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再次来到中国。当时的中国刚刚进行改革开放,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家逐渐把目光投向世界,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布鲁诺·巴贝在上海、四川、广西等地拍摄的照片,非常珍贵罕见。)布鲁诺·巴贝是在摩洛哥出生的法国人,他早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资料显示,上世纪时布鲁诺·巴贝曾于年和年来中国拍摄。尤其年这次,他在中国停留一个多月,期间拍摄了大量关于中国民生百态的老照片,真实再现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80年代夫妻最开始都是通过相亲结识的,不过拍摄结婚照的方式有所改变,农村人还是黑白半身合照为主,而城里人已经开始尝试西式结婚照。另外,当时“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或者“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也是城里人结婚的标配。“一个五斗柜、一个木箱子、一张木架床、几床被子、几件新衣服”,这是当时很多农村人结婚的标配。由于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也开始慢慢进城工作,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以慢慢提高。长江边的纤夫有着悠久的历史,船只沿长江溯流而上时,若适逢顺风,则立杆扬帆,轻摇船橹即可借势而行。若风力不强,则船上绝大部分船夫需下船拉纤。不过,江边也有专门拉纤的纤夫,纤绳由竹条制成,锋利如刃,动辄便会磨破手。拉纤时带着特制的肩带,肩带另一头牢牢系在纤绳上,非常辛苦。议价杂粮专柜、供销社等,是当时中国人最熟悉的地方,这也是国家物资匮乏时期的产物。尤其是供销系统的购销站、代购代销站就是农村老百姓唯一的购物场所,而副食品、日用杂品、农业生产资料,三尺柜台就像一个“百宝箱”,日常需求基本由此供应。在当时的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人们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比如照片中的农民去采茶,尽管能卖出一些,但是价格很低。与农村相比,当时城里人生活就好很多,不少人都在企业里的职工,各种福利相对完善。年广西桂林市和日本熊本市缔结友好关系,双方积极开展经贸、教育、文化、旅游等各领域交流。30多年来,两座城市合作成果丰硕,并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中日友城交流的良好典范,也为中日两国地方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当时中国农村孩子们的真实写照。帮父母干农活,几乎成为所以农村80后最深刻的记忆。蚊虫、毒蛇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在当时看来,帮父母干农活有些怨言,如今看来却成为最珍贵的记忆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80年代开始中国人的收入不断增长,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凭票定量供应的状况,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年都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份,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铭记的一年,那时候的人都很单纯质朴,心思简单且细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505.html