流行于上层社会。

在西学东渐的社会氛围下,跟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工业技术、生活观念等一起成为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隐喻。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自行车总是与上层阶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有别于中下阶层,另一方面因其西方属性成为国人思想启蒙的使者,从而总是与普通人尤其是劳苦大众无缘。

可以说,在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前这一段时间内,代表西方进步文明的自行车就如同落入尘封思想中的神一样,在众人迷茫、惊奇的眼光中,自如的播撒进步与文明的种子。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自行车和传教士庄士顿、眼镜都是西方进步文化的隐喻,与沉闷压抑的紫禁城以及顽固守旧的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青年溥仪学会骑自行车后便不再坐轿子,甚至为此锯掉了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宫门门槛,便是溥仪在接受西方新思想、新观念之后对于封建传统的初次反抗。

就像眼镜让近视的溥仪看清了世界一样,自行车让溥仪摆脱了传统规矩的束缚,看到了先进文明的曙光。同时,溥仪作为皇帝,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溥仪骑着自行车想要冲出皇宫,却被一众的太监士兵拦下,隐喻着清末时期,国家权力与西方先进文明一同遭到民众的排挤。

而皇权的衰败,必然会有新政权的诞生,西方文明的传入,虽然一时遭到抵触,但从他长驱直入皇宫大门的一刻起,便在国人中间埋下了种子。

在这一时期,自行车就像思想启蒙的使者,带领国人从封建传统的桎梏中,寻找新的方向。

转喻阶段:身份指向

转喻的修辞意义靠邻接,在本质上是“非语言”的,基本特点是“指出”。它最突出的表现是同中之异。

在拉康看来,转喻是欲望的体现,包括恋物癖、收集狂在内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皆是符号的转喻。

建国后,自行车因为便利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甚至在六、七十年代曾与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一起组成“三转一响”。

但是,计划经济的实行,使得任何商品(包括自行车)必须凭票购买,有时候有钱没票一样买不到。

由此,建国后至八十年代初期,自行车在国人的追捧之下,直接进入到转喻为主的某些特殊人物所拥有的“贵族时期”,自行车成为标榜人物财富、地位、实现身份认同的证明物。

在这一时期,某人所拥有的一辆自行车,在吸引他人艳羡的目光的同时也会让其内在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甚至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是完成其他事情的必备之物,比如要想迎娶心爱的姑娘,再贫穷的家庭也得想方设法买到一辆自行车。

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自行车除了作为影视道具营造年代气息,同时作为影视符号,也往往成为标榜主人公身份、地位的名片,是主人公实现身份认同的证明材料。

电影《老师好》的片头部分有这样一幕:

伴随着广播里《银梭》悠扬的歌声,镜头从南宿一中的牌匾缓缓下移,学生们成群结队走进校园,接着以苗宛秋为代表的、推着自行车的教师们出现在镜头里。

此时,在学生“苗老师好”的问候中,自行车将学生与老师两个阶层清晰地划分开来。

而当同事注意到苗宛秋的新自行车时,发出“哟,苗老师也买新车”的话语时,画面中出现了自行车局部特写,接着苗宛秋骄傲的回复到“地区的”。

周围人对苗宛秋新车的羡慕,一下子强调出自行车在那个年代的重要地位,只有作为“地区的优秀教师”才能获得一辆自行车。

也正是因为自行车的珍贵,以及苗宛秋对荣誉的珍惜,才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出现苗宛秋把自行车推进教室以避免学生再度破坏的情节。

可以说,在苗婉秋眼中,这辆永久牌自行车连同印着“奖”字的水杯一样,是上级领导对他的认可,是他对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身份的认同。

提喻阶段:代步工具

八十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步显现,人均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自行车价格也逐渐降低。

不久,自行车便在城镇、乡村普及开来,甚至在城市中形成了“自行车阶级”,上班的白领、上学的学生、快递员与送报员共同占领仅有的交通要道。

自行车不再成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国民大众的代步工具。

从代表家庭财富、社会地位到沦为代步工具的转变,预示着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自行车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到提喻阶段。

进入到特殊向一般、上层与下层共享某种人性的“人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部分融入整体,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现在电影中,则是透过自行车这一影视符号,透过个人或家庭与自行车之间的故事,展现出新世纪社会观念的更迭。

甚至在与其他交通工具的碰撞过程中,凸显转型期国人面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迷茫与无措。

在影片《十七岁的单车》中初入北京的农村青年小贵,虽然骑着让表哥羡慕的山地车穿梭在城市的每一处角落,但他仍旧与表哥一样,是挣扎奋斗的城市边缘人。

但是,作为快递员行驶在街道上时,小贵与骑着自行车等待绿灯的其他人没有任何区别。

因为,在新的社会制度规范下,无论是高级白领,还是打工仔,只要是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就必须遵守交通规则。

而小坚因为自行车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则凸显出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关系的转变:

传统父权强势的时代已经渐渐离去,家庭生活中老子支配儿子的亲子不平等的状态已经逐渐瓦解,青年一代已经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脱离父权的控制。

所以,小坚才会在父亲多次食言之后,偷钱购买能够让自己建立尊严、吸引女同学眼光、赢得爱情的自行车。

影片中父亲一直拒绝给小坚购买学习奖励——自行车的原因:把钱留给成绩好、能上重点中学的妹妹,也反映出二十世纪末中国家庭观念的变化,从重男轻女到男女平等的转变。

而电影《卡拉是条狗》则透过自行车与汽车的对比,展现了转型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前一个镜头中,画面右上方是巨大的红色交通信号灯,左边是石柱,前景是栅栏,背景是疾驰的火车,此时,画面中间的人,由于被遮挡只剩下三个小小的脑袋。

紧接着下一个镜头中围栏被打开,像老二一样骑着自行车的人群正努力向前移动着,而人群后面则是各种类型的汽车。

在这个镜头中,自行车被夹杂在火车与汽车这两种现代化交通工具之间,创造出一种进退两难的感觉。

同时,在影片中,老二寻找卡拉骑的是破旧的自行车,警察抓狗开的则是面包车,老二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警察则是有权利的执法者。

反讽阶段:历史反讽

进入二十世纪,汽车的舒适与便利,使得人们对自行车的热情逐渐消退,在汽车塞满街道的时候,自行车逐渐被挤进杂物间,沦为落后的前现代物件。

自行车从思想启蒙的使者到身份地位的指向,再到普通人的代步工具,直到沦为杂物间的废铁。

十几年的时间里,自行车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线,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最终成为自行车爱好者的收藏品、博物馆里的展览品。

而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共享单车携网而来,成为一种时尚。

一时间,小黄车、小蓝车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骑着共享单车在交通拥挤的马路上恣意穿梭,仿佛是对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的讽刺。

然而,更具讽刺性的是历史反讽,就像追求GDP引出污染;厉行一胎政策,引出男女平衡失调一样。

由于法律法规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欠缺、基本设备的不完善、人们本身社会素养的缺失,共享单车行业作为曾经最火热的风口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只留下一地鸡毛。

共享单车逐渐成为道路脏乱差的代名词,成为无处安放的城市垃圾。

而资本竞争导致单车数量过剩、恶意破坏加上维修不及时导致报废车辆越来越多。

无人管理的共享单车,被统一被丢到市郊的各个隐蔽角落,形成一个个触目惊心、匪夷所思的共享单车“坟场”奇观。

共享单车在荒草地、废桥洞、旧学校、拆迁区之中孤独发出“嘀嘀嘀”的电子锁蜂鸣声,像极了齐声哀嚎。真的是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惨淡。

在电影中,对于共享单车目前没有太多的表现,反而是在一系列的新闻、专题栏目、纪录片中引发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5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