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缝纫机 >> 缝纫机市场 >> 45年家庭账本里的小康婚宴一桌35元第
年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凭票买
年有了第一台电冰箱,元
年家里装上了电话,元
年用上了第一台空调,元
……
这是徐志余《家庭大事记》中的记录。
今年71岁的徐志余是一名退休老师,从年开始,他就通过账本的形式记录下家庭发生的各类大事,《家庭大事记》中还包含结婚、购买电器和家具、旅游等重要开支记录,这一记就是45年。
第一笔帐记录结婚,总计花费元
年9月28日,举行结婚典礼,在酒店办三桌,每桌35元;
年7月6日,女儿出生,当天南京气温炎热,炎和彦同音,取名单字“彦”;
年,黄山五日游,吃住行24元;
年,搬迁新居,单位分配的职工福利房,面积76.5平方米;
年,购百乐冰箱,花费元;
年,购十八英寸彩电,花费元;
年,安装电话机,花费;
年,购窗式冷暖空调机,花费元;
年,购电脑一台,元
……
结婚开销是徐志余记录的第一笔家庭帐。
“我是和爱人恋爱。年举办婚礼。我组建了新的家庭,也开始了对家庭大事件的记录。“徐志余说,他不记流水帐,记的基本是家庭大事,比如说结婚、生子、搬家、添大件、人情来往等等。
当年结婚,讲究“三转一响带咔嚓”和“36条腿”,他凑齐了“32条腿”和“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缺了“咔嚓”(照相机),结婚总计花费元。“当时在酒店办了3桌,每桌35元。这些我都记录在家庭大事记中了。当时的35元已经超过我1个月的工资了。”
一开始的《家庭大事记》,短短不到一百字就记录了一整年,“那个年代,工资不高,主要花在柴米油盐上,都没有什么大件支出。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家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大件的支出越来越多,家庭大事记的记录也越来越厚。”徐志余说。
45年以来,账本越来越“富有”
翻开徐志余的《家庭大事记》,记账45年以来,他家的重要大事和重要开支一目了然,改革开放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改变也清晰可见。
上世纪80年代,电器是居民家庭用品的大件。
根据账本的记录,徐志余家最早一个电器是洗衣机;第一台电视机是年买的,黑白的;第一台冰箱是年买的,花费元;第一台彩电是年买的,十八英寸,花费元;第一部电话机是年安装的,花费;第一台空调是年买的,是窗式冷暖空调机,花费元;第一台家用电脑年购买,花费元……
徐志余记得,当年买黑白电视机时候还要凭票买,“我们身上带了元钱,乘公交车都害怕被偷掉,所以那个时候元,分量是比较重的。”
当年那台黑白电视机花了徐志余大几个月的工资。现在,徐志余每月的退休金超过万元,半个月的退休金就能买一一台大彩电。
家庭大事记越厚,幸福感越强
透过徐志余的《家庭大事记》,也看到了这个家庭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生活方式在悄然变化,对生活的要求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品质不断跨越。
记者注意到,年,一项新花销第一次出现在徐志余的家庭大事记中,当年他花了24元去黄山五日游。此后,旅游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项经常性开支,尤其是进入年以后,旅游更是频繁。
还有“衣食住行”中的“衣”。《家庭大事记》显示,在年之前,徐志余的家庭大事记中,没有一项纪录是关于穿。而从年后,动辄上千元的衣服、鞋子、包包也经常出现在他家的大事账本中。比如年,他购买一套元的男士西装;年,购买元的女士羊皮大衣;年,花元购买男士品牌T恤……
在吃上,他家会选择买有机食品。家居上,家里换上了一整套红木家具。
徐志余最近的一笔大事账本,是最近刚刚购置的春茶,总共花费元左右。
“以前,家庭主要围绕着吃饱来安排开支。现在是为了更高的生活质量。”徐志余说,他会一直把家庭大事记下去,家庭大事记得越厚,幸福感越强,“我不仅自己记,将来还要交给孩子们,他们继续记。”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紫金山新闻推出《账本里的小康》系列策划,通过一册册老账本、一个个老物件看寻常百姓的小康故事。
您有老账本吗?
您有老物件吗?
快和我们一起分享您的小康故事
请联系我们:-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